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考模式建设的思考--“311”高考模式再探_高考论文

构建新世纪高考模式的思考——quot;311quot;高考模式再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新世纪论文,qu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通过《中国教育报》首次公布高考改革方案,1999年2月13日教育部又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意见》,并决定在广东省率先试行"3+X"高考模式,由此拉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从而使高考改革又一次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并着力探讨的热门话题。笔者在学习、研究"3+X"高考改革方案过程中,曾就高考科目设置改革问题作过一些粗浅探索,并在《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16日第4版)发表拙作《不妨试试"311"——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探索》,明确提出“3+综合+1”的高考科目设置模式的基本构想,从而引起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继2000年广东省率先进行“3+综合+1”模式试验后,今年河南、上海等省市也将计划选用“3+综合+1”的高考模式。"311"科目设置模式将逐步成为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主要模式。2000年高考结束后,笔者结合广东、山西、浙江、江苏、吉林等省的高考改革实际,对高考科目设置改革问题又作了一些较为深入而系统的思考,并略加整理再献同仁,希望能对我国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产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我国高考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人才学研究表明,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其相应功能,既受学校课程设置、教材体系等课程计划的直接制约,更与高考命题的立意、内容、形式、方法特别是高考科目设置总体模式等国家考试制度的导向作用密切相关。近20年来,我国高考改革不断深化,高考模式日趋科学合理,并已为高校选拔优秀新生和推动中小学教学改革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国的高考制度在科目设置方面仍然有不少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问题。恢复高考以后的10多年中,我国高考基本沿用“文革”前的考试办法,在高考科目设置上,文史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工类专业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生物,可以简称为"6/7"高考模式。采用这种高考模式,虽然可以较为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但因当时命题多以知识立意为主,基本属于知识测试,能力考查明显不足。在此模式导向下培养的人才,其基本特征是:知识全面,基础扎实,但缺乏专长,能力较低,难于创新。1993年以来,上海市实行"3+1"、全国各地普遍采用在省级毕业会考基础上的"3+2"高考模式,虽然意在通过减少科目设置而减轻学生负担,又在命题形式上加大能力考查力度而为高校选拔能力较强的优秀新生,广东省1999年开始实行的"3+X"(本质上仍是"3+1/2")高考模式又在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方面做了新的探索,但在省级毕业会考还没有树立起足够权威的情况下,事实上既没有减轻多少负担却又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全面考查。“考什么就开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和“不考什么就不开什么、不教什么、不学什么”的群体偏科现象和高中教学计划难以真正全面落实的局面,多年来始终未能得到彻底扭转,不能说与此没有直接关系。在此模式导向下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是:知识较为全面,也稍以文科或理科见长,但专业分类仍然过粗,没有明确学科特长,能力不高,难于创新。1998年开始实行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虽可有效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却又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对于整个高中教学来说并没有多大的作用。2000年在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四省实行的“3+综合”高考科目设置模式确有很大改革,尤其是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然而,在此模式导向下所培养的人才,虽然可以具有一定综合能力,但学科知识基础又难宽厚扎实,知识结构仍不合理,智能发展也受限制,个性特长仍不明显,创新能力并不突出。从理论上分析,“3+综合”模式,无论是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全面性、个性特长的明显性、创新能力的突出性方面,还是在引导学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积极进行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都仍显得较为薄弱,依然难以有效解决多年来一直存在的诸多问题。2000年山西、浙江、江苏、吉林四省市的高考实践也明显表明了这一点。对于高校选拔优秀新生举足轻重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具有极强导向作用的高考改革特别是高考科目设置改革问题,仍有进一步研究与深入探讨的必要。

二、"311"高考模式的理论构想

适应新世纪时代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不仅要进行课程教材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且还须加大高考改革力度,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目设置合理、考查功能全面、教学导向正确、经济效益显著的真正富有实效的高考制度。在科目设置方面,笔者主张,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在高中不再进行文、理分科教学的前提下,按照重视基础知识、强调综合能力、突出创新精神的原则,实行语数外、政史地和理化生3门基础知识测试、1门综合能力测试和1门特长学科测试即“大3+综合+特长”的高考科目设置,简称"311"高考模式。

