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理性思考与新制度设计_师范类专业论文

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理性思考与新制度设计_师范类专业论文

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理性思考与新制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师范生论文,理性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08)06-0020-05

根据《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从2007年秋起,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是继中央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之后,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所采取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师范教育的高度重视,为新时期培养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刻认识、深入贯彻《办法》精神,整体构建师范生免费教育长效机制,精心设计免费师范教育制度,积极跟进配套政策,努力推动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这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现实迫切性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人事部、中编办研究起草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并经5月9日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从2007年秋季开始,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这是政府尊师重教、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示范性举措,明确体现了国家在尊师重教、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都是与教育分不开的,决定国家前途的根本在教育,根基在教师。只有重视发展教育,只有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我国才有可能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体现了教师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和造就各类人才,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必须具备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已有50%以上的适龄青少年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22%的适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全国各类学校近100万所,在校生逾3亿人,办好如此巨大规模的教育,教师是关键。然而,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还远远满足不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等学校,大多数学校师生比都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不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缺岗非常严重。截至2006年底,我国普通中小学在职教师有1043.8万人,但教师队伍面临一些结构性矛盾,整体素质水平要进一步提高,以适应基础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据2006年3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报道:“2005年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约44.8万人,分布在农村公办中小学的约30万人”。2006年初,四川有农村代课教师3万多人,而有的贫困、偏远县,如广安市邻水县各村代课教师高达40%。广大贫困、边远、条件艰苦的农村,急需补充合格的教师。同时,现在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教师的指责也比较多,使得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当教师似乎不那么光彩了。这自然就影响到很多优秀青年不愿意报考师范类专业,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无疑会在社会上起到尊师重教的示范效应。

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有助于促使全社会进一步看到培养教师的极端重要性,有助于把最具备教师素质的优秀人才吸引到师范院校来,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继中央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国家在教师的培养上提供优厚条件,让师范生在读书期间免学费、免住宿费、领取生活补助费,目的在于让师范生更好更快地成才,为当好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师范生毕业后将根据国家的需要到最能发挥他们作用的中小学去任教,必将大大缓解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紧缺之忧。目前,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已超过2000万人,就业市场压力很大。在此情况下,国家免费培养师范生,说明教师岗位人才紧缺,这必将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多招收一些师范生,既可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又可有效补充教师来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有利于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近年来,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着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师范院校不断撤并、升格,很多师范院校在合并过程中消失,有实力的师范大学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脱掉“师范”帽子。我国培养初中教师的师专和培养小学教师的中师数量急剧下降,据不完全统计,自1999年到2005年,我国师范专科学校由140所减少到58所(其中新建17所),中等师范学校由815所减少到228所(含幼师62所)。而高师本科院校却由87所增至96所。师范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过程中,盲目追求“综合化”,积极拓展非师范专业,淡化或削弱原有的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教师教育被边缘化,师范生生源明显下降,教师专业吸引力降低,教师队伍的结构性资源短缺矛盾十分突出。温家宝总理2008年2月4日在视察东北师范大学时说,教育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子孙后代的大事,神圣而光荣。这些年我们加大了教育投入,让孩子们都上得起学,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下一个目标是让孩子们上好学,这就需要大批优秀教师。如果不重视师范教育,教育发展就缺乏坚实的基础,要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这是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务之急。

二、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师范教育创始于1897年清光绪23年盛宣怀在上海设立的南洋公学师范院,经历了清末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大的发展时期。我国师范教育早期学习日本模式,以定向培养为主,后来学习美国模式,注重多元的一体化模式,即多种院校培养师资,但坚持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进行,不设专门的在职教师进修机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向前苏联学习,建立起定向型双轨制的师范教育体系,即由专门师范教育机构定向培养教师,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双轨并行、互不相通。师范教育双轨制是新中国五十多年来最大的特点之一。1998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政策上确定允许综合性大学培养教师,中国师范教育自建国以来建立起来的单一定向型体系被打破,呈现出新的走向:由单一的师范院校定向培养转向多类型院校培养,从正规院校培养转向学校培养与社会培训相结合,从学校培养转向正规培养与国家认证相结合;从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分别实施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再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一体化。我国师范教育的基本经验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师范教育公立,师范生享受公费,有任教年限规定;二是师范教育独立设置;三是重视乡村师范教育;四是重视女子师范教育;五是重视师范生的品德修养和师范专业技能培训;六是实行师范区制,发挥师范教育的骨干作用。

师范学校实行公立,学生享受公费,有任教年限规定,早在清末制定的各种法规中便有规定。如1903年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每州县必须设一所初级师范学堂,其经费当就各地筹款备用,师范学生毋庸交纳费用。并规定,省城初级师范学堂毕业生,应有从事本省各州县小学堂教学义务,州县初级师范学堂毕业生应有从事本州县各小学堂教员的义务。官费毕业者本科生服务6年,简易科学生3年,在这些年限内不准私自应聘从事非教育工作。如果学生毕业后不肯尽教育义务或因事取消教师资格的,应追缴在学期间应给学费。《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及省城各设1所优级师范学堂,规定公共科及分类科学生所在学习期间的费用均用官费支给,加习科学生也由官费支给。1907年,《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折》也做出了相似的规定。

