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_农产品论文

“九五”期间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_农产品论文

“九五”期间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走势分析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动与物价总水平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因为在我国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类、纺织品类等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食品类消费支出约占总支出的50%左右。因此,不论在价格指数统计上,还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农产品价格变动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由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弹性很小,供给弹性很大,使得农产品价格走势对整体物价走势更具影响,并使农产品供求变化成为物价总水平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对农产品价格走势的预测分析,对于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九五”期间影响农产品价格走势的因素分析

第一,从供求情况看,“九五”期间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仍将处于紧张平衡状态

1.在供给方面,“八五”期间我国粮食年平均总产为44922万吨,比“七五”时期的40847万吨增加4075万吨,增长10%左右,年均递增1.9%;油料年均总产达到1863万吨,比“七五”时期增长29%,年均递增5.21%;棉花年均总产达461万吨,比“七五”增长13.8%,年均递增2.6%;甘蔗和甜菜年均总产分别达到6629和1398万吨,分别比“七五”增长31%和32%,年均递增分别为5.6%和5.7%。根据“九五”规划,到2000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目标是:粮食总产要达到49000~50000万吨,棉花达到9000万担,其它经济作物也要相应增长。但与“八五”时期相比,“九五”期间主要农产品生产增长面临的条件与环境不容乐观。一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将日益受到资源条件的约束。随着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农用耕地资源将继续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严重;二是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从近十年农业生产情况看,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产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相当严重;三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长期偏低,使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大幅度上升,如果各方面对农业投入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土地、资金、劳动力流失仍将难以避免;四是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供应偏紧的同时,品种和地区结构性矛盾仍将比较突出。上述这些问题将给实现“九五”主要农产品供给增长目标带来一系列困扰。即便是这些问题能够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基本实现既定目标,根据规划,“九五”期间我国粮食年均总产预计将达到48250万吨,年均递增1.4%,仍略低于“八五”增产速度。

2.在需求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各方面对农产品需求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有关方面预测,“九五”期间我国人口总数将净增6700~7800万人,到2000年总人口将达到13亿左右,年均增加1340~1560万人。因此,即使主要农产品按“九五”规划目标得以实现,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人均占有量的增加仍然十分有限,其增长速度甚至低于“八五”时期。根据测算,“八五”时期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为379公斤,比“七五”时期增加11公斤,约增长3%;而到2000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预计为385公斤,比“八五”时期仅增加6公斤,增长1.6%。由于在“九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内,我国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增长缓慢,在排除大规模进口可能性的前提下,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求在数量上将处于紧张平衡的状况。因此,从价值上平衡——即通过涨价实现供求平衡将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以判断:“九五”期间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尽管在个别年份、季节或局部地区会出现供大于求、价格下跌的现象,但从总体上看,农产品价格仍将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第二,从成本推动因素看,“九五”期间我国农业生产成本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九五”期间,国家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价格结构性改革,其中包括提高主要能源、原材料、铁路交通等基础产品价格,并在价格管理体制上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其中一些产品在价格水平上还要进一步向国际市场价格靠拢。由于农资行业现有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较低,对原燃料价格上涨基本上没有什么消化能力。随着基础产品价格的继续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经营企业面对原材料涨价影响,其主要对策将是在价格上“水涨船高”。在国家对农资生产经营的现行体制和现有政策不作大的调整的条件下,这将不可避免地推动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同时,根据“九五”规划,在未来的五年里,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年均增长4%,从而使农产品生产的活劳动成本有所提高,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产品价格以至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第三,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变化也会对国内农产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变化对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数量及其变化;二是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走势。

1.从近10年我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看,粮食有4年为净出口,6年为净进口;食油近10年均为净进口;食糖有2年为净出口,有8年为净进口。尽管年度内和各年度间有进有出,但主要农产品在总量上已是进大于出。10年间,我国共出口粮食9030万吨,进口13196万吨,进出相抵为净进口4166万吨。另外,食油、食糖年均净进口也分别达到79.9万吨和92.3万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10年间尽管粮食有4年为净出口,其中1992~1994年连续3年共净出口1398万吨,但紧接着1995年一年就净进口1976万吨。

“九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将保持适当的农产品进口数量。根据目前国内粮食等农产品的增产潜力和今后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趋势,“九五”期间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进出口从总体上仍将继续保持进大于出的状况,净进口规模将视国内市场供求情况而定,5年平均,预计与“八五”时期相当或略多一点。

2.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预计,在未来的5年里,全球谷物产销的特征是:供求关系变化多,市场价格波动大。从近期看,1996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略有上升,但由于1994、1995年连续两年粮价大幅度上涨,刺激了全球粮食生产,使1996年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将会有较大增长,到1996年下半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已有所回落。预计1997年粮价仍将是稳步下降趋势。但此后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还将逐步回升,预计“九五”中后期可能会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带来一定影响。

