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贷款、社会资本与农户贷款可得性的实证研究——基于电白县农户的调查数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白县论文,农户论文,可得论文,抵押贷款论文,贷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且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权利保障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薛蒙林,2013)。[1]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村和农业项目的固有风险偏高、银行与农户间信息不对称以及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管理存在的问题,导致支农贷款的交易费用高以及农户违约率高,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难贷款”现象,故农户“贷款难”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许多研究发现,在贷款中增加抵押品有助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譬如,尹志超和甘犁(2011)采用非线性Logistic模型对银行信贷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抵押有助于降低贷款违约率。[2]庞素琳(2007)构建信贷风险决策模型,分析了抵押品和配给量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道德风险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但是,在中国的农村,农户普遍缺乏抵押品,若在贷款中提高抵押品比重,银行的风险是降低了,但有利于农户贷款吗?于是,有学者提出可发展抵押品替代机制和设计激励机制以解决农户缺乏抵押品而不能贷款的问题。洪正和王万峰(2010)通过构建组织化和监督机制,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连接,改善了农户的融资条件。[4]抵押品与农户贷款可得性有怎样的关系?是否可以找到抵押品的替代品,既能使银行的风险降低,又能提高农户贷款的可得性?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50至60年代,农村居民总体比较贫困,没有储蓄能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资金不足;又因农业本身特有的产业特性,使得其不可能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政府有必要实行相应的农村金融政策来为农村发展注入大量的政策性资金,并降低农村贷款利率。这就是国家的信贷补贴理论,即通过银行的农村支行和农业信用合作组织,将大量低息的政策性资金注入农村。试图通过低利率补贴方式来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解决农户的贷款难,最终导致财富和权力成为资金分配的条件。Braverman和Huppi(1991)指出,较低的利率会迫使追求利润的农村贷款机构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而将信贷资金分配给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客户,这反而会使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村贫困人口无法获得资金支持。[5]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发现信贷配给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认为抵押品能起到贷前的信息甄别、借款者财务状况和借款者风险类型的区分以及贷后履约的激励作用,能有效解决信贷市场中困扰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Stiglitz和Weiss,1981)。[6]通过抵押可增加借款者的违约成本和社会成本,有可能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但是,中国的农村信贷市场普遍缺乏合格抵押品,如增加抵押条款,将削弱抵押工具发挥作用的条件和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些学者开始对抵押替代技术进行研究,关系型信贷、联保贷款、“轮会”贷款以及信用贷款等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被广泛采用和推广。La Porta等人(1997)提出,社会资本是指“一个社会中人们的合作倾向,在社会资本比较高的社会里,人们倾向于通过信任与合作来获得社会效率的最大化,而不是互相猜疑、互相算计,导致‘囚徒困境’的无效率结果”。[7]Charkravartys和Scott(1999)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信贷行为有影响,即中小金融机构因为在竞争性信贷市场中与大机构相比处于劣势,必须采取差别化战略与之竞争,亦即通过维持与中小企业的社会关系获取一些“软信息”,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其实证研究也表明,借款者和银行间的“关系变量”显著影响信贷的可得性。[8]Madajewicz(2010)将以银企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农户声誉及社会关系网络等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引入信贷领域,发挥着“社会关系抵押”作用,解决了抵押品缺乏情况下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经营风险、高监管成本、合约执行等问题;同时还保持了较高的还款率。[9]Woolcock(2001)研究了小额信贷和小企业中的社会资本问题。在对小企业的研究中,他指出社会资本对于小企业获得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会资本能将有限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通过小企业的运作,实现财富积累。[10]Biggart和Castanias(2001)认为在金融交易中,社会资本具有类似抵押品的功能。