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近百年来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巨变论文,历史性论文,近百论文,中国论文,年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7)08-0055-05
邓小平是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又一伟人,正是在他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之下,在他的正确领导之下,中国开始了近百年来继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之后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邓小平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中国近百年来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序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航船;他倡导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使中国迅速在世界的东方崛起;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保证了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必将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一、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提供思想前导
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前导。在邓小平领导下,近百年来中国所发生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首先开始于他所倡导的解放思想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怀着极大的热情,热切地希望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把中国建成繁荣富强的国家。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特别是没有能够做到从中国实际出发,因而我们也出现过错误,甚至出现过“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使得我国在完成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方面遭受了挫折。因此,能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寻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成为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时代性课题,成为近百年来中国能否实现又一次历史性巨变的关键所在。
为了冲破禁区,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远见卓识,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政治胆略,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着重强调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为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告诫全党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1](P143)他深刻地阐述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第一,解放思想就是要把人们的思想从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所造成的思想僵化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提倡开拓和创新精神,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保持并充分发挥党和国家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第二,解放思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事实为根据。解放思想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解放思想不是不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是要不断根据新的实际进一步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三,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推动和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胜利发展。他还深刻地指出,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开拓,而这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地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已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增强党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曾经盛行一时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了出来,极大地调动了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我国全面改革的进行。全面改革要求我们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打破教条主义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已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去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道路。
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做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第一,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第二就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贡献都是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成果。
邓小平领导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近百年来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实现奠定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而现在仍在进行着的这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正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因此,胡锦涛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二、把握时代脉搏,真正开启现代化航船,确立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根本目标
自从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加入世界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便成为贯穿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根本动因可归结为要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实现现代化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之路却历经曲折,屡屡遇挫。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现代化方出现历史性的转折和焕然一新的格局。这要归功于邓小平以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世界历史的眼光重新去审视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既符合时代特征又体现中国特点的现代化理论,为近百年来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确立了根本目标。邓小平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航船。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用日益突出。他敏锐地意识到,能否抓住百多年来历史提供给中华民族这难得的机遇实现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在当今世界兴衰成败的关键。人类历史的事实充分证明,任何民族要强盛起来并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都必须以能否认识机遇并牢牢抓住机遇为前提。谁抓住机遇,谁就能争取主动,赢得发展;谁丧失机遇,谁就会满盘皆输,陷于被动和落后。因此,邓小平强调决不能错失这次新科技革命为中华民族提供的历史性机遇,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命运。邓小平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1](P86)但是,中国现代化道路必须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现代化不等于“西化”。正如邓小平所说:“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2](P138)“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2](P123)另一方面,现代化是适合中国情况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P163)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而且将其视为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P163)
在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总的发展方向的同时,邓小平还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进程表,使中华民族100多年来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第一次有了清晰而切实的战略目标和步骤。“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体现和激发中华民族追赶先进的雄心壮志的发展战略。它向人们宣告,中国大约要用一百年的时间,实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才实现的目标。经过20多年的奋斗,在20世纪末,我们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前两步战略目标,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在进入21世纪以后,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胡锦涛同志在今年6月25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反复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邓小平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他为我们规划的现代化蓝图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就一定会实现近百年来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根本目标,即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中国在世界东方的崛起。
三、倡导改革开放,为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提供根本动力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社会的革新中实现的。对于中国这个“后发”国家而言,通过改革开放来实现现代化,更具有一种历史的紧迫感。正如邓小平所言:“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P150)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把改革看作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邓小平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逐渐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在他的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引下,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证明,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为中国近百年来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提供了直接的动力,也就是说,中国近百年来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直接推动力就是改革开放。
在邓小平的领导和他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转变。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纠正过去那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明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和国家必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邓小平领导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由此才使我国能够排除各种干扰,保持了经济20年的高速稳定发展。
在邓小平的领导和他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转向了全面改革,新的社会运行机制逐渐形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恩格斯曾经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3](P693)这就是说,改革是社会主义保持蓬勃发展的直接动力。基于此,1979年10月,邓小平宣布:“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P208)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提出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论断。他告诉人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促进生产力和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一方面,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原来那种意义上的革命,不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性颠覆,而是社会主义自身发展中的部分质变,是社会体制的重大变革,是一定范围内发生的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另一方面,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原有体制所进行的带根本性和全面性的变革。因此,如果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是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命运,在政治上实现了“大翻身”;那么,今天的“第二次革命”,是要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摆脱旧的僵化的体制的束缚,在经济、文化上来一个全面的“大翻身”。我国改革开放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开,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社会领域各方面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也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巨变的面貌。
我国社会从相对封闭半封闭的局面转向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充分的外部条件。对外开放是现代化大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只能搞“有限开放”,因此,中国仍然未能走向世界。
邓小平在敏锐把握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基础上,从中国现代化的曲折进程中获得深邃的历史眼光,把对外开放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并提出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他依据“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P64)这一判断,语重心长地告诫人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P78)从历史的教训中深刻理解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道理,使得邓小平更加坚定了实行对外开放的决心。他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P373)这些充满现代开放意识的论述,有力破除了传统中国闭关自守、虚骄自大的文化心理,指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正是在邓小平开放理论的指引下,2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推进,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充分的外部条件。
邓小平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而且也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使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走上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之路,从而引发了近百年来中国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正如胡锦涛在今年6月25日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新时期29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开辟通途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要解决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这关系到走什么路的问题。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P3)此后,邓小平在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且在我国的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经受住了国内政治风波和苏东剧变的考验,而且不断走向新的辉煌。邓小平理论,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新阶段,而且进一步解决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最重大课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引导中国走上近百年来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辉煌通途。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坚持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而且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并领导我们党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深化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推进社会进步。这就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的条件下,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在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创造性构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祖国的早日统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正是由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为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找到了一条成功之路。这条道路从开创至今不过20多年,就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胡锦涛在今年6月25日的重要讲话中,从总结历史经验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高度强调指出: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他还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