当今世界正在快速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任何民族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首先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1993年以来,高考一直强调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基础学科,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仅限于这些多少年来都一直强调的工具类基础知识又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道德危机日益严重、政治形势更为复杂的新形势下,一个没有深厚而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与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民族,就很难推进国内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也难以在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更是极为困难。因而"311"模式特别重视和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全面测试。基础知识测试分为语文、数学、外语工具类基础知识测试,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类基础知识测试,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类基础知识测试3个科目。意在既减轻学生的考试负担,又全面考查考生对所学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引导学校全面落实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测试试卷,可以参照现行高考、会考试题的形式,按照教学基本要求进行命题,总分为300分,只需设计3份试卷,难度可设定为0.70左右。定为必考科目,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

现实问题是由错综复杂的诸多因素组成的集合体,对一个具体现实问题的分析,离不开多门学科知识。是否具有对具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正是判断一个人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和实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能否创新的必要基础。作为主要是为高校选拔优秀新生的高考,在全面测试考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而设置综合能力测试科目,用以专门测试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更为科学,而且十分必要。综合能力测试,可以是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也可以是文理综合,最好是涉及9门必修课甚至包括音乐、美术在内的11门课程的大综合,意在真正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可以参照近几年来采用的保送生测试题的形式进行命题,总分为100分,只需设计1份试卷,难度可以设定为0.60左右。也为必考科目,所有考生同样必须参加。

江泽民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勇于创新。作为人才,不能没有综合能力,但有了综合能力还不一定是人才,创新才是人才的最重要标志。而且还应看到,当今时代,能在某一个领域做出创新性贡献是很不容易的,要在诸多领域均做出创新性成果,更是难上加难。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尽快确立以评判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特长与创新能力为素质最高境界的评价观念、评价标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考制度,是为高校选拔优秀新生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选择。"311"高考模式专门设计特长学科测试,原因正在于此。特长学科测试,要涉及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内容,意在既全面考查考生某门特长学科的基础知识,又注重考查学生在该门特长学科方面的学科基本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有效促进必修课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选修课、活动课教学计划的真正落实,为学生学习过程逐步向知识广博又创新突出、全面发展又特长明显的个性化方向发展提供正确导向作用,也为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创造条件。高校根据各专业实际,在高中9门必修课中选择确定1门学科作为考试科目。特长学科测试试卷,可以按照教学较高要求(要涉及本学科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内容),参照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形式,设计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共9份试卷,各科满分均为100分,但难度要比奥林匹克竞赛试题略小一些,可以设定为0.50左右。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报专业,选考一科。

在"311"模式导向下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是:知识广博、智力发达、能力较强,专业特长非常明显,素质结构合理完善,创新能力较为突出,易于做出创新性贡献。其智能素质结构与基本特征,可以直观图示如下。

高考科目设置→人才素质结构→人才基本特征

三、"311"高考模式的实际操作

按照"311"高考科目设置模式,对于所有各类考生,必考科目均为"3+1"四科,选考科目均为各自特长的一门学科,各类考生考试科目设置均为"3+1+1"五科。测试目的、测试类型及形式、难度系数、科目设置及权重、科目总分、高考录取总分及毕业会考下限分数线,可以综合列表如下(见下页)。

(一)命题操作过程

采用"311"高考模式,全国只需命制13份试卷。按照教学基本要求,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为主要内容,采用“拼盘”形式,大体依照"433"的分值比例,命制语数外工具类基础知识测试卷、政史地文科类基础知识测试卷、理化生理科类基础知识测试卷3份。由于该类测试命题难度相对较低,又兼顾各省市区的高中毕业会考,因而既可由国家考试部门组织命题,也可由省级考试部门组织命题。按照综合能力测试要求,以综合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为宗旨,采用“跨学科综合”形式,大体依照"334"的分值比例,命制包括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文理综合在内的综合能力测试卷1份,因其命题难度较大,一般应由国家考试部门统一命题。以上4个考试科目均应作为考生的必考科目,以检测考生的知识基础和综合能力。按照教学较高要求,以本学科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主要内容为基本范围,采用“学科内综合”形式,大体依照"721"的分值比例,命制特长学科测试卷9份,作为考生的选考科目,每位考生选考一科,以考查考生在该学科方面的专业特长和创新能力。因其命题难度最大,应由国家考试部门统一命题。考虑到高校办学自主权,也可以由国家考试部门组织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教师联合统一命题。

"311"高考模式实际操作一览表

(二)编写高考程序

采用"311"高考模式,还需要编写与之相适应的高考信息管理系统,基础知识测试卷的成绩录入,既要能够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科分别录入,以便形成检测考生是否具有高中毕业水平的成绩;又要能够合成语数外、政史地和理化生3科成绩,形成高校录取新生用的基础知识测试成绩。

