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是中国的长期国策--陆平在“香港迈向金融新纪元”研讨会上的讲话_香港论文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长期国策--陆平在“香港迈向金融新纪元”研讨会上的讲话_香港论文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长期国策——鲁平在“香港迈向金融新纪元”研讨会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纪元论文,国策论文,香港论文,中国论文,一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我要感谢主持人给我提供这次演讲机会。

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并且迈向新的世纪的重要时刻,召开“香港迈向金融新纪元”研讨会,很有意义。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和陈元副行长和其他内地讲者已经介绍了“一国两制”方针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以及处理两地金融关系应遵循的原则。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绝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国策。

我已经多次向香港同胞和海外人士介绍过“一国两制”方针形成的背景。今天,我觉得仍有必要向各位在座的朋友谈谈这一伟大构想产生的经过。

1979年的春天,当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还是一个“新生儿”的时候,邓小平先生在北京会见了当时的港督麦理浩勋爵,邓小平先生认真地告诉他:“我们把香港作为一个特殊地区、 特殊问题来处理。 到了1997年,无论香港问题如何解决,它的特殊地位都可以得到保证。说清楚一点,就是在本世纪和下世纪初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因此,请投资人放心。”

1984年,邓小平先生在会见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爵士时强调:“不保证香港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保持它的繁荣和稳定。”“我很有信心‘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能够行得通的”。

邓小平先生这些话不是随便说的,而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在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之前,邓小平先生亲自与许多香港人士进行过多次交谈,并数次派人到香港进行实地考察。当时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来调查研究这个问题,我是这个小组的成员之一。我们这个小组首先分析了香港经济获得成功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形成的条件,然后又认真研究了这些因素能否在九七后存在下去。结果,答案是肯定的。于是,中国政府对香港的12条基本政策制定出来了,并写进了联合声明及其后的基本法。我想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下,这些基本政策并不是中英会谈的结果,而是早在中英谈判开始前就确定了的。事实是,中英谈判一开始,我们就把12条基本政策摆到谈判桌上了。

我们的这些政策可以概括为两层含义,一是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二是在恢复行使主权的前提下,保持香港的长期稳定繁荣。为了达到上述两个目标,为了照顾历史形成的现实、照顾广大香港居民的意愿、照顾各国投资者在香港的现有利益,我们在香港问题上,首先提出要保持其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在1997年后50年不变,也就是说要保留促成香港经济成功发展的各种内在因素: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经营自由、人员、货物和资金进出自由、低税制、健全的法律制度、很少政府干预、各类资本都可以公开、公平竞争等等。

我们在制定对香港的基本政策的时候,不但认真深入地研究了香港的历史和现实,而且也认真考虑了我国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面临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我们的底子薄,缺乏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庞大资金,缺乏现代市场经济的管理人才和经验;而具有广泛国际经济联系的香港正是我们引进资金、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人才,获取最新的信息的良好基础和桥梁。因此,在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继续保持一个资本主义的稳定繁荣的香港,是实现我国长远发展目标的需要,符合国家的整体的、长远的利益。我相信,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九七后我们会不会改变对香港的政策的疑虑。

联合声明签署至今的事实表明,“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政策的提出,的确是建立在对香港经济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基础上的,它对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已经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十几年来,内地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而香港经济每年都有可观的增长,世界各地的资本纷至沓来,充分表明了越来越多的香港同胞和国际人士对“一国两制”方针的认同,反映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人们的信心不单是建立在香港这1000多平方公里的一小块土地上,而是由于香港有着庞大的祖国作为它的后方。祖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各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香港利用了它的地位、人际和语言等优越条件,充分发挥了它的桥梁作用。这是香港赖以发展的一个独特的,也是亚洲其它三“小龙”所不具备的条件。

现在,人们在讨论香港的发展史以及如何保持长期繁荣稳定这个问题时,还经常谈到香港居民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的确,600 多万香港居民的能量和智慧,也是香港经济成功并得以长期繁荣的重要因素。

记得曾经有人说过,香港一无资源,二缺土地,唯一的财富就是香港人的勤劳智慧和适应能力。仔细回味,这话是非常符合实际的。在香港,大约98%的居民是中国人,他们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刻苦耐劳、勤奋节俭的优良传统,而且具备机智灵活、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良好素质;同时,香港还是一个国际化的商业都市,各国资本都在这里发展,香港的中国人还善于博取所长,丰富自己。正因为如此,香港同胞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专业人士一起,在香港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在几个重大的转折关头,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胆识和适应力,在谋求自我发展的同时造就了香港的繁荣。

五十年代起,香港同胞面对西方对华禁运致使香港转口贸易遭受沉重打击的严峻现实,不失时机地把香港推上“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发展道路,用二十年时间把香港建成一个制造业中心,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次经济转型。

七十年代,针对新兴工业地区的竞争和西方贸易保护主义,香港各界致力于产业多元化发展,在西方经济步入衰退的同时保持了香港经济的稳定增长。

八十年代后,香港各企业又及时把握内地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机遇,采用“前店后厂”的跨境经营模式,大大增强了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还推动了本地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实现了经济结构的第二次转型,使香港成为亚太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

因此,凡是了解这一时期香港经济发展过程的人,都不难作出判断:香港的成功,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包括工商、专业、基层等各阶层人士在内的全体香港居民,利用香港的独特优势,以日益强大的祖国为依托,勤奋拚搏出来的。这也是十几年前邓小平先生就已经得出的结论。当然,谈到这里,我们决不能忽视各国投资者对香港经济起飞所起的重要作用。许多跨国公司都以香港为基地发展其在中国和亚洲的业务,对香港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等中心起了促进作用。

香港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总体上较为和谐的社会。多年以来,各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一般都是通过对话、和平的协商去解决,很少出现内部的强烈对抗或者暴力行动。这是香港得以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香港的这一特点应该保持。但令人遗憾的是,极少数人似乎更乐于看到香港成为一个对立与对抗的地方。最近还有人在指责某些阶层出卖另一些阶层的利益,这不但极不公正,而且毫无事实根据。这种论调只能起到分化港人,激化矛盾的作用,无助于香港的稳定繁荣。我们高兴地看到,为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香港的平稳过渡和政权的顺利交接并保持香港的长期稳定繁荣,香港各阶层人士正在排除一切干扰,不断消除分歧,继续同心协力,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距离1997年7月1日只剩下不到400天了。 在这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要加倍努力。香港各界人士都应各尽所能,参与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筹备工作中来,共同为未来的特区政府打好基础,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创造条件。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但也是很光荣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同心协力,这一崇高的目标一定能达到!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谢谢大家。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

标签:;  ;  ;  ;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长期国策--陆平在“香港迈向金融新纪元”研讨会上的讲话_香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