民国时期颁布的师范教育法规,重申师范教育实行公立,师范生享受公费,毕业生有任教年限规定。

师范教育实行公立,有利于提高师范教育的地位,保证师范教育的质量,也使师范教育的发展有充足的经费来源。师范生享受公费,可以吸引一大批中等学校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也使学生在学期间能有较稳定的生活费用,保证其安心学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师范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师范生一直享受公费教育。以1985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大学生的分配制度开始从计划经济的统包统分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收费制度改革和招生并轨制度开始实施。1988年以前,我国大学生上大学基本上是免费的,1989年开始象征性收费,1990年有了少量的自费生。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规定非义务教育阶段按培养成本收取一定比例费用。此后,除农林、师范、体育等专业的其他专业开始收费。1997年开始全面自费,学费也全面上涨,意味着免费上大学的时代彻底终结。从此,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完全由家庭和个人承担,更严重的是大学毕业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住房、交通等过去就业单位提供的福利项目,现在一切都要自己解决。生存的需要,成了大学生最迫切、最直接的需要。师范大学生也不例外。

三、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制度安排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要抓住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良好机遇,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精心制订教育培养方案,建立师范生培养导师制度,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完善师范生在校期间到中小学实习半年的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培养、培训、管理、待遇等一系列关键环节,需要有配套措施跟进。为了有效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切实把这项重大措施落到实处,设计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制度是首要的工作。

(一)免费师范教育的招生制度设计

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必须认真贯彻《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切实把好“入口”关与“出口”关,把好的学生吸引来,在学校培养好,到基层服务好。为此,必须在制度设计上充分体现人性化,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要兼顾到国家的需要。目前,国家提出先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省属师范院校最终也将实行免费。

为确保免费政策的价值目标,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首先,政府应通过院校资格的审核和教师培养数量和质量的核定、评估,决定投入的院校和投入的经费总额,经费的具体使用则由学校自主安排;第二,在国家确定资助院校的基础上,为确保优秀生源,要通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宣传,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受资助院校;第三,可以进行包括职业性向标准在内的更严格的选拔,或在师范生、非师范生并轨招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选择,录取后享受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优惠条件;第四,为确保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类专业,建议国家对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院校进行招生指标定向,部属师范大学要坚持自愿、择优、公开的原则,认真做好提前批次招生工作;第五,增加招生面试环节,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免费师范教育的培养制度设计

首先,高师院校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相结合的成千上万的教育家。其次,实行对口招生,定向培养,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近年来,由于大量的三级师范停办和二级师范升格,使原本主要服务于农村义务教育师资补充的中师大量削减。而目前我国的师范院校非师范生又大量增加,数量有限的师范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致使原本补充困难的农村教师更是后继乏人。因此,必须从改革现行师范院校管理制度入手,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发挥为农村学校提供师资的主渠道作用。第三,从体制上打破传统的教师教育范式,实现高师院校的深层结构转型。当代国际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师培养中专业教育和教师养成相剥离,将教师养成集中到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完成。当前,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教师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师范院校本科层次,可以实施“3+1”模式或“4+1”模式,将教师养成从各专业学院剥离出来,集中到教育学院或教育学部去完成。第四,试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强化教育实践等措施,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着力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精神,使学生毕业后真正乐意扎根农村、扎根西部、扎根老、少、边、穷地区,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并通过攻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和从教技能。第五,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还要覆盖到研究生教育层次。根据教育部规划,到2010年,全国小学和中学教师要分别达到大专和本科学历,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层次达到10%,而目前仅达1%左右。当前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趋势,使得我国高层次教师的培养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三)免费师范教育的就业制度设计

为确保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如约进入教师行业,从制度层面上,首先,按照《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免费师范生入学前应签订好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范生培养和服务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实行对口招生,定向培养,违约赔偿。其次,要不断切实地提高教师待遇,以保证免费师范生能积极主动地服务于中小学教育事业。建设由中央财政建立专项基金,推行教龄累进工资制度。教龄累进工资由补偿性工资和激励性工资两部分组成。补偿性工资只面向服务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并且以同期发达地区同类教师的工资为标准。激励性工资则面向全体教师,设置标准以教龄为依据,且教龄越长,激励性工资部分的增长幅度越大。第三,中央财政应配套专项基金支持师范毕业生继续教育费用,使其通过自身专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质的提升,来持续性保证中小学师资质量,从而积极推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第四,建立“师范教育基金”,包括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广泛吸纳社会资源,确保师范教育的资源配置。第五,制定鼓励非师范类优秀生转到师范专业的政策,建立从全国综合大学、重点大学选拔中小学教师的机制,切实改变教师队伍来源单一的状况。第六,建立师范生诚信档案,加强对他们进行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加强诚信教育,履职尽责,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四)免费师范教育的推广制度设计

从今年开始国家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举措,对部属师范大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同时对广大地方师范院校无疑是更大的挑战。不同层次的院校需要在制度的推广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应在多学科、综合性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成为国家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育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成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成为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基地、促进教师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引领和服务基础教育的先锋队,在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中,发挥骨干和师范作用。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应发挥省属高师院校的“龙头”作用,把学校建成中学骨干教师的培养中心、普通高校师资培训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综合,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道路。省属一般师范院校,负责中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按教学型大学办学模式发展。

无论什么师范院校,在免费师范生教育制度的推广方面,一是必须把提高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二是必须着眼于毕业生服务地区的实际要求,让优秀青年进得来、学得好,又能下得去;三是必须解决好制度、政策、措施层面的具体设计,在培养协议中明确责、权、利,保证享受免费教育的师范毕业生必须按协议到基层从事必要期限的基础教育工作;四是实施免费教育的师范院校要更加优化办学条件,整合教育资源,改革培养模式;五是接收师范教育毕业生的地方政府还要进一步探索优秀师范生安心基层教育岗位的保障、激励机制,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

标签:;  ;  ;  ;  ;  ;  

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理性思考与新制度设计_师范类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