李大钊的道路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李大钊论文,其对论文,启示论文,当代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10月29日,是李大钊同志诞辰110周年。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端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壮大,都有开拓性的贡献和不朽的功勋。特别是他的英名同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这不仅由于他是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者和要求将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纪念日的首倡者,而且还在于他是中国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和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
在五四运动时期,很引人注目、促人深省的历史现象,就是一批最先进、善思考的爱国知识分子,相继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这个历史现象的发生有多种客观原因,例如,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强大感召;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矛盾和弊端暴露的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破产的反面刺激;无产阶级崛起的鼓舞,等等。其间,不到30岁的李大钊,于1919年9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标志着在民主主义者中,是他率先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今天,深入探讨这一转变的主观原因,对于我们了解李大钊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启发、教育当代青年,尤其是教育青年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潜心研究国情是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必要前提
“李大钊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9年10月29日)爱国必先知国。“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李大钊,一向关心国事,潜心研究国情。(《李大钊文集》下卷第893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他不仅撰有《国情》一文,而且常从研究国情入手,立论著述。他指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弄清中国国情,解读中国之“谜”,“亦惟中国人能之”;(上卷第128页)不能“求国情于外人”,轻信他们以本国国情来比附、评判中国国情的言论。那样,反易误国、害国。他认为,研究国情“必与历史并举”,而“近今之国情,较往昔之国情为尤要”。(上卷第113页)他深情地指出:“吾华建国,宅于亚陆,江山秀美,泱泱大风,世界之内,罕有其匹”;(上卷第174页)而今则由久受“君主专制之祸”,(上卷第175页)外受列强欺凌,内有军阀统治,又一次面临“国亡家破”的危险;但是,“任何强敌,亦不能亡吾中国”,(上卷第123页)中国前途远大。
民情是国情的主体。李大钊很早就注意调查民情,体察民心动向。他关心民瘼。民国初,他目睹“农失其田,工失其业,商失其源”,“饿殍横野”(上卷第6页)的惨景,由欢欣变失望,由“隐忧”进而“大哀”,得出了“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的结论,(上卷第4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民国并非人民的国家,而是少数军阀官僚对人民的残暴统治的本质。他重视民气。为抗议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他代表留日学生总会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同胞“当怀死中求活之心”,肩负起“救国之责”。在回国主持编辑《晨钟报》期间,精心设计古钟图案,每日选登一条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类的警语,取意警钟长鸣,唤起民众。他坚信民力。他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民彝者,可以创造历史,而历史者,不可以束制民彝”;人民的民主要求,“不以正达必以变达”,“不以和达必以激达”。(上卷第164页)他认定,中国不会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吾四万万国民不甘于亡”;(上卷第123页)中国人民之中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应使“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上卷第648页)
俄国十月革命后,他撰成《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热情讴歌这场革命,说它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此后,李大钊以深邃的眼光、广阔的胸怀,更加自觉地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内加以考察。当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后,他悲愤地指出,“弱国外交,断无不失败之理”;(上卷第136页)这次会议“所议决的事,那一件有一丝一毫人道、正义、平和、光明的影子!那一件不是拿着弱小民族的自由、权利,作几大强盗国家的牺牲!”(下卷第1页)因此,他坚决反对这种强盗行为,并发誓要“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下卷第3页)他表示“要把中国这个地域,当作世界的一部分,由我们居住这个地域的少年朋友们下手改造,以尽我们对于世界改造一部分的责任”。(下卷第45页)
李大钊通过潜心研究国情,对祖国的爱之深切,知之真切,比他同时代的人都高出一筹。这也就成了他能在五四运动中率先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必要前提。
二、执著追求真理是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强大动力
李大钊深知:“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上卷第446页)他期于必达,与时俱进,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拯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并使自己成了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追求真理的执著,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勇于寻找真理。追求就是动力。1907年,他为“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专赴天津,报考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校6年,他刻苦学习,主动参与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罢课、请愿活动。1913年,他为探索力挽“神州陆沉”的新路,浮槎东渡。留日3年,他大量研读政治、经济和科学书籍,广泛接触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和马克思的理论,组织神州学会等爱国团体,积极参加抗议日本侵华、袁世凯卖国的救亡运动,“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下卷第889页)1916年刚一返国,他就立即投入了方兴未艾的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扩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此期间,他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既依然心仪神往,又开始怀疑,觉得“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将来取而代之的“必为较代议政治益能通民彝于国法之制”;(上卷第168、169页)对达尔文的进化论既继续加以发挥,又开始扬弃。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以特有的政治敏感和清醒的理性思考,对照俄国与欧洲的盛衰,比较中国与俄国国情的异同,比较、辨析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各种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优劣,终于确认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无疑,这是一个深钻理论、不断鉴别和反复推求的过程,也是他不断清除自己头脑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有过苦闷、彷徨,有过痛苦的思想斗争,但最后终于确认了马克思主义。