[11]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引起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世界银行“社会资本首创性”协会(World Bank Social Capital Initiative)专家Van(2008)认为,格莱明银行的放贷官和借款人之间保持持续的关系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有力地解释了农村信贷市场的市场失灵,激发了理论界的研究热情。[12] 国内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社会资本与信贷的关系。李路路(1995)发现企业家拥有越多的社会资本,社会关系越好,越容易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13]戴建中(2001)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得出,私营企业主拥有的社会资本影响其获取资源的能力,私营企业在领取执照、集资和向金融机构借贷等方面都动用了社会网络。[14]万俊毅和欧晓明(2005)从信任角度分析了因还贷信任缺乏导致正规金融机构难以对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足额贷款的原因,并得出了培育农村中小企业的还贷信任能够提高贷款可得性的结论。[15]梁向东(2007)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由于中国社会独特的差序格局,处于差序格局中的人相互之间信息透明度远远大于商业银行通过外围考察所得的信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银行和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并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从而提高了中小企业信贷的可得性。[16]张改清(2008)认为社会资本是农户的重要资源,其基础和载体是社会关系网络。[17]非正规金融的合约执行主要是依靠某种民间的约束机制,其信息获取也依赖于与借款人之间的地缘及人缘关系(林毅夫和孙希芳,2005)。[18]刘成玉等人(2011)强调以五户联保为核心的小额信贷,即利用社会资本中的亲情和友情做抵押,由此达到控制信贷风险的目的。[19]张捷(2005)认为,社会有助于解决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20] 基于以上文献分析可知:(1)国内将社会资本作为抵押品引入农村信贷市场来探讨农户贷款可得性的研究不多,值得进一步探讨;(2)在农村信贷市场,社会资本、抵押品对农户贷款可得性具有怎样的影响还比较模糊。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首先构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户贷款可得性的影响;其次,基于所有人、中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三视角,从实证上探讨社会资本作为抵押品对农户贷款可得性的影响。最后,基于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提出建议。 三、理论模型分析 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各行为主体在私有产权约束下谋求财富最大化。下面通过建立基于Cobb-Douglas的函数模型,来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户贷款可得性的影响。 (一)建模假设 现假定在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农村信用社和两个具有不同社会资本的农户贷款申请者。银行存款利率是R,贷款利率是r。两个农户除了社会资本不相同外,其他是同质的,即两个农户的初始财富I相同、风险类型相同、投资方向相同;选择投资额度为M的项目,投资总额超出其初始财富额(M>I),需要从信用社借款M-I。设投资项目经营“成功”的概率为p,则“失败”概率为1-p。项目成功时收益为F(M),项目失败时收益为0。F(M)以Cobb-Douglas函数形式表示,则:,L>0,M>0,0<α<1,0<β<1。其中,A代表农户现有生产技能;L代表劳动力数量。在短期内,假定农户劳动力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故L保持不变。 (二)抵押条件下的贷款模型构建 1.在抵押条件下,农户、银行预期净利润模型 2.农户最优贷款模型 依据上述预期净利润模型,在农信社取得预期利润最大值的条件下,农户取得最大预期净利润的模型是: (三)无抵押条件下的贷款模型构建 在无抵押贷款条件下,假定两个农户以社会资本SC(社会关系、社会信用等)做“抵押”获得贷款。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因违约产生的社会影响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导致的社会资本损失较高,故假定其无论投资项目成功与否都将全额偿还银行借款;拥有较低社会资本的农户考虑到违约带来的影响不大,只是小范围产生影响,造成的社会资本损失较低,故在其投资项目成功时才会选择归还银行借款,在投资失败时选择违约。 上式变形后,得到农户最优贷款模型: (四)农户贷款可得性比较 根据农户在有抵押和无抵押贷款条件下获得的贷款额度,确定抵押对农户贷款可得性的影响。由式(1)和(2)有: 从式(3)可知,抵押品在总体上降低了农户贷款的额度,降低了社会预期净利润的最优贷款规模。主要原因可能是:(1)在农户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农户不能贷款,信用社直接失去农村市场份额;(2)在农户有抵押品的情况下,抵押贷款会带来更高的交易费用,增加信用社的经营成本。抵押借款者在投资失败而无法按时偿还借款时,信用社按合同条约没收农户抵押品,然后到市场上进行变现。产权转让、资产维护以及资产变现会导致管理费和交易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整个社会贷款额度和贷款农户数量的降低。从另一个角度看,若农户有潜在还款能力,但因不能满足抵押品要求而丧失其投资机会时,很明显将导致整个社会的期望净收益降低。用社会资本充当农户贷款的抵押品,有助于增加其贷款的可得性。 四、数据采集与统计 实证分析的数据来自2013年5月至8月对茂名市电白县沙琅镇、霞洞镇、观珠镇共10个村庄的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这次调查主要成员包括:课题组成员、镇农村信用社员工、村委会成员以及村民代表。除了课题组成员外,其他人与本地的农户比较熟识,便于开展工作和掌握真实情况。