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 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海华幼儿园 广东 珠海 519040
【摘要】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化的逻辑知识,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及思维发展特点,对数学的认知有其特殊性。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本文通过案例观察,从儿童游戏本质及《指南》提出的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目标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游戏建议与儿童支持策略。教师需充分考虑游戏的设计、准备;注重游戏过程,认真观察并给予合适指导;对游戏结果科学评价,并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数学游戏质量,促进其数学认知能力发展。
【关键词】数学游戏 质量 数学认知 发展
中图分类号:TV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11-217-01
一、幼儿数学游戏质量与数学认知能力
《教育大辞典》中把游戏定义为“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像,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1]游戏是一类行为上的总称,范围广泛,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指出,可以通过游戏的外显行为因素的观察,即游戏活动中的表情、动作、言语、材料及角色扮演来认识游戏的外部特征来判断游戏活动。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游戏的本质特征一般归结为四个方面:愉悦性;儿童自主性;虚构性;规则性。
蔡旺庆指出,“数学游戏是根据儿童爱好游戏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学前儿童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学前儿童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2]。教师可以将幼儿掌握的初步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游戏的规则和动作中去,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观察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形成概念等积极的思维过程,从而提高儿童的数学认知能力、发展逻辑思维。
通过数学游戏的外显行为观察,即游戏活动中的表情、动作、言语、材料及角色扮演,从游戏的本质出发,科学评价数学游戏的质量。
二、案例解读
在大班的数学区域中,老师投放了“算式转筒”, 并向幼儿介绍了游戏规则。“算式转筒”,即在易拉罐的周围贴上可以转动的“0~9”数字及加减符号的圆环,幼儿转动圆环,组成数学算式,并在老师提供的白纸上写下算式与答案。到了大班区域活动时间,小明选择了数学区,看到易拉罐,拿起来转了几圈圆环,看到了算式“3+5=”,并小声地读出来,小明想一想,放下易拉罐拿起了其他游戏材料。一开始小明被转筒吸引了注意力,但小明没有获得足够的愉悦并选择了终止游戏。除了“算式转筒”,在数学区中还经常看到类似材料。比如算式与答案连线卡片;台历本算式,即将台历本五等分,贴上数字与符号,幼儿翻动台历,组成算式等。
《指南》在数学认知第二个目标中对大班幼儿提出,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案例中,“算式转筒”一类材料看似为孩子提供了10以内的加减运算的实物操作,但实际进行的是抽象的加减算式练习,离开了实物“分与合”的操作,幼儿不能理解“加”与“减”的实际含义,数学认知能力得不到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建议:为大班幼儿设计10以内的加减游戏时,教师可以提供开放性的材料,使其满足不同思维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比如创设分糖果游戏情境,请幼儿抽取一张卡片,按卡片上的数字点数糖果,然后把糖果分给两个动物,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分法,并把分法记录下来。能力不同的幼儿会选择数量不同的卡片来点数糖果,在尝试分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不同的分法,并记录结果。借助动手操作材料和特定情境,幼儿乐于游戏。而操作结果的多种可能性,吸引幼儿不断尝试,发现答案。
三、数学游戏建议与儿童支持策略
1.数学游戏准备。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及逻辑性,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要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探索,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所以在数学游戏中,操作材料、场地条件、游戏人数、游戏时间等都在游戏准备的考虑中,特别是合适的操作材料。
在场地条件上,如果是区域游戏,要考虑光线是否充足、操作是否不收干扰等;如果是户外游戏,要考虑场地大小、天气条件等。比如“抽取扑克牌比大小”的游戏,可以安排在数学区域一张小桌子,两人或几人游戏。比如“大风吹”的户外游戏需要在天气晴好,场地开阔,幼儿人数较多的情况进行。小朋友四散走跑,当听到老师“大风吹男孩子”或者“大风吹红色鞋子的小朋友”等指令,相应小朋友做出回应,该游戏促进幼儿分类能力发展。
2.注重数学游戏过程。
幼儿参加数学游戏的过程是探索、尝试和发现的过程,对培养良好学习品质及促进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数学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应对幼儿说明游戏材料、规则和注意事项等,以便幼儿能有效地完成游戏。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也是观察记录者。教师要重视幼儿在探索中发现的问题,并根据幼儿的不同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同时,教师也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克服困难,防止包办代替。
3.数学游戏结果评价与反思。
数学游戏结束后,对幼儿游戏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可以将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零星的、粗浅的、感性的经验条理化,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理性的数学认知能力。比如中班区角“找出三角形”的游戏,让幼儿在正方形、圆形、梯形等多边形中找出所有三角形,当幼儿全部找出来以后,教师可以问:“你是怎么找到三角形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并为幼儿更高质量的数学游戏做准备。游戏具有儿童自主性和愉悦性,当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游戏中,幼儿会主动积极地探索、反复尝试和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数学经验,提高数学认知能力。
游戏有虚构性和规则性,作为数学游戏的设计者,应反思操作材料是否合理,游戏规则的制定与《指南》中提出的幼儿数学认知能力是否契合。比如,“抱团游戏”,幼儿在户外场地四散走跑,当听到老师“*个小朋友在一起”的指令,相应数目的小朋友就赶快抱在一起。该游戏规则的设计在数学认知能力发展上的目标是:感知生活中数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及数量关系。
教师需要充分考虑数学游戏的设计、准备;注重游戏过程,认真观察并给予合适指导;对游戏结果科学评价,并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效提高幼儿数学游戏质量,促进其数学认知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218.
论文作者:叶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1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7
标签:游戏论文; 幼儿论文; 数学论文; 算式论文; 认知论文; 能力论文; 材料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1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