(三)使用成绩数据

高考结束并对成绩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后,便可供毕业会考与高校招生共同使用。对于毕业会考,省级会考部门可以依据考生的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科成绩确定考生能否毕业。按照学科满分为100分、60分为学业合格的一般要求,语文、政治、物理3科成绩只要分别达到24分以上,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化学、生物6科成绩只要分别达到18分以上,即为合格,由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颁发高中毕业证书;语文、政治、物理成绩分别在24分,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化学、生物成绩分别在18分以下者即为不合格,可在下年高考中参加3科基础知识测试,进行补考。合格者发给高中毕业证书,不合格者发给高中肄业证书。对于高校招生,各高校既可根据考生的基础知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和特长学科测试5科成绩总分,按照划定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择优录取;也可在分别划定基础知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总分最低分数线的基础上,按照特长学科测试成绩高低择优录取。

四、"311"高考模式的效益分析

(一)教学效益

"6/7"模式尽管对于学生全面打好知识基础具有良好的导向,但这是一种“门门都优秀”的平均主义发展观,对于学生来说,什么都得学习但又什么都学不好,同时有着过重的考试负担,弊端是显而易见的;“3+综合”模式虽然试图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但这种既以文理分科教学为前提又以至今仍然未有足够权威的高中毕业会考为基础的高考模式,势必又会造成由于过分注重语数外学科基础知识而导致其他学科基础知识不全面的群体偏科现象,也可能会因片面强调综合能力培养却又忽视理化生、政史地等学科基础知识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而且还应看到,各学科教学时数(或课时)的多少只能反映本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少,并不能反映该门学科课程知识在人才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程度。前几年"6/7"或"3+2"模式中,各学科分值比例统一为100分或150分,显然是不合理的;现在“3+综合”方案中,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分别以各学科教学的教学时数来确定试卷中各学科内容的分值比例,并将总分设置为260分,表面看来似乎很科学,但实质上却又说不出多少道理。采用"311"高考模式,基础知识测试虽然只设3门,却全面涉及了普通高中所学的9门必修课程,且各学科试卷中分值权重不同,并将语文、政治与物理作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三门基础学科课程,这既可以有力引导学校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彻底纠正群体偏科现象,又可以真正减轻学生过重学习与考试负担,为学生全面学习、提高全面素质提供正确导向。从试卷总体设计来看,"6/7"模式、"3+2"模式、“3+综合”模式尽管在科目设置上有所不同,但考察同一年的各科高考试卷,不难看出,无论是测试目的、形式和难度系数,还是试卷整体结构,却又都是多份试卷同一副面孔的“大一统”模式,采用这些高考模式选拔出来的学生,当然也必然是要么什么都好,要么什么都不行的千人一面、万人一色的“清一色”人才,各高校招生工作者多年来都有按照各科总分录取时专业学科成绩却太差、依据专业成绩分数录取时各科总分又不好的困惑与感觉,原因恐怕也在于此。"311"高考模式的科目设置虽然也只有5门,却包含了基础知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特长学科测试等测试目的、形式、难度系数以及试卷整体结构各不相同的三类测试,高校招生录取时又既要全面考虑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测试成绩,更要突出强调特长学科测试成绩,这既是普通高校选拔和进一步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真正需要的知识广博、素质全面又各有其长、各具特色的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同时又可强有力地引导广大学生沿着基础扎实、全面发展又学有所长、学有所创的正确方向健康成长。这更是其他高考模式难以相比的。

(二)管理效益

从教学管理效益上考虑,采用"311"高考模式,可以有效引导普通高中学校实行科学的教学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更明确地指出,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几年"3+2"模式中理科学生不考政治,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冲击,“3+综合”模式中又将文科类考生的思想政治学科与历史、地理学科合并为综合科目,并按课时多少确定试卷中学科分值比例,这样设置虽然使地理学科的地位有所加强,但却又使思想政治学科的地位大幅下降。前几年"3+2"高考模式中,文科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五门,各科满分均为150分,表明各学科处于同等重要地位。2000年山西、浙江、江苏、吉林四省“3+综合”高考模式中,语文、数学、外语满分各为150分;文科综合满分为260分,其中地理78分,历史104分,政治78分。如果按照百分制计算,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学科各为100分,那么政治学科仅为52分。这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两种做法均与中学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也不利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而在"311"模式中,不仅报考政治类专业考生的特长学科测试中要专门考查对政治学科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及其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在包括文、理科考生在内的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的综合能力测试中要涉及政治学科内容,在基础知识测试中也要全面考查所有考生对政治学科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同时还从试卷分值比例上将政治与语文、物理并列为基础知识测试所涉及9门必修课中最重要的3门课程之一,这就可以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地位与作用,对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有助于落实课程计划,有力推进教学改革。