调查范围包括:沙琅镇四个村庄,分别是观澜村、河角村、潭鱼村以及水花村;观珠镇三个村庄,分别是石寮村、洞尾村和长坡村;霞洞镇三个村庄,分别是边角村、河口村和上花岗村。所选择的这些村庄农户生活水平中等,具有代表性。调查对象包括28岁至60岁的户主。调查内容涉及农户的贷款可得性、贷款需求缺口、贷款额度、贷款用途、家庭人口数、劳动力人数、社会信用状况、遵纪守法、健康状况以及耕地面积等社会资本因素。调查方式是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即先通过聊天的方式向农户说明调查的意图以及初步了解农户家庭情况,然后发放问卷给户主填写。 这次调查历时4个月,共调查206户农户、360名村民,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36份。根据研究需要,对数据进行了筛选和统计:首先,剔除有关本文中关键变量缺失的8个样本,得到328个有效样本;其次,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农户接受教育情况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现阶段农村家庭劳动力综合素质还是比较低,表现在:家庭劳动力中最高文化程度为小学的占10.2%;初中占54.5%;高中(含中专)占2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6.3%。 2.农户总收入情况 据分析,2012年农户平均总收入约25890元,其中总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占8.3%;在1万~2万元的占23.6%;在2万~3万元的占31.3%;在3万~4万元的占22.5%;在4万~5万元的占8.2%;在5万元以上的占6.1%。 3.农户资金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需要从信用社或其他亲戚朋友渠道借款的农户占调查总户数的比重为48.8%;不需要从信用社或其他亲戚朋友渠道借款的农户占52.2%。 4.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情况 在需要借款的农户中,从信用社、邮政储蓄或其他银行得到借款的占32.1%;未从信用社、邮政储蓄或其他银行得到贷款的占67.9%。农户未从信用社、邮政储蓄或其他银行得到贷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没有申请过贷款的占82.5%。其中,认为利息或其他成本太高的占41.5%;担心即使申请也贷不到的占22.3%;担心还不起的占12.1%;其他原因占24.1%。(2)申请过但没有贷到的占17.5%。其中,没有人缘关系贷不到款的占40.6%;无抵押担保贷不到的占25.3%;旧债未还贷不到的占5.4%;太穷贷不到的占8.5%;其他方面原因贷不到的占20.2%。 5.农户不需要借款的原因 在不需要借款的农户中,自有资金能够满足现在生产生活需要的占66.8%;没有借钱习惯的占15%;没有好的发展项目的占9.6%;打工有钱不用借的占8.6%。 五、实证分析 根据调查情况发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户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有些家庭有了比较多的存款,如66.8%农户自有资金充足,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也具有合格的抵押品。这些抵押品的存在对农户借款是否产生影响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应用Logistic模型,从“所有人”、“中高收入群体”以及“低收入群体”三个视角,探讨农户社会资本、抵押品对正规金融机构信贷可得性的影响。 (一)所有人视角 定义1:“所有人”是指所调查农户中的富人和穷人的统称。 定义2:“所有人视角”是指用调查农户得到的328(包含所有人)个样本数据来分析社会资本、抵押品对农户借款可得性的影响。 1.变量选取 本文选用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农户是否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一被解释变量是离散型变量,取值有两种情况,即1和0。其中,1表示农户获得正规信贷,0表示农户没有获得正规信贷。解释变量(i=1,2,…,n)用来表示影响农户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因素。具体如表1所示。 2.模型建立 由于被解释变量是离散型变量,而解释变量包含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故进一步分析社会资本因子对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可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其表达式为: 3.实证结果与分析 对以上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利用SPSS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5所示。 在表2中,“模块1”和基于该模块建立的模型卡方值为229.941,概率值的显著性=0.000,显著小于0.05水平,可见模块1和基于该模块建立的模型非常显著。在表3中,-2倍的对数似然值越小,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越高,表中给出的182.839结果已属于比较理想的值。另外,Cox & Snell R[2]和Nagelkerke R[2]的值分别为0.504和0.704,表示模型可以解释因变量70%以上的变动,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还是比较高的。由于本文将是否获得贷款的概率临界值设为0.6,当P大于0.6时,农户获得贷款;当P小于0.6时,农户不能获得贷款。由表4的判断矩阵可知:222个没有获得贷款农户中,203个预测正确,正确率为91.4%;在106个获得贷款农户中,有12家农户被错判,正确率为88.6%;模型总的正确率为90.0%,说明模型的预测效果较理想。 在表5中,所有指标及常数项的显著性都小于10%,说明常数项及20个自变量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抵押品系数为-0.786,说明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抵押品,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可得性就减少了78.6%,这显著降低了农户贷款的可得性。