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探微论文_屈百茹

煤矿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探微论文_屈百茹

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煤矿工程建设越来越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给煤矿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有的煤矿企业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任意损坏煤矿周围的植物和土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进而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为了有效避免出现以上情况,煤矿企业一定要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在建设与开采煤矿工程的过程中要注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在保证煤矿企业安全稳定生产的同时,尽最大能力来保护生态环境。在煤矿工程生产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来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煤矿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

引言

众所周知,煤炭资源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给煤矿企业也带来了庞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造成了有些煤矿企业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肆意破坏煤矿附近的土壤和植被,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国家和人民都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煤矿企业必须积极转变生产观念,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煤矿工程的建设和开采,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确保煤矿生产的稳定和安全。

1煤矿开采中地面沉陷对地质环境的主要影响

(1)地下水污染。由于发生地面沉陷,使得地表水会大量聚集于此区域中,从而产生较大规模的水源地。由于地面水相对时期在此处聚集,也会使得一部分地表水出现下渗现象,而在下渗过程中便会将地表存在的污染物质带入地下,导致地下水被污染。(2)占用耕地。采用地下开采方式所导致的地面塌陷问题是耕地被占用、被破坏的最主要原因。地面发生塌陷导致耕地的面积急剧减少,对农村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导致当地农民生活会更加困难,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极为不利。

2煤矿工程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目标和布局

2.1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的目标

煤矿生产是一项长期的、高危性的工作,为了保证广大作业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尽可能的维护矿区周边的地形地貌,为煤矿生产作业创建安全的环境。根据煤矿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制定的煤矿工程水土保持目标为:在不影响煤矿开采的前提下,对煤矿实施分区治理,并加强煤矿周边的绿化建设,利用植物强大的治愈功能缩短生态环境的修复时间,遏制水土流失现象,以保持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划分及水土保持的总体布局

煤矿工程包括生产区、弃渣区以及运输区等多个区域,占地面积非常大。这些区域出现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原因都不一样,比如生产区会带来扬尘污染,弃渣区会带来风蚀水蚀,运输区会破坏植被等。在制定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案时,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坚持全面规划、重点治理、预防为主以及防治结合的办事原则,把风蚀和水蚀当成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系统和长效工作机制,并将其作为治理工作的指导依据,同时要增加各项资源和资金的投放力度,把煤矿工程的生产措施和生态措施联系起来,全面监管各区域的实际情况,一旦发现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技术中的不足,要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减少水土流失,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分析

3.1工业场地防治分区

工业场地内部设有煤矿主体工程,扬尘污染较为严重,借助绿色植被的防风固沙功能来降低风蚀、水蚀的侵害,还能有效遏止空气污染的发生。在选择树种时要优先考虑本土树种,这类树种对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存活率较高,同时还能减少绿化树木的运输成本。在选择树种时还要注意的是,应对树种的耐寒性、耐旱性、抗病性加以测试,尽量挑选上述性能优良的树种,这可以大大减轻后续养护的工作量。结合当地环境布置林带方向,构建复合防护林体系,从工业场地中心逐渐向着四周辐射,确保场地整体绿化率达到40%以上。建筑中间的空地上要铺设草坪,道路两边则种植乔木和灌木,施工时间最好在春、秋两季,这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树种的存活率。

3.2沉陷防治区

3.2.1土地复垦技术

土地复垦技术是通过全面分析煤矿工程施工现场的土壤成分和地形破坏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复垦方案,来降低对矿区环境的破坏,使周边的生态环境可以尽早恢复原貌,促进煤矿工程的开采区域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

3.2.2 沉陷区植被恢复技术

自然植被恢复技术是采用次生演替的方式来恢复植物,从而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这种技术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适合应用于破坏程度比较小的矿区。人工植被恢复技术是通过全面分析煤矿工程周围的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情况,科学的设计植物的结构和布局。这种技术的恢复速度非常快,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2.3 沉陷区大面积水体生态恢复与开发技术

煤矿工程塌陷区的地势大部分都是凹形的,长期下去会积留很多水分,构成天然的大面积水体。针对这个特点,可以进行生态开发,不仅可以恢复生态环境,还能推动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开发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桑基农业模式。煤矿工程的塌陷区如果面积比较大,塌陷比较深,有很多积水,可以选择桑基农业模式。通过这种开发方式可以让池塘、鱼、桑树、蚕以及池塘里的微生物构成闭合的生态链环,利用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之间的联系,实现无废物生产,这样无污染,还能推动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2)旅游娱乐模式。对于面积大、塌陷深、积水多,而且交通方便的塌陷区可以选择旅游娱乐模式。通过建立游乐场给人们提供日常休闲娱乐的场所,从而促进当地旅游和服务行业的良好发展。

3.3地面运输系统防治区

地面运输系统主要由运矸道路和进场道路组成,要着重加强道路排水系统的设计,防止雨季时产生地面积水和地表径流,确保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运矸道路两侧设置滞尘林带,撒播沙蒿,这是优良的固沙植物,防风固沙的效果非常好。炸药库道路铺设碎石,碎石厚度为50cm,道路中间要高出两侧约2cm,以便于将路面积水快速排出。路基两侧、边沟、路旁要种植绿化植被,以恢复地表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

3.4煤矿植被补偿的生态功能

对于生态系统来说,最为基础的便属于植物,而由于沉陷问题的出现,导致了植被覆盖率大幅降低,从而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依照“谁利用谁补偿以及谁破坏谁修复”这一原则,开展植被的还原工作。在进行植物补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2种形式完成:其一,是原地补偿的形式,其二,是异地补偿的形式。植被还原量=沉陷区域的植物损失数量=沉陷区域植物剩余数量+沉陷区域植被种植数量+异地植被补充数量。

结语

总而言之,在煤矿工程中必须要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工作,这对于煤矿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煤矿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煤矿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加强各个场地的绿化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任慧君,李素萃,刘永兵.生态脆弱区露天煤矿生态修复效应研究[J].煤炭工程,2016,48(02):127-130.

[2]程曦,高先萍,陈其思.浅谈煤矿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修复[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6(13):54-55.

论文作者:屈百茹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  ;  ;  ;  ;  ;  ;  ;  

煤矿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探微论文_屈百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