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改革的战略视角:从计划金融到市场金融,从资本供给体系到贷款体系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改革的战略视角:从计划金融到市场金融,从资本供给体系到贷款体系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改革战略观——从计划金融到市场金融、从资金“供给制”到“借贷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给制论文,金融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金融改革论文,资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市场经济和有计划商品经济

有计划商品经济是8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我认为90年代的改革目标是80年代改革目标合乎逻辑的发展和深化,它既是80年代改革的继承与发展,又与80年代的改革有重大区别。

商品经济一般地讲也是市场经济,因为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要交换就必然有市场,从这一点讲,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继承和发展;但市场经济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定义。按照十四大文件的提法,市场要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使市场在资源酷暑中起基础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产品商品化、劳动商品化、产权商品化的经济。在社会资源的三个领域,市场都起基础作用。而商品经济只实现了产品商品化,劳动、产权尚未商品化。从另一角度看,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关系全面商品化、交换化、信用化的经济。市场经济有其内在特点,它是一种交换经济,不是供给经济,也不是分配经济;同时它又是一种竞争经济、等价经济、开放经济、法制经济。从它对社会产生的客观效果来看,市场经济还是一种具有鼓励人们勤奋工作、追求效益、增殖价值的经济。

因此市场经济和80年代改革目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存在重大差别,从深层次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还在于市场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深化,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脱胎换骨的改革。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资源配置的基础不同

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改革的80年代,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先计划后市场,计划市场,计划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这种改革相对于70年代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无疑是一种进步,从否定市场、排斥市场转变为有限度的容纳市场、利用市场。这种限度主要表现在消费品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先市场、后计划,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市场经济不是不要计划,而是不起基础作用,市场信号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这是两个改革目标最基本的区别之一。

(二)资源配置实现的途径不同

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通过政策优惠、重点倾斜、双轨制来实现的,如贷款有“五优先”。这种配置资源的方法、本质上没有摆脱“人治”经济范畴,不存在公平竞争的环境。如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国营经济赋税不同,原料供应渠道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有效配置是通过公平赋税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来实现的,本质上讲是一种法制经济。决不允许搞“首长条子贷款”、“安定团结贷款”等。资金作为一种特殊资源,要在效益的基础上配置。

(三)宏观调控方式不同

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采取实物分解型的直接调控,项目、资金、材料分解,调控手段是指令性的,方式是直接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是总量控制目标下间接调控,是价值调控。价值调控必须是货币计价,作为价值是没有差别的,它必然是总量;总量调控只能是间接的。

(四)微观经济组织结构方面发生了重大差别

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以国营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实行政策歧视、税赋不一的微观经济组织为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建立一种以国有资产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统一规范活动准则,彻底实行政企分离的多种法人结构的经济,只有这种微观组织结构,才有可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

(五)改革的重点和深度不同

80年代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重点是产品市场化,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着重于物质产品的市场化。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生产要素市场化,即劳动力市场化、资金市场化、产权市场权、技术信息市场化。改革已从社会资源的一个领域扩展到社会资源的各个领域。

(六)改革的预期效应不同

80年代改革的重大功绩在于打破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但在改革中也带来一些历史性的副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设置了新障碍。具体表现在扩权让利、人人得益,行政分权、皆大欢喜。这对冲破中央高度集权无疑是必要的,但行政公权(主要表现为财政逐级包干制)的结果使企业由中央财政的生产车间变成了地方政府的生产车间,出现了“诸侯经济”,地方封锁,部门垄断。这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背道而驰。90年代的改革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本质上是反封锁反垄断的,它要求形成一种全国性的、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统一市场体系。在优胜劣汰的规则支配下,达到资源优化配置。

以上六点是最主要的方面,如果说80年代的改革是有计划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容纳市场机制的混合体的话,那么90年代的改革则是对它的脱胎换骨的改革。它不是改良、调整,而是一场尖锐的权力和利益重新分配的改革,不是人人受益,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就会失去一部分权力和利益。

二、90年代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经济市场化要求金融必须市场化。所谓金融市场化,就是要建立起一种按市场机制融通资金的金融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与经济市场化相适应,才能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龙头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为经济发展铺平道路。这是90年代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所谓走市场金融的道路,即如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初期所讲,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真正的银行就是按照价值规律,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建立资金的交换关系,按照市场机制组织和管理资金的银行。目前银行和企业是分配关系、供给关系。借债可以不还钱,挂帐停息、等待豁免,这是什么交换关系?90年代金融改革必须走市场金融的道路,这与邓小平同志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专业银行改为国有商业银行是必然的,市场配置资金是不可逆转的。那么,为什么经济市场化决定了金融必然市场化?