二、“九五”期间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对策

第一,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机制,确保农业投入稳定增长,从逐步改善农产品

供给的角度,确保农产品价格的长期稳定

从我国农产品供给的长期趋势看,农业投入的增减,是决定农产品价格走势变化的最基本因素。但目前我国农业投入不仅数量不足,更重要的是在确保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上,缺乏严格的法律规范和相应的政策支持系统。因此,即使在一个时期通过行政办法使农业投入有较大增加,但仍难以确保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在这种状况下,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就难以有根本的改观,一旦农业生产上有什么“风吹草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物价指数的涨落甚至跳跃上。

由于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特殊性,通过经济立法和政府特殊政策对农业生产给予扶持和对农产品贸易进行干预,就成为世界各国保持整个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政府行为。因此,“九五”期间,国家必须建立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对农业投入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由各级政府依法制定相关政策,并通过国家政策引导社会投资于农业,以保证农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改善农产品供求状况,稳定农产品价格。为此,需要制定《农业投资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对各级政府的农业投入数额和比重作出强制性规定,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保持必要、合理的增长;并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为重心,由政府制定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法,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第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间接调控机制,减缓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

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总水平变动的影响很大,因此,熨平农产品价格波动始终是我国价格调控上的一个主要课题。“八五”期间,随着农产品流通和价格市场调节份额的增大,大部分地区相继建立了以“两金一储”为主要手段的市场调控机制,并在近三年以抑制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的调控正逐步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手段为主过渡。但在农产品价格调控制度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个别地区有随意挪用国家储备和调控基金的现象;在调控时机、力度和方法上,各地区之间缺乏相互配合与协调,使调控效果打了折扣;部分地区由于资金来源得不到落实,至今还未建立起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等等。因此,“九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两金一储”的制度化建设。一是要加强“两金一储”制度建设的统一领导,由国务院确定一个宏观经济主管部门负责对“两金一储”进行统一政策指导和协调。二是进一步加强“两金一储”制度的规范化建设,特别是在调控基金来源、基金管理、使用方法方面要逐步规范化。三是在国务院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地区之间、区域之间在具体操作上的相互协调。四是加强对储备与调控基金使用操作方法的研究,摸索一套比较科学、实际的调控方法,逐步提高调控效果。

第三,在农用工业这个“工农结合部”设置农业与基础工业之间的“政策缓冲区”

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作为连接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结合部”,对农产品价格走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目前国家在农资生产、供销等环节上,对保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缺乏必要的调控政策和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是显著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关系变革,激发出了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潜能,使农业生产有过一段超常增长的阶段;以后在“七五”、“八五”期间,主要是通过深化价格改革,即实行调放结合的价格改革,一方面补偿取消农资价格财政补贴和提高农资等工业品价格而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通过提高农产品国家收购价格或放开部分农产品价格、增加市场调节份额,刺激农民增产积极性。到1995年我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比1978年上涨了527.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1978年上涨了368.1%。农产品价格上升基本上起到了补偿和刺激的双重作用。从“九五”期间的情况看,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七五”时期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旧体制下被抑制的生产力潜能已基本发挥出来,生产关系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价格改革经过十几年的“调”与“放”,主要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也已经超过或接近国际市场价格,继续靠提高价格刺激农业增产虽可以暂时缓解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和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供需矛盾,但仅靠提价既不是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不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鉴于“九五”期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主要农产品价格水平有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在这个工农“结合部”设立政策“缓冲区”,以缓解农产品价格上涨对整体经济运行带来的压力。为此,可以采取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农用工业生产发展基金的方式,进一步增加对农用工业的投入,加快农资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步伐,提高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质量和国内自给率,逐步扩大并形成合理的生产规模;为大中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生产资金周转提供必要的贴息贷款。同时,建立健全国家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制度,并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大对农资流通领域的治理整顿。

第四,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调节机制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国际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世界经济的起伏与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日趋加大。同时,我国经济的涨落与某些大宗商品市场供求的变化,也日益成为国际市场关注的焦点。面对这样一个变化趋势,目前我们在调控体制上反映出的问题已经不少,如:内外贸之间在政策和体制上缺乏有机的衔接与协调,在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调节国内供需方面,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仍起着主导作用。在宏观经济和对外贸易的调控政策上,继续沿袭旧体制的套路不仅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可能使国内经济调控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因此,“九五”期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调节机制。其目的是:通过建立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储备调节制度,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价格波动所产生的价差,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吞吐调剂,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缓解内外两个市场相互冲击给国内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进出口储备调节制度的具体形式,既可在中央储备中单列,也可专设外贸储备,由中央统一调度。

标签:;  ;  ;  ;  ;  ;  ;  ;  

“九五”期间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