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态文明观融入生物学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生态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学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
科学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是将生态文明观融入生物学课堂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换个角度讲,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和谐代替对抗,人对自然的依赖也应是征服与掠夺代之于有序补偿和保护,天人合一。从内涵中,可以提炼出以下几个核心观点:①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是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自然法则和社会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自身控制规律,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协调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②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是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在发展中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取得最优的“整体效率”。③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削弱满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④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要求考虑发展的问题首先的和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明确人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这种需要。同人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和方面要先行发展。反之,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领域和方面就不能发展。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人民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二、将生态文明观融入生物学教学
1.瞄准关键点——通过事实展现生态现状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适量、适度地补充介绍一些我国生态方面的基本国情:①资源约束趋紧。我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据测算,按目前的砍伐速度,我国可采林将在短短几年内被砍完,我国草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草地质量也在明显下降,并且还在以每年2万的速度扩展。我国水资源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可利用水资源为8000亿~9000亿,预计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将达到8000亿,接近我国可用水资源的极限。我国矿产资源人均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位居世界第53位。在能源矿产中,除煤矿比较丰富外,石油、天然气储量有限。②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全国5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不到1%。我国极其宝贵的淡水资源也面临着水污染的严重威胁,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全国约有1/4的人口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不仅江河湖泊受到了污染,大海也成了排污和扔垃圾的场所,严重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③生态系统退化。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涉及的范围达360万,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水土流失量已达100亿t。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达4800万ha,占耕地总面积的38%。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0余万,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7%以上。我国处于濒危和受威胁状态的野生动物约有4000种,濒危、受威胁野生高等植物约4500~5000种,占高等植物总种数的15%以上。
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方面的严峻形势,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生态问题的忧患意识,萌生解决生态问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而更深地领会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2.梳理结合点——通过教材传授生态知识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涉及生态文明观的内容很多,有直接相关的,也有间接相关的。直接相关的内容要讲透彻,着力培养学生统一的、整体的生态文明观。要注重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教学,使学生真正领会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是不可分开的。如在生物的进化中,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环境。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要注重人、资源和环境三者关系的教学,建立学生的整体生态观。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但是,近现代以来由于对人、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资源透支、环境破坏严重,人与自然的矛盾非常突出。例如,讲解“保护生物多样性”时,可以深入阐析三者关系。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主要源于以下因素: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森林的超量砍伐、草原开垦、草原的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这些因素其实都是人为因素。
实际上是人破坏了生物多样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人也就没有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持生物圈的稳态,走以人为本、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
间接相关的内容在讲解时也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错过生态文明教育的良机,而应充分利用教材素材,仔细研究教材素材与生态文明观的关系,选好结合点,有选择地渗透。比如,学习“细胞的癌变”时,应指明癌症发病率升高的背后推手就是环境污染。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但环境污染也不是美丽中国。以牺牲人民的健康发展经济与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背道而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尽快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3.激发驱动点——通过实践探究解决方法
高中生物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生物、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践探究解决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①开展研究性学习。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生态方面相关问题的专题研究。比如,“探究影响生态缸稳定性的各种因素”、“探究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探究环境污染对河流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等。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一环,但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同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等有污水排放的地方进行观察调查,也可以组织学生测定雨水的酸碱度,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通过研究和调查,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发掘提升点——多渠道强化生态文明观
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保护生态环境自然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应教育和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尽量乘坐公共汽车”、“随手关闭水龙头”、“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使用泡沫快餐盒”、“拒食野生动物”、“提倡垃圾分类投放”……小事随手可做,中学生可塑性强,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只要有心去做,一定能为实现生态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我们国家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法令、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等。同时,我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协作,决心为保护全球作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尽量搜集有关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法令法规的原始资料,或以课堂渗透的形式,或以讲座的形式,或以黑板报、墙报的形式,或以校本课程的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法令的宣传者和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