此后,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首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并分析了三者的关系。李大钊率先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其二,敢于坚持真理。理直使人气壮。李大钊说得好:“余此后持真理以发言立义之气用益壮矣”。(上卷第445页)当国内外反动派将马克思主义指为“异端邪说”、视为“过激主义”、诬为“洪水猛兽”而实行查禁、封杀之时,当一些昨天的同路人也对马克思主义横加责难的时候,他敢于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表现了“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大无畏气概。(上卷第183页)他于1918年夏天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称颂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和平之曙光”,是世界革命和人类觉醒的新纪元。他揭露资本主义是战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因,乃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上卷第594页)“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是“破坏世界平和的种子!”(上卷第668页)他阐明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是“完全自成一个有机的有系统的组织”。(下卷第47、50页)他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上卷第603页)他还强调“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下卷第34页)这初步提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理。在同封建主义思想论战中,特别是在同胡适名为“问题与主义”、实为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论争中,他批驳了安福派之类的伪社会主义、胡适等人的改良主义,“空谈家的实验”的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认为中国先“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具体问题解决的希望。因此,要“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一面本着主义作实际的运动”。(下卷第35页)实践证明,对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是李大钊率先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强大动力。
三、李大钊率先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启示
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首先就是一场青年运动。在此期间,青年李大钊率先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不但为当时中国的先进青年作出了榜样,而且给当代中国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留下了深刻的、有益的启示。这些启示,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点。
首先,自觉爱国。爱国,是五国精神的核心所在。自觉爱国,是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逻辑起点。对青年在人生中的定位有着特殊体味和理解的李大钊认为:“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上卷第179页)他在国步艰难、民族危亡的关头呼唤青年:“民族兴亡,匹夫有责。欧风美雨,咄咄逼人,新中华民族之少年,盖雄飞跃进,以肩兹大任也”。(上卷第303页)与此同时,他语重心长、摆事论理,批评了一些青年的如中国“虽有其国,亦不必爱”、“有国如英、法、俄、美而后可爱”、中国的一切,都不如外国、中国如被列强占领,才会发展得快些等等错误观念,他要求青年朋友们应“本其自觉力,黾勉奋进,以向所志,尽爱国之天职”。(上卷第147、146页)
当前,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焕发出空前未有的生机,因此,交时代好运、负历史重任的当代青年,更要增强爱国的自觉性。中国当代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当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爱祖国、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爱国,对青年知识分子而言,尤为重要。
其次,勤奋学习。童年李大钊,就勤学好问。他从少年到青年,总是“奋学不懈”。崇高的救国抱负,强烈的求知欲望,渐次养成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下卷第762页)从而使他日益逼近真理,并终于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后,直至成为职业革命家,他一仍学者本色,坚持科学研究,对诸多战线、领域和学科,都取得了拓荒性的成果,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一系列非同凡响的创见和观点,乃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来源。如,他提出,中国未来要实行的社会主义,应是“共性与特性相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社会由竞争而进步”,“社会主义亦有相当的竞争”;(下卷第376、374页)“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我们想得到真的自由,极平等的自由,更该实现那‘社会主义的制度’”;(下卷第671、672页)等等。所有这些,今天读来,都令人惊叹不已,使我们联想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有关精辟论断。当代青年应从青年李大钊的刻苦学习勤奋读书中,得到启迪,认真学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邓小平理论,还要学习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切知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努力把自己造就成合格的人才,为振兴中华做出贡献。
最后,努力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英才。李大钊从学生时代开始,一直坚持参加爱国的斗争实践。他也正是在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洗礼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率先转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他德才皆备,言行一致,为救国救民,“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下卷第893页)他勤于治学,勇于任事,主张“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下卷第762页)他鼓励知识青年到工农群众中去寻找自己的“同心伴侣”和“安身立命的地方”。(上卷第652页)他告诫青年要珍惜青春,“勿怠其努力,勿荒其修养”,(上卷第371页)做一名适合时代需要的好青年。作为跨世纪接班人的当代青年,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艰苦奋斗,迎难而上,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当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在实干中增强自己的建国之才和创新能力;应当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克服浮躁情绪,防止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那种“只问目的、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应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我们相信,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当代中国青年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一定会继承李大钊等革命先烈的宝贵传统,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响应江泽民发出的“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的号召,争当“四有”新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