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农户普遍缺乏合格抵押品,如果银行要求农户提供抵押品作为贷款的条件,而农户又办不到,只好放弃贷款。这与现实相符合,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一致。同理,担保也导致农户获得贷款的可得性减少。这是因为农户普遍缺少有经济实力以及有社会地位的亲朋好友作为担保人所致。以上两项实证数据所反映的情况,与调查数据所反映的事实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在农村,由于农户缺少合格的抵押品和有实力的担保人,达不到贷款的条件。 衡量社会资本的指标,如“社会信用”、“遵纪守法”、“家庭声誉”以及“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等变量系数为正,这与预期相符,且在10%水平上显著,对贷款可得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前三个变量指标反映农户从过去到现在在金融机构、社会管理、家庭邻里有良好的口碑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是经受得住考验的,是一种潜在的价值,是无形资产,是一种资本(吴晶妹,2009)。[21]种资本可以取代抵押品,促使农户获得贷款。在中国农村流行一句反映借与被借关系的俗语:“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表达的意思是讲信用的人,不管是一次还是多次,不管是无息还是有息,能很容易借到钱,可见“信用”在民间的价值有多大。正规金融机构以农户的社会信用、家庭声誉、遵纪守法作为一种资本,作为“抵押品”,其实是在向民间组织接轨,是一种进步。“劳动力人数”以及“耕地面积”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劳动力人数越多,耕地面积越大,越容易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与李菁和林毅夫(2002)取得的结论一致。[22]劳动力人数多,户主身体健康,意味着参与创造价值的人数多,尤其是家族企业,家里多几个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就更加大,家庭总收入因此可能增多,积累的财富也增多,具有还款的能力增强,银行乐意放款。而耕地是有形资产,农户的土地越多,意味着农户的资产越多,尤其是在交通便利以及城乡结合地带,这些土地升值潜力巨大,也很容易套现,农户因此可积累巨大财富。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改革,其他边远地区的土地也在升值,有些省份已经出台政策允许土地作为抵押品向银行借款。 衡量社会资本的指标,如“主要收入来源”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农户如果以普通种植生产作为收入主要来源,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很难积累财富。“学生人数”变量的系数为负,说明农户学生越多,劳动力越少,收入越少,但是开支可能越多,农户同样很难积累财富,农户还款能力比较弱。这些农户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与预期相符,在一定时期也与现实相符。 衡量社会资本的指标,如“联保成员”以及“劳动力接受最高教育程度”变量的系数为正,但是不显著。可能的解析是,只有还款能力比较弱的农户才组成“联保”。作为单个农户,银行不看好,但是作为联保中的成员,由于有“联保”其他成员做后盾,就算农户没有还款能力,也能还债,故银行给“联保成员”放贷的可能性增加。劳动力接受最高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能力也就越强,更能创造或把握获利机会,获得较高的收入。但问题是,作为一个农户,学历不高,掌握不了比较精的技术,潜力和能力有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然这些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要低。 综上可知,抵押降低了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可得性,而农户的社会资本可增加农户贷款的可得性。 (二)中高收入群体视角 定义3:“中高收入群体”是指所调查农户中,存款超2万元以上,且生活比较宽裕的农户。 定义4:“中高收入群体视角”是指从328个样本数据中,选择有贷款需求的166个数据作为样本,分析其中有定期存款超2万元以上,且提供抵押的农户贷款的可得性。 建模过程同上。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抵押变量的系数为0.759,且在50%水平上显著,说明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抵押品,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就增加了75.9%,抵押与农户贷款可得性显著正相关。在166个样本数据中,有136户在银行有定期存款,且都在2万元以上,这些农户属于农村中较富裕的群体,可用存款也可用其他合格的物资做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从调查数据看到,实际上有81户向银行贷款时能提供抵押,并有73户获得银行贷款,通过率达90%以上;另外45户向银行贷款时没有提供抵押品,只有15户获得银行贷款,通过率只有33.3%。放到全样本数据中去统计,约10%农户可获得银行贷款。与表5数据相比,衡量社会资本变量的指标如社会信用、遵纪守法、家庭声誉以及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的系数虽然为正,但是减小了很多,对贷款可得性的影响力降低。 在中高收入群体,正规金融机构弱化了农户的社会资本,只要农户提供合格的抵押品,容易获得贷款(胡士华和李伟毅,2011)。[23] (三)低收入群体视角 定义5:“低收入群体”是指所调查的农户,银行存款少于1万元,且生活比较紧张的农户。 定义6:“低收入群体视角”是指从328个样本数据中,选择有贷款需求的166个数据作为样本,分析其中定期存款少于1万元,且没有抵押的农户贷款的可得性。 建模过程同上。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结果显示,在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衡量社会资本的指标,如社会信用、遵纪守法、家庭信用、联保成员、户主健康、耕地面积、贷款用途、劳动力人数以及劳动力平均年龄等变量的系数均为正,说明了这些变量的值越大,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越大,尤其是社会信用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系数。