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超 福建省南安市第三中学 362305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史论结合不仅仅是撰写历史作品的技巧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认识论问题,是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历史阐释方面的最高要求,是历史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这是高中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高考历史的考查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何为“史论结合”?“史”指“史实”或“史料”,即研究历史的资料或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论”指“结论”或“理论”,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史料得出结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就是“史论结合”的过程。这是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在日常历史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史论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史论结合”呢?
首先,坚持理论从材料中来,再到史料中去,加强“史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挖掘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结合对史实的讲述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比如,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材中的第15课《辛亥革命》在谈到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时,就会提到是因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而袁世凯如何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呢?我们的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史实:1.10月,清政府任命“养疴”在家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而袁世凯借口“足疾未愈”,不肯出山。迫于形势,清政府“下罪己诏”,委任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大权都落到袁世凯手中。2.……经过谈判,南北双方达成协议: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并逼迫清帝退位,革命党人让出政权。3.同盟会处于十分涣散的境地,成分非常复杂,很多人把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的发展会危及自己的利益,也希望袁世凯主持大局。4.帝国主义列强一面派军舰开赴武汉,试图干涉革命;一面物色新的代理人。他们把目光投向袁世凯,不断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史实,可以概括出四点一一对应的原因即:1.袁世凯个人的阴谋;2.革命党人妥协;3.立宪党人和旧官僚投机革命;4.帝国主义的破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得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才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我们要得出的历史结论。类似这样的史实和史料在高中历史教材中随处可见,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挖掘,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材。同时,我们也能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理论来分析历史材料,提高他们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戊戌变法》时,其失败的原因,同样可以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一理论来分析课本中提供的历史事实。
其次,强化历史概念的学习,正确地理解历史概念是掌握历史史实、阅读历史材料的前提条件。比如在讲到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的“自耕农”或“个体小农经济”时,课本是这样描述其内容与内涵的: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这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它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自给自足性稳定性(男耕女织解决了温饱问题)、封闭性(自给自足、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脆弱性(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切实地掌握这个历史概念后,学生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都先后失败了,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与生俱来的这种阶级局限性。同时,学生也可以运用掌握的这一历史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再次,重视理论教学,加强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因果分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将教材上的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突出历史的系统性。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包括三个理论:理论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比如,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私田实现,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商鞅变法→土地私有制确立→秦国完成统一大业→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封建经济发展;理论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理论三,阶级斗争理论,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其实,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去联系教材上知识点的同时也是学生对历史知识重新整合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构建起较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
[2]于友西 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何成刚 彭禹 等 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叶德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8
标签:历史论文; 史论论文; 理论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 自耕农论文; 阶级论文; 史实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