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邓小平的政治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当代中国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的政治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邓小平的政治观是中国当代政治学建设的指导思想
政治观,从最直接的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对政治的基本认识、基本观点和基本界定。一种政治学,总是要以一定的政治观作为其理论框架,主要观点的理论前提和指导性线索。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学者截然不同的政治观,是鉴别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和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主要标志。而且,任何政党和国家都要以一定的政治学说指导自己的活动,并将一定的政治学说付诸于实践,因此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政治观,会对其政党和国家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观,使人类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认识达到了一个科学的境界。他们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上对政治作出了解释和界定,如“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1〕;“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从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2〕;“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 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3〕; “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4〕等等。 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上述言论和与此相联系的一系列论述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唯物主义的政治观、无产阶级的政治观,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政治观。
邓小平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他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正确的政治观指导和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值得指出的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学是在邓小平的直接倡导下才得以恢复的。他在1979年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呼吁:“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5〕
1979年邓小平在对思想理论工作提出的要求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工作是不能离开现实政治的。我这里说的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不能设想,离开政治的大局,不研究政治的大局,不估计革命斗争的实际发展,能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理论家。”〔6〕在这里, 邓小平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政治的含义作了一个高度概括的界定:政治就是大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贡献。
政治就是大局,是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发展。所谓“集中表现”就是政治是全局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和战略性的问题,取决于经济基础,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上会有不同的政治表现。阶级斗争要从国内外大局的角度来把握,我国国内的阶级斗争是在一定范围内以特殊的形式存在,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的政治是人民根本利益的表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要通过经济建设,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从世界范围来说,这也是与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紧密联系的,这就是大局。
政治就是大局,表明了邓小平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方法,把基本的着眼点和立足点放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集中精力解决好中国的问题。邓小平对当今中国的政治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他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7〕“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8〕。“什么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9 〕“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10〕
邓小平的政治观,其鲜明的特点是: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大主题、大趋势,新情况、新特点出发,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出发。因此,邓小平的政治观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党的基本理论的主要点。邓小平告诫全党,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最基本的问题。他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邓小平的政治观同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完全一致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就是还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我们的最大的政治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党的基本路线就是最大的政治。1979年,邓小平在谈到当时制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路线时,指出:“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总路线还不是最大的政治?”〔12〕后来,邓小平又强调,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根本内容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的政治观,在准确把握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为我们提供了光辉的典范。邓小平的一系列论述告诉我们:第一,必须善于从政治角度来看待经济问题,邓小平曾经说,在经济问题上,我都是从政治角度来讲的,因为经济建设本身是最大的政治,而且经济建设又需要政治保证,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第二,必须善于用经济途径来解决政治问题,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只有正确、妥善地处理好经济中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政局的稳定。第三,必须善于从经济方面来衡量政治,邓小平曾强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992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这也是衡量政治的标准。“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13〕。
二、邓小平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当代政治学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建设和发展的系统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在中国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其政治理论的科学体系,其主要内容至少包括:
1.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对中国阶级状况变化的科学论断是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基本前提。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在现时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我国农民已经是集体农民,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我国原来的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生产资料早已转到国家手中,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工农两大阶级的团结和合作是我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要遵循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正确予以处理和解决。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因此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发展生产力,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富裕,公有制和人民民主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才能不断增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党制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
2.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多次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
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著名讲话中, 邓小平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等方面的主要弊端,强调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后来又进一步强调,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好,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要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总的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就是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建设,便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并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就是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就是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发展基层民主;就是要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需要由完备的法律来引导、规范和保障,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3.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国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人民民主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这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这就要求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对于一切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必须实行专政,不对他们专政,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专政工具的存在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并不矛盾,它们的正确有效的工作不是妨碍而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和议会制。邓小平强调,为了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就要改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保证和更好地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和立法职能,以保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我国的立国之本。邓小平指出,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削弱甚至取消党的领导只能导致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主义的瓦解和覆灭,必然是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党的领导,问题是党善于不善于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组织状况、领导工作状况和党的领导制度。要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要发扬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团结。进行党的干部制度的改革,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要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的倾向。
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邓小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各民主党派与中共的通力合作,主要表现为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与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它反映了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是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联系、相适应的。
5.坚持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仍是一大法宝。邓小平指出,我们的革命统一战线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由革命的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爱国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它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了。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团结,使我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作出积极的贡献。
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是统一战线长期的战略任务。邓小平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还要为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共同努力。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布局是:以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为总目标,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台湾几千万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积极推进“一国两制”的实施,为统一祖国服务;发扬爱国的传统和智力优势,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完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并使这三者密切配合,互相促进。
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邓小平说,它是发扬人民民主,联系各方面群众的一个重要组织。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需要政协就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和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实行互相监督,发挥监督作用。为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服务,是人民政协的根本任务。
6.实行“一国两制”
为了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国情和时代、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正如邓小平所说“一国两制”应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它的前提和核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没有这个前提不行。但为了实现和平统一,保持台湾、香港和澳门的繁荣和稳定,允许这些地区实行资本主义,这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在统一和回归以后的香港、澳门和台湾设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邓小平指出,特别行政区虽是地方政府,但同其他省、市以至自治区的地方政府不同,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特有的某些权力,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具有行政管理法、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审判权,高度自治是与港人治港相联系的,必须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主要成分是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繁荣和稳定。
“一国两制”是长期国策。邓小平曾反复强调“五十年不变”。他说,我们讲“五十年不变”,不是随随便便、感情冲动而讲的,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是符合中国的切身利益的;“一国两制”是人大通过的方针,是法,怎么会变;问题是政策对不对,对,就谁也改不了。所以不要担心,变不了。
邓小平始终把“一国两制”放在国际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他说,世界上有许多争端,总要找个解决问题的出路,我多年来一直在想,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种问题。“一国两制”是从我们自己的实际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思路可以延伸到某些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有许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总要从死胡同里找个出路,这个新办法就是“一国两制”。
7.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邓小平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变化进行了正确的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和平和发展互相联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证。对于总的国际局势,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中国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发展问题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现在南北之间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而且越来越大。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要靠南北对话。但单靠南北对话还不行,还要加强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也就是南南合作。
实现和平和发展,必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邓小平指出,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霸权主义、集团政治或条约组织是行不通了,“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邓小平准确地把握时代特征,不断完善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考虑国和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中国永远不允许别人干涉内政。社会主义中国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力量。
注释:
〔1〕〔2〕〔4〕《列宁选集》第4卷,第416、370、234页。
〔3〕《列宁文稿》第3卷,第407页。
〔5〕〔6〕〔7〕〔8〕〔9〕〔10〕〔11〕〔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0—181、179、163、194、234、 194、249页。
〔13〕《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第138页。
标签:政治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政治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