经济意义上,讲信用的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实际上从调查表看到,低收入群体中有40户申请贷款,其中有18户获得贷款,通过率达45%,比中高收入无抵押贷款通过率33.3%要高。 由于是基于低收入群体视角,家庭还款能力不再是贷款可得性的主要因素。年底储蓄存款水平变量的系数为负,这与表5、表6的情况相反,这是正常的。因为面对低收入群体,明知其财产积累比较少,银行没有必要过度关注其财产状况,反而更应关注其诚信度以及发展潜力。只要其社会资本比较高,就可以用“无形资本”取代“有形资本”做抵押,向其发放贷款。在这里不需要“有形资本”做抵押,农户财务、财富状况大大弱化。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Cobb-Douglas函数,引入社会资本、抵押品等参数做变量,结合农村信贷市场构建社会最优贷款模型。一方面,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资本、抵押品对农户贷款可得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所有人、中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视角,从实证上对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 1.理论层面 (1)假设两个有贷款需求农户的社会资本相同,在有抵押的条件下,有相同的最优贷款模型和相同的预期净利润。 (2)假设两个有贷款需求农户的社会资本不相同,在没有抵押的条件下,高社会资本农户的最优贷款模型是。 (3)由(1)、(2)可知,抵押贷款在总体上降低了最大化社会预期净利润的最优贷款规模。对于农户,普遍不能满足抵押品要求而丧失投资机会时,大批农户会退出信贷市场,导致整个社会的期望净收益降低。 2.实证层面 基于“三视角”,用Logistic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1)所有人视角。用Logistic对328个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抵押品变量的系数为负,表明抵押品从总体上降低了农户贷款的可得性。这主要是农村地区农户普遍缺乏合格抵押品,达不到银行放贷的条件。这与现实相符合,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结论一致。衡量社会资本指标,如“社会信用”、“遵纪守法”、“家庭声誉”、“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户主健康状况”、“联保成员”、“劳动力平均年龄”、“贷款用途”以及“年底储蓄水平”等变量的系数为正,与贷款可得性正相关。农村中的农户普遍具有较高的社会资本。因此,从总体上看,社会资本提高,农户贷款可得性增加。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结论一致。另外,虽然有个别变量的系数为负,但是不影响社会资本的总体效果。 (2)中高收入群体视角。用85个有贷款需求和提供抵押品的中高收入农户数据做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有抵押的条件下,抵押变量的系数为正,社会资本变量的系数“弱化”。这说明中高收入群体提供贷款抵押,可提高贷款的可得性。“抵押品”是银行放贷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中高收入群体,既有一定的定期存款,又有其他合格的抵押品,只要在贷款时愿意提供,就可达到银行放贷的条件。总体上说,中高收入群体普遍能提供抵押品,其贷款可得性普遍提高。 (3)低收入群体视角。用40个有贷款需求但没有提供抵押的低收入农户数据做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变量的系数更大,农户贷款通过率更高。这说明,对于低收入群体,银行更加关注的是农户的社会资本而不是抵押品。提高农户的社会资本,可提高农户贷款的可得性。在低收入群体中,其“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时间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其价值可能大于其“有形资产”,其潜在的还款能力大于其现在的还款能力。作为理性人的银行,选择农户的“无形资产”作为贷款的条件,是合理的,也是符合逻辑的。 (二)政策建议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仍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难”问题、农户的“难贷款”问题等,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在以上实证研究及结论性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面向农村建立统一的信用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根本上讲,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农户“难贷款”,根本原因在于正规金融机构不了解农户信息。只有建立统一的信用体系和较为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从多方面、多层次了解农户的社会信用、遵纪守法、家庭信誉、耕地面积、家庭收入等社会资本指标,评估农户违约的可能性和发展潜力,银行有可能对更多农户进行授信,这对银行和农户是双赢。 (2)在农户的贷款合约中引入社会资本,以提高农户贷款的可得性。总体上,农户缺乏合格的抵押品,“无形资产”价值大于“有形资产”,合约中引入社会资本条款,让更多农户满足贷款的条件,提高贷款的可得性以及贷款覆盖率。 (3)对贷款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合理设计贷款合约,提高贷款的可得性,满足农村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如可对比较富裕的农户以及低收入农户设计不同的合约,提高贷款的积极性和贷款可得性。标签:社会资本论文; 信用贷款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银行借款论文; 土地抵押贷款论文; 农村金融机构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银行论文; 信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