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方式的社会经济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经济论文,思维方式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维方式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一旦形成就要作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经济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主要活动形式,一方面反映着经济活动主体的现实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社会经济功能及其效果。因此,任何思维方式都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功能,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思维方式的社会经济功能。
一、规定性功能
思维方式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一种思维定势,必然要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很强的规定性。之所以如此,这是由思维方式的内在要素及其构成的模式所决定的。我们知道,思维方式是由价值要素、时空要素、观念要素和方法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体,这些要素本身对经济活动就具有很明显的规定性。作为一个特定社会的经济活动,不能不体现社会价值标准的要求,也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时空规范,更不能不体现时代要求的一系列观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这个意义上看,思维方式对社会经济活动有着很强的规定性,它要求经济活动主体必须具有思维方式的思维特点和思维形式,按照思维方式的基本思路去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指导,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方法。中国在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从反面证实了对人们思维活动的那种规定性。在评判社会经济活动的价值标准、时空概念、现实观念和思维方法上都必须按计划体制条件下的那种模式化思维方式来进行分析和思考,结果“一大二公”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导致中国的经济建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困境。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通过对真理标准的讨论以及经济改革活动的逐步深入,思维方式已经向多元化、系统化、开放性与整体性的方向发展,人们不再拘泥于过去那种固定的模式。中国的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无疑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和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思维方式的规定性功能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是通过规定思维主体对经济活动的认识思路而发挥作用的。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思路,从思维的角度看首先是从对经济活动的认识开始的,而认识本身就是经济活动主体对经济活动的分析和把握,这咱分析和把握在程度上就是由方式的规定性所决定的。其次,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结果的评价而体现规定性功能的。思维方式不仅规范着经济活动主体的活动过程,而且还规范着对经济活动结果的绩效评价,这种评价又影响着人们对经济活动过程的全面认识,最终又规定着人们对这种活动方式的抉择,其中也包括对那种思维方式的抉择。再则,是通过规范经济活动主体行为而发挥思维方式的规定性功能的。思维方式绝不只是一种内在的思维方法,特别还是一种可以外显于经济活动主体或思维主体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如同微机联接着的打印机一样,可以把主机存储的信息思路在打印纸上描述出来。当然,思维外现于行为是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并不象微机与打印机的关系那样简单。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行为是思维方式的外显形式,思维方式是经济行为的内在依据或思路。思维方式能够规定经济活动主体的认识思路和行为趋向,规范行为的反映线路和反应方式,并规定着对行为结果的评价与选择。必须重视和运用思维方式的这种规定性功能,指导和推动经济活动有序的进行。
二、系统性功能
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社会经济活动是这个系统最关键的一个分系统。思维方式,特别是现代思维方式更加关注思维活动的系统性。严格地说,思维方式本身就包含着系统性在内,任何思维都不是孤立的单一的思维方式所推动的,而是系统性的思维方式的综合驱动。比如,企业在考虑采用哪一种技术开发方式时,总要考虑哪一种方式既能延伸企业的技术与产品优势,又能使核心技术得到新的开拓,达得新的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这一思路就是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它是把企业的技术开发放在整个企业的系统网络与系统关系中来考察的,既注意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又注意到稳定与壮大。因此,系统性功能是思维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更应发挥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功能。
思维方式的这种系统性功能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体现出来的。其一,系统性本身就是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所以思维方式对经济活动的系统性功能就体现在对经济活动的系统性思维上。大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小至一个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等,都可以被视为是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人们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定经济基础特别是生产方式条件下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必然要反映社会经济活动本身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构成形态的。当这种思维方式形成并作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时候,就会以高于现实又能指导现实的系统性思维来分析研究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思维方式是源于客观而掌握于主观,又作用于客观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系统性功能既是客观规律的体现,也是思维方式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的经济建设为什么走了这么多的弯路?归根结底还是思维方式出了毛病,思维方式没有反映客观的经济规律,不是源于客观,而是源于主观的主观,这样只能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其二,还可以通过对经济活动结果的全面评价来体现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功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着许多难以事先断定的活动结果,只能等到最后才能鉴别活动的绩效如何,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功能在对经济活动结果的检核上有着独到的作用。世界闻名的埃及“阿斯旺高坝”水电工程,可谓奇观,但这项宏大的水电工程带来的负效应的也相当可怕,整个尼罗河流域的水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沿河流域的许多地区流行病也非常严重,对农业的影响同样难以弥补。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问题,也是通过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功能才得以认识的。由此可见,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功能不仅仅是在事先思考中体现出来的,更多地是通过在事后的分析认识中才体现出来的。这说明,社会经济活动必须重视思维方式的系统性功能,充分认识经济活动本身的系统性关系,把握好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用系统观念实事求是地处理好各项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其始终处于协调、有序、稳定发展的系统关系之中。
三、决策性功能
