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多校区大学管理比较研究_大学论文

中外多校区大学管理比较研究_大学论文

中外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区论文,中外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校区大学一般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这种不相连的校园在学校内部称为校区,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等等。虽然在两个以上不同的区域(即校区)办学,但作为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却只有一个,即统一的校领导班子、统一的招生政策、统一的毕业文凭以及统一的内部管理制度。校区不同于分校,一般来说,分校有相对独立的办学自主权,包括人事、财务权,而校区则没有。多校区大学与单一校区大学相比较,具有原来各个大学管理没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通过对国内外多校区大学办学的经验及模式的考察,可以启迪思路、开阔视野,为建构符合我国高校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模式提供参照和借鉴。

一、国外多校区办学的主要模式

多校区办学在某些国家有着长久的历史和多种模式,如英、日、美、德、法等近代高等教育兴起较早的发达国家,都进行了多校区办学的实践,多校区大学发展已渐趋成熟和完善。其多校区的形成方式各异,有的是学校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有的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结果。管理模式也因学校的办学历史、类型、国家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示出各自的特点。考察国外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功能定位,集权制管理”型

以日本的大学为典型。日本的多校园大学主要形成于“二战”后高等教育复兴和改革中。由于历史上日本大学都以建立具有单一学科意义的学部为开端,学校间的合并也就是学部的增加,大学学科综合化的过程可简单地看作是代表多个学科的多个学部的叠加,如此形成了以“学科割据”为特色、地理位置上一般相距不太远的日本多校园大学。例如:东京大学是1877年日本建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一所世界著名大学。该校由3个校区组成。学校的绝大部分机构设在东京都内文京区本乡,另一个校区在目黑区驹场,主要为教养学部及部分后勤设施所在地,此外,还有位于六本木的生产技术研究所。本乡校区是学校的研究生教学、本科高年级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理、工、医、农、文、经等学院和附属医院基本上集中在这一校区。这里学科布局齐全,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商共生的学科生态环境为学科之间的交叉互补与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驹场校区基础教学部则以基础教学为主要特色,承担低、中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教学任务,低、中年级学生集中授课。学校建立了综合性的学科教学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教学环境,为保证高质量的基础教学水平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进入高年级后,学生即转入本乡校区本部,直接进入各研究所室从事科研实践。六本木校区是以应用型科研为主的校区,具有较为独特的办学模式和科研体制,这里的教授基本不承担或极少承担教学任务,而是以重大项目和科研课题为纽带组成相应的课题组,在进行科研的同时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东京大学的3个校区定位各具特色,相互之间又具有互补性,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有序运行。[1]

美国康乃尔大学也是该类型的主要代表。该校校园面积达1465英亩,其校区包括伊萨卡校园、纽约市区校园和散布在全州各地的农业和生命科学教学与研究用地。该大学的最高决策机构为董事会。其下是由董事会推荐的、由400多位著名教授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议事会,其实就是智囊团。校长乃全校的最高行政领导,下属有16位校级行政官员——分管教学、科研、规划、财务、法律、投资、大学关系、校园事务信息技术、学术方案、公共事务等。[2]

2.“功能定位,分区管理”型

以韩国的庆熙大学校(韩国的“大学校”相当于我国的“大学”,“大学”则相当于我国大学中的“学院”)为典型。该校创建于1949年,是韩国的著名高等学府。它拥有3个校区及20多个系科,分布在韩国的汉城、水原和光陵三座城市。其中汉城校区是老校区,也是庆熙大学的校本部,设有文理大学、法律大学、政经大学、师范大学、家庭大学、牙科大学等学院;水原校区是新建的校区,设有外语大学、社会科学大学、自然科学大学、工科大学、产业大学、体育科学大学等学院;光陵校区是研究生院。三个校区是一个整体,由董事会统一投资建设。总长(校长)负责全校工作,另有三位副总长(副校长)分别负责汉城校区、水原校区和光陵校区的工作。[3]