(一)企业走向市场的前提是资金进入市场。换言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前提是资金营运机制的转变。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就是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变成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走向市场的一个先决条件是政府要转变职能,还权于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统统还给企业。但我认为还有一个根本条件是资金进入市场。资金不能进入市场,仍实行计划管理体制,而要企业走向市场,从何处筹资?这是根本性的矛盾。资金进入市场是企业走向市场的前提,市场——资金——企业的关系,形象地比喻,可以看成是海洋——水——船的关系,企业要下海,首先要有水,海里没有水,船如何进得去?

所以我认为当前对金融秩序的整顿重点不是扼杀市场融资,而是要大力发展市场融资,逐步完善融资体制。现在有一种看法:经济乱是市场融资乱。真正的问题在什么地方?症结还在于资金供给制,现在信贷资产质量严重下降的关键原因在于现行的资金管理体制仍延袭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仍旧是通过分配形式配置资金。

(二)市场金融是银行和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基础。金融市场化不是不要银行,而是指资金融通按市场机制运行。如果银行不打破资金供给制,银行不可能变成真正的银行,企业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应当吸取,第一轮承包离改革的预期目标相差太远。我认为企业承包责任制并未真正搞活企业。第一轮承包实质上是银行用贷款保财政收入、企业留利和职工分配,整个企业风险通过贷款转嫁为银行风险。有帐可查的第一轮承包挂帐损失近500亿,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企业承包改革中没有触动信贷资金供给制。

(三)从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来看,也决定了金融改革必须走市场金融的道路。不同经济体制下的金融和经济关系不同。传统观念认为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必须与经济相适应,反作用于经济。这种关系决定了资金随物资走,即价值随使用价值走。这是计划经济的金融观。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市场经济是价值经济,有资金就能发展,物质随资金走,这就是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龙头产业地位作用,这是市场经济的金融观。所以多年来我一直主张“金融改革超前论”而且至今无悔。

(四)市场金融是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克服宏观经济生活中矛盾的客观要求。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矛盾都是通过金融表现出来的。多年实践证明依靠强化计划管理手段解决这些矛盾不能奏效。前14年的改革,3年一个来回,一放就乱、一收就死,3年一个金融周期,5年一个经济周期,导致膨胀——紧缩——再膨胀的恶性循环,因为经济活动中的矛盾集中反映在金融领域,表现为银行负债和奖券结构矛盾上升,硬负债、软资产,是金融深层次的危机所在。中国金融负债总量为30000亿元,其中居民存款16000亿元,货币发行6000亿元,150亿元外币存款,都是对公众负债,必须保证支付,银行的资本金除抵去财政透支1000多亿元,几乎为零。而金融资产大多数是国有企业贷款,可无限期拖欠银行,把钱借给了可随时赖债的企业,这种矛盾如不能很快地有效解决,持续下去是很危险的。造成这种硬负债、软资产的金融矛盾根源在于资金供给制。由此可见加速资金市场化,破除资金供给制已迫在眉睫。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融资关系框架

市场金融是指融资机制,不是不要银行,也不是多数融资活动不通过银行。它的基本特征简单地来讲有六个方面:

(一)资金作为商品的信用关系,是一种特殊商品的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恢复货币信用的基本属性。而现在的资金关系是一种分配关系,非交换关系,不存在等价交换,如存贷利率倒挂、按计划分配等。

(二)市场是配置资金的基础。资金配置以市场为基础,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利率在资金配置过程中既要反映成本,又要调节供求,起到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

(三)作为商品的资金,使用主体必须是具有承担责任、义务、债务和风险能力的独立法人。对利率变动功能作出灵敏反应,因为这样的负债者,才能保证还本付息。多年来每次利率调整,引起的矛盾是财政和银行的矛盾,企业连“皇帝的卖马钱”都敢用,因为不承担经济责任,事实上现在企业仍在吃银行“大锅饭”,并没有成为独立法人、走市场金融的道路。这要求加速企业体制改革。

(四)资金融通的中介机构必须是企业化的金融机构。必须具有“以存定贷、自我约束”的机制。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以后,发行和信贷虽已分开,但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建立,没有约束经济过热资金需求的机制。按照市场融资机制,专业银行必须转变为商业银行。

(五)金融调控主体必须是经济行为独立化、调控手段多样化的中央银行。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必须是独立的机关,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它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提供公共支付服务,监管金融运行,保持金融稳定的银行。

(六)金融管理手段现代化,监督手段法制化。市场经济瞬息万变,信用关系管理手段一定要现代化,要依法管理。

这六个方面的特征,是90年代以市场经济为目标金融改革的核心内容。如果这六个方面都搞好,就可以认为进入了市场金融。市场金融的中心内容是:资金商品化、融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融资机构多元化、经营企业化、调控主体行为独立化、调控方式间接化、管理现代化、监督法制化、金融业务国际化。至于采取什么组织体制,单元制还是分支行制?按行政区还是按经济区设置机构?都要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因为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差距可以说是跨世纪的差距,沿海已进入世界经济循环,而西部地区还停留在完善分工阶段。都用一种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

标签:;  ;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金融改革的战略视角:从计划金融到市场金融,从资本供给体系到贷款体系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