思维方式并不单纯是给人们提供一种分析认识问题的思路而已,同时它还促使人们按照思维方式提供的思路去进行决策,去采取行动。所以,从深层看,作为思维线路的思路固然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思路是导向目标的线路,是决策的理论依据,是为决策服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上开始由原来高度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靠拢,直到十四大正式决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反映了思维方式的变化趋向。这一漫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从本质上看思维方式最终都是为决策服务的,不管中间有无曲折,或多么曲折,这个趋向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思维方式具有决策性功能是毫无疑义的,它既要求经济活动主体按照思维方式去进行分析研究经济活动及其过程,又要根据思维方式的基本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决定、校正和检验。可以想象,假若思维方式没有决策性功能,那只不过是一种分析问题的普遍方法而已,它的实际功能就非常狭窄。而作为具有决策功能的思维方式,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方法,但又高于纯粹的方法,是分析与综合、思维与决策的统一。
对思维方式的这种决策性功能,可能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和认识。第一,决策性功能存在于思维方式的最终结果上,或者说思维方式的目的就是要求思维主体按照思维线路及其结果进行决策。日本是当今世界经济最强的发达国家之一,日本人从1868年皇家颁布《五条誓言》开始,除了制定出内政变革的基本原则外,特别还确定了日本对西方的态度和思维方式,这就是“求知于世界,大振皇基”。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一百多年来一直激励着日本人汲取西方有用的科学技术,并依靠这种“拿来”西方技术的方式,通过完善、消化和利用后再将其产品或提升技术出口给西方,逐步走出了经济困境。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思维方式的这种决策性功能,日本人就是按照“拿来→消化→利用→综合创新”的思维方式使日本经济一步一步地走向繁荣的。众所周知,日本在世界电子产业和许多高科技产业中独领风骚,但这些技术中真正是由日本首先开发研制出来的却寥寥无几。事实证明,日本人的独特天才就在于能够将西方科技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及其特点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日本人在改造引进技术,为其寻求新的用途,在开发、制造和销售利用这些技术生产的产品时,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似乎都更胜一筹。中国经济建设中的许多事实,也体现了思维方式的这种决策性功能。第二,决策性功能还存在于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模式,不仅存在于第一项社会经济活动的决策阶段,而且存在于活动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只是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决策性功能,还特别体现了对思维方式及其对策功能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过程,特别是在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和实践中,都充分证实了思维方式的决策性功能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标志着思维方式的决策性功能的重要作用,也标志着思维方式的一次革命性变革。这说明,要想使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有所创新,思维方式必须首先创新,没有一套适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没有适应现实需要并能开拓未来的实践活动。
四、驱动性功能
在现实生活中,思维方式还具有非常强的驱动性功能。所谓驱动性功能,就是指思维方式还会促使经济活动主体按照思维方式的要求去决策,去行动,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事实证实,思维方式对经济活动不仅具有规定性、系统性和决策性功能,而且还表现为一种激励、凝聚和驱动的功能。因此,驱动性功能是思维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它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实践意义。当然,思维方式的这种驱动性功能,首先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充分认识和把握上,离开这个基础,驱动性就很难产生。
那么,思维方式的这种驱动性功能是怎样形成和作用的呢?事实上,思维方式在发挥了它对经济活动的规定性功能、系统性功能和决策性功能后,还必然要发挥它的驱动性功能,这是由思维方式的基本特性所决定的。这就是说,思维方式作为一种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它要规定经济活动主体如何去分析、认识和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并要求全面分析和系统把握,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进行决策。而一旦决策,就必须执行,驱动主体按照决策的目标去采取行动。否则,就失去了思维方式的规定性、系统性和决策性功能及其意义,同样思维方式本身也就毫无意义了。因此,我们可以把驱动性看作是思维方式的重要内涵之一,是思维方式对社会经济活动(也包括所有社会实践活动)的系列功能之一。比如,转换国营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是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关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一套思维方式,就包括着对这一经济现象和问题的分析认识及解决思路,即体现着规定性、系统性、决策性和驱动性的统一。既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关键是要增强企业的活力,使企业成为具有“四自”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那么,首先必须让政府转变职能,给企业松绑,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一切都按照市场规律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关于企业改革的这一整套思路,假若仅仅局限于这种分析和认识,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驱动政府和企业按照这一思路制定措施,采取行动。从这个意义上看,驱动性功能是思维方式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前几种功能的必然结果和归宿。可以说,任何思维方式都必然具有相应的驱动性功能的。
五、协调性功能
现代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就是系统性和协调性,注意事物的系统关系和系统分析,强调事物内部以及与外界之间的相互协调。因而,协调性功能就成为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功能。所谓协调性功能,就是指要了解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懂得事物内外部的系统联系,协调好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日本人非常强调“和谐”与协调,日本的企业要进行一项技术开发,不仅要考虑到采取那种开发途径,而且要考虑能否延伸企业的技术优势,还要考虑能否使企业的核心技术得到创新,形成新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日本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就体现着非常明显的协调性功能在内,体现着强烈的均衡发展的思想。可见,思维方式的协调性功能并非外在的或偶尔的,而是内在的、稳定的必须充分强化的一种思维现象。假若思维方式缺乏这种功能,那么所导致的思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经济建设中的这种例子并不少见。
那么,思维方式的协调性是如何发挥的呢?首先是通过思维方式的一套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思路表现出来的。现代思维方式特别强调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待思维对象,尽可能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思维对象的客观规律,这本身就体现着非常强的协调性功能。比如,企业要分析认识面临的营销环境,其中既包括对各种现实环境因素的识别,也包括着企业如何适应环境的压力和需要,同时还包括对环境因素的改善与重建。否则,只识别不适应不行,只适应不改善不创建也不行,这些思路本身就体现着思维方式的协调性功能。事实证明,在经济工作中思维方式假若缺乏这种功能,导致工作失误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或者说是必然的。“文革”期间,千湖之乡的湖北搞“农业学大寨”,就是由于分析认识问题时缺乏协调性功能,大搞围湖造田,三分之二以上的湖泊变成农田,其结果使湖北的水体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也未有多大起色。其次是通过思维方式的预见性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并非只是对既定的现实状况的分析和认识,并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对未来的预见和协调,这是思维方式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认识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的目的,就是要着眼于未来,通过现状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尽早协调好现实与未来的各种关系。因此,思维方式既有协调现实生活与未来关系的功能,更重要的还有协调现实与未来关系的功能,如果只重视对现实的协调,那就如同企业的短期化行为一样,长远看只会导致严重的功能失调。所以,思维方式的协调性功能既包括对现状的协调,也包括对未来的协调,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应充分认识思维方式的协调性功能,发挥多方面的协调作用,促进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