"311"高考模式的3门基础知识测试全面涉及了普通高中所学的9门必修课程,特长学科测试又包含本门学科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这就可以彻底扭转普通高中多少年来一直存在“必修课认真开设,选修课交差应付、活动课放任自流”的不良局面,有效督促普通高中学校既要全面上好必修课,尽力开设选修课,不断强化活动课,从而真正落实课程计划,稳定教学秩序;又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能力培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有力促进普通高中以及包括初中和小学在内的整个基础教育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有人提出"3+2"或“3+综合”模式便于学校组织复习,采用"311"高考模式,学校不好组织高考复习。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普通高中的教学管理,基本上是与“应试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人们之所以认为采用“3+综合”模式便于组织复习,正表明该模式在推进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还有很大不足;人们之所以觉得采用"311"高考模式,学校难以组织高考复习,也充分说明多少年来所形成并已习惯了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必须尽快建立一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新教学管理模式。实际上,采用"311"高考模式,对于学校组织教学工作更为简单易行,只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予以安排即可;对于高三毕业班在结束各学科课程教学后的高考复习,只要先根据学生的学科特长和高考时所报志愿将学生分为九类,同样很好组织。可供借鉴的具体做法是:在课程计划规定的必修课时间,仍以原教学班为教学组织形式,各学科教师按照教学大钢基本要求与基础知识测试、综合能力测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复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计划规定的选修课、活动课时间,学校可根据学生志愿分别组建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9门必修课的特长学科班,各科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较高要求与特长学科测试要求,面向本学科特长学生,着眼于本课程应该包括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全部内容的综合辅导。如果普通高中学校平时就能做到这样安排教学工作,实际上即是国家倡导的真正的素质教育了。

3.有助于全面评价教师,不断增强教师责任。

采用"6/7"或"3+2"模式,高考学科教师有责任心,非高考学科教师责任心不强;采用“3+综合”模式,则又给理化生和政史地学科的教师评价工作带来更多困难。而采用"311"模式,学校既可依据包含9门必修课的3门基础知识测试成绩来评价各学科教师的基础性教学工作质量,又可依据考生的特长学科测试成绩来评价各学科教师的水平性教学工作质量,两项质量指标的结合正是对各学科教师工作成绩与业务水平的综合评价。操作过程也较为简单,易于操作。这就必然会大大增强所有各学科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并有力促进教师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三)经济效益

采用"311"高考模式,既可根据"3+1+1"五门成绩总分为高校选拔高质量新生,又可根据包含9门必修课程的3门基础知识测试成绩检验学生是否具有高中毕业水平,具有高考与会考双重功能,现行的会考也可逐步取消。采用"311"高考模式,虽然命题工作量及其费用有所增加,但与目前毕业会考各省市各自命题、高考再全国统一命题或部分省市单独命题相比,节约经费还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会考、高考合并之后,加之各科总分均为100分便于录取统计操作的优势,经济效益更为可观,既可以减轻因会考、高考多次考试而给学生家长带来的过重经济负担,又可大大减少国家用于考试的人、财、物开支,还能明显减少原来因准备参加多次考试而占用的大量复习、考试时间,给广大师生节省出更多的教学时间,为普通高中扎实开展教学改革,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不断提高考试的综合经济效益。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311"高考模式尽管是笔者在既突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基础上提出的一种高考改革思路,但由于高考改革是一项关系青年发展前途、影响社会发展进程、涉及千家万户利益、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复杂系统工程,绝不应该仓促上马,草率推行,而必须在科学论证、选点试验的基础上稳妥施行。同时还要注意到,设计"311"高考模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高中不再进行文理分科教学,因此,采用"311"模式,首先应该选择部分省、市进行高中不再文理分科教学的教改试验,3年之后才可具体实施。待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实施范围,最后方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这是推行实施任何一种改革方案应该有的正确态度。

标签:;  ;  ;  ;  ;  ;  

新世纪高考模式建设的思考--“311”高考模式再探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