3.“联邦分权”型

以英美的高校最为典型。多校区大学系统在美国公立高等教育中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主流组织形式。作为一个管理多个大学的行政单位,其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整个系统的层面上,负责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和广泛适合于各个校区的政策并保证规划和政策的有效实施;对大学的学术、科研方向和质量进行必要的监督,并积极鼓励大学系统中各个大学之间的合作;为了提高效益和减少重复,提供一些为各个大学无法独立完成的和具有共同利益的服务等。但大学系统对各个大学的内部事务不予干涉,每个大学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行政、资金、学术等不会受到大学系统的任何控制,大学系统中各大学的校长也由各大学自己推荐产生,由大学系统的董事会进行任命和监督。[4]如加州大学、密苏里大学等等。美国加州大学是有9个校区的大学系统,包括伯克利、洛杉矶、圣迭戈和旧金山等分校,他们实际上是9个分校的大学联合体,实行的是分层管理体制。各分校各自独立,没有隶属关系,在学科设置上都具有多科性的特点,只是各分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和客观条件有所侧重。大学整体的管理称为第一级管理层次,上对州议会与州政府负责,下对9个分校施行统一管理,实际行政职权属于大学校长(president),由大学校长指定副校长(vice president)人选,并分别组成各自的办公室,行使日常行政职能。分校这一层次的管理称为第二级管理层次。在这一层次上,管理事务更为具体,直接关系到教学安排和学生培养以及科研活动。加州大学系统在管理模式上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了联邦分权制。这种结构特别适用于巨型大学组织。加州大学的组织机构包括总校(评议会或董事会)、分校(校长、校务委员会等)、学院和系所四层架构。大学决策层采用委员会制度,且委员会成员组成多元化,包括职务成员、指定成员、学生代表、教师代表等。运用“集中决策,分权管理”的管理方式,既能保证战略决策的正确,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各单位的积极性。[5]

英国的多校园大学自1836年伦敦大学建校时起就具有英国特色。古典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模式是以学院制管理为特征,多个学院在大学名目下独立运行,这种独立的学院并不具有本文所指的“多校园”含义。但代表英国新大学模式的伦敦大学则把由各学院本身的管理机构所管理的23个学院、由大学通过管理委员会所管理的12个研究所、由大学承认的5所教师院校接受为伦敦大学的附属校园,校园间的地理距离有远有近,最远的是设在法国巴黎的巴黎不列颠研究所。[6]

以移植英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伦敦大学模式为特征的印度高等院校系统也如此。在19世纪曾有由3所印度大学(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孟买)“统辖”全国几千所附属学院的历史。直到20世纪80年代,“印度整个高等教育的85%以上的学生都进入这类学院”,1989—1990学年,全印度约7000所学院分属为100多所大学的附属校园,同一大学的附属校园在地理分布上有相当大的差异。[7]

二、目前国内现存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多校区高校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大学建立校外分校、教学点或者是校外校区,如校外科技园;二是多所大学之间的合并。以第一种方式形成的多校区高校模式一般称之为“自我扩展型”或者“自我发展型”,其内涵是指由一所具有独立法人办学实体的大学在自身办学过程中其规模发展或者是其功能拓展的结果,是原来单一校区主权的延伸和发展,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多校区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第二种方式形成的多校区高校模式一般称之为“合并重构型”或者“综合发展型”或者“强弱组合型”,其内涵是指具有一个以上独立校区的、但只有一个统一的独立法人办学实体的大学,这类大学主要是由一所以上原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建制的大学相互进行实质性合并而成的。

目前,我国多校区办学的高等学校在管理模式上大致分为三种模式:“以条管理到底”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以及“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三种类型。所谓“条”是指学校的纵向领导,亦称集权型;所谓“块”,是指校区或院(系)的横向领导,亦称分权型。

1.“以条管理到底”型,即核心校区统一管理,分校区作为其下属学院所在地,教学组织及其管理统一安排。不论是几个高校的合并还是单一学校的扩展,最终都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校领导层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统筹学科建设,一切教育资源、教学组织及管理等进行统一规划;学院是中间管理层,负责教学、科研和行政组织的基本运作;系是执行实施层,主要负责实施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建设和开展科研工作。如扬州大学等一部分高等学校采用这种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优势是三级管理职责分明,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有利于全校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学校的方针政策能直接贯彻到院(系)教职工中去;有助于知识创新和多(跨)学科研究,新知识、新学科、新门类将层出不穷。其不足是地域较远,管理的跨度很大,信息传递不畅,管理成本加大,管理效率降低,容易造成不协调配合、效率不高的现象;各院系互相独立,工作中难免出现考虑各自利益多一些、院系之间相互配合较差的现象,难于形成互相竞争共同提高的各个办学实体;由于没有校区的领导机构,校区公共事业无人管理,以致可能出现环境脏乱差和学科交叉难于进行的状况。

2.“以条为主、条块结合”型,即分校区作为部分年级学生所在地,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依照核心校区的统一部署进行管理。在该模式下运行的学校一般是在核心校区直接领导下,进行条块管理。在分校区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一些日常工作,如学生工作、后勤保障等,其他工作如教学运行及安排、资源利用等均依照核心校区的统一部署。如东南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实行这种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既具有“以条管理到底”型管理的优点,有利于全校“一盘棋”,同时又加强了校区的协调管理。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便于管理。不利的方面是由于校区管理委员会缺乏人财物的调控权和校区管理委员会与驻区各单位之间的隶属关系,以致协调的难度比较大。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进一步明确校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认真研究其运行机制,同时授予其相应的权利,以便有职有权地完成协调和管理任务。

3.“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型,即在核心校区的统一管理下,校区作为一个或多个学院相对独立,有各自独立的体系。每个校区有各自的一整套管理体系,包括上至行政机构,下到实验室等,具有相对独立性,核心校区只是在大政方针上(如学校的发展规划等)给予指导。该种类型学校一般是学科门类多、统一管理比较困难的综合性大学。例如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合并后,成立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就是采用该类型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在于管理跨度减少,校长只需宏观地领导若干个校区或大学院,以便校领导能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处理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各学院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能较好地发挥校区或学院领导和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增强校区或学院的活力,便于为校区内各学科交叉融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学术氛围,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强化了“块”的功能后,“块”的自主权加大,造成一定程度的权力分散,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有些重大的综合性的科研项目难以胜任。

三、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新思考

综观国内外多校区大学的经验及管理模式,可以发现多校区大学没有统一固定的管理模式。但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多校区大学的办学经验及管理模式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多校区大学管理首先要树立“一个大学”的管理理念,要培育、发展共同的办学理念。一个创新的、站在一定战略高度的、经久不衰的办学理念,这是多校区管理的基础,是实现多校区大学团结的首要管理基础。同时,新的理念要得到各成员的认同和首肯,并将融于组织目标、校园精神、校风之中,逐步演化成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办学理念,体现于校园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底蕴。一致的办学理念,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凝聚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成功办学的前提。其次要解决管理的相对统一问题,只有在“一个学校”的基础上构建的管理体系,学校才能形成整体,用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和姿态来面对社会。这种管理体系应该统一规划,统一财务,统一教学,统一制度。在此基础上,还要明确大学宗旨。大学宗旨是一所大学的根本目的,反映了大学的使命和追求,也反映了学校的精神,因此不仅是大学的立校之本,也是凝聚整个大学的精神力量。

2.多校区大学管理要明确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中,各校区要有明确的定位。应该规划各校区的功能,明确各校区在大学总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利用校区促进大学的发展。必须在尊重不同校区原有特色的前提下坚持多样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实现不同教育文化在同一框架内的同等互补、协调发展。要明确校区在学校远、中、近期发展目标中的定位,要把校区发展与学校的远、中、近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通常可以采用“学院整体搬迁型”、“基础发展型”、“混合型”等模式对校区的功能进行定位。

“学院整体搬迁型”:校区内建设一个或多个学院,形成相对独立的校区学科特色。“基础发展型”:校区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如有的校区以新生或低年级学生为主,有的校区以老生或高年级学生为主。“混合型”,即上述两种类型的结合。在这样的校区内既有若干个院(系),也有研究生院等等。这种模式的校区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融合,获得整体优势。

3.根据多校区大学办学的需要采取因地、因时的管理模式。不同的管理模式有不同的特点,高等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大胆地实践,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不同类型的多校区大学,应该根据各自的情况,探索出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从国内外多校区办学的实际情况看,各个校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在管理上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各校区的特点,在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又要具有灵活和多样性。无论采取哪种管理模式,首先要保证管理渠道的畅通,要合理构建校内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综合功能。

(1)因地的管理模式。一所大学内的各个校区不必强调相同的管理模式,应该根据校区功能的要求选择不同的管理模式。有的校区采用“以条为主”模式,有的校区选择“以块为主”模式。对于地理位置上与校本部紧密相邻的校区,可以采用“以条为主”模式;对于地理位置上与校本部有较大距离的校区可以采用“以块为主”模式。

(2)因时的管理体制。校区的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校区各个阶段发展和情况变化予以调整。校区新建初期,一般采用“以块为主”模式,有利于校区各块的管理;新校区建设完成后,各方面工作走上正轨,宜采用“以条为主”模式。

标签:;  ;  ;  

中外多校区大学管理比较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