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与中国人口与职业结构的变化_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转型与中国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动论文,中国人口论文,结构论文,经济转型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引言

90年代中国经济步入了新的转型期,伴随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经济增方主式的持续转变,人口职业结构的高度化进程正迅速推进。从经济制度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益完善使经济运行的外部机制发生根本改变;就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而言,8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轴心是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推动型经济增长,而90年代则进入了以城市化为背景、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以加工制造与组装型工业为重点的重工业化与服务化发展新阶段(周振华,1995);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在90年代日益凸现,东部地带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程的明显滞后,使得90年代的区域差异较之80年代呈加速扩大之势(周民良,1997)。社会经济的转型必将引起人口职业结构的剧烈变动,通过对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同地域、性别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研究,可以了解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其特征的变动趋势,进而分析经济发展与人口职业结构调整二者之间潜在的互动关系。

2.理论框架

国外关于经济转型期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状况的研究起步较早,其宏观理论基础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兴起于六七十年代。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推动西方国家工业尤其是制造业重组与升级的同时,也促进了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整个经济的发展动力开始由工业化向服务化转移,由此引发了人口就业结构的剧烈调整。通过对这一过程中人口职业变动状况的分析与归纳,以Piore,Bluestone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于70年代初提出了较为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初级劳动力市场,该市场内的职业通常自主性较高、专业技能要求较强,工业岗位较有保障,处于整个职业结构体系的较上面部分(如经营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白领职员);另一类是次级劳动力市场,与之相关的职业具有技术层次低,工作条件差,工作岗位具有不稳定和暂时性等特点。由于受教育培训、劳动技能要求的限制,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与流动非常有限,由此会影响到职业结构的更替。Freedusan(1978)依据劳动力市场的进入准则,如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要求、职业保障程度、在集体谈判中的地位等的分析,将二元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扩展为三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即劳动力市场包括如下三种类型的职业:(1)独立的初级岗位,主要由经营人员、科技人员、职业专家等组成;(2)附属的初级职业,如蓝领工人组成;(3)次级职业,包括一些低工资、低技能、机会少的日常性工作。由于这一时期对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劳动力职业结构特征的变化,所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又被称为职业分割理论。进入80年代后,西方学者对人口职业结构变化的研究重心,由劳动力市场本身转移到引发职业变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上,Hodson(1983)和Sheets et al.(1987)认为职业结构的变动主要是产业结构的二元性所致,从产业来看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核心部门与边缘部门。核心部门内的产业通常是由规模大、资本密集、市场稳固、获利高的企业组织构成,如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等,核心部门内的工作报酬较高,福利好,工作稳定,升迁机会较多。边缘部门主要由与资本密集度较低,市场规模小,工作不稳定的零售业及与个人服务业等产业相关的职业构成。介于二者之间是跟批发、政府等行业相关的职业。由于这一阶段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产业分割,而被称为产业分割理论。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不仅受劳动力市场职业分割的约束,也受劳动力市场产业分割的

限制,因此在90年代前后,Watts(1987)和Sharmistha Bagchi-Sen(1995)等学者将劳动力市场的职业分割与产业分割联合起来考察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在强调人口职业结构动态调整的同时,也注重相应的经济因素即产业变换与人口职业变动二者之间的耦合联动关系。

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人口职业变动,西方学者提出的两部门模型或三部门理论等理论框架,实际上都是循着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特别是制度性因素去探询职业变动的原因,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更重视经济性因素,侧重由劳动市场的功能性因素入手以寻找职业变动的内因,如产业变动对职业劳动的源发性影响。目前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转换阶段,本文试图运用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研究中国人口职业变动的状况及其动因,考虑到中国经济结构与职业结构跟西方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认为从产业分割来看,中国主要表现由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其相关职业构成的核心产业部门以及以农业为主的辅助性部门,其中第二产业又可分为工业与建筑业两部分;第三产业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三产业中的流通部门(第三产业(Ⅰ))、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部门(第三产业(Ⅱ))、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第三产业(Ⅲ))、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第三产业(Ⅳ))。就职业分割来看,中国主要表现为智力型职业与体能型职业的差异,具体可以分为白领(包括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事人员等)、蓝领(包括工人、商业人员、服务人员等)和农民三大职业类型,同时考虑到性别与地域的不同,可以构建如图1所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研究框架。

3.经济转型与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现状与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就业增长模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动,而劳动力就业增长模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及其特征的变化趋势,因此可以利用不同产业的就业增长状况来分析转型期经济变动的结构性特征。1990~1995年间中国就业人口的产业转移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非农产业的快速扩张成为吸纳男性劳动力人口就业的主要途径,第二、三产业的强劲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男性人口就业结构的高度化,使其显现出的工业化与服务化特征。从劳动力市场的产业分割来看,男性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是核心产业(即非农产业)的发展所引发的,而作为边缘性产业的农业的推动效果不太明显(仅增长了1.76%)。单就产业看,男性人口产业变动的地域差异较为显著,东部地区的非农化进程最为快捷,农业就业人口出现绝对减少,就业人数下降了3.98%,而工业、建筑业及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与服务化的双轮驱动使东部地区经济结构、就业人口的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快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除第三产业以外,农业仍是男性人口就业机会增长的重要源泉,中部地区工业就业人数不增反减,以及西部地区建筑业就业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态势表明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变是一种以第三产业与农业发展为动力的低水平的高度化过程,因此其人口就业结构的变动也必然是一种低水平的高度化进程。女性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动主要是第三产业、农业和工业的发展所致,其中第三产业保持了20%以上的高速增长,因而女性人口产业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服务化特征,其中农业就业人数的增长快于工业,说明女性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既是核心产业也是边缘性产业共同推进的结果,其高度化程度低于男性人口。女性人口产业结构变化的区域差异,表现为东部工业化趋势居前,西部次之,中部最后,但服务化进程却是西部最快,然后才是东部、中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中部地区不仅男性人口,其女性人口在工业的就业人数1990~1995年间均呈现负增长,与1992年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2反映了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状况。在七类具体职业中,男性人口增长最快的职业是商业人员,达到43.97%,办事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分别为21.98%和18.9%,而服务人员、农林渔业人员和生产工人及运输人员增长较慢,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有所下降,从地域来看,男性人口各种职业以西部和东部增长最快,中部较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东、中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均呈绝对减少的同时,西部仍有4.94%的增长。办事人员、农林渔业人员和生产运输人员的增加东部最快,而商业人员、服务人员西部的增长超前,中部不仅专业技术人员,其服务人员和生产运输人员均呈现负增长,说明中部地区人口职业结构的转换较之东部、西部迟缓。女性人口职业的变动状况表现为除生产运输人员以外均大大快于男性人口,这种增长是整个职业体系的总体性扩张,因而具有全面、快速的特点。女性人口职业增长最快的是商业人员,高达56.26%;其次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单位负责人及办事人员,分别为54.78%和54.07%;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增长也达到22.98%,服务业和农林渔业人员增长也快于男性人口。在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女性人口职业结构的演进过程,总体上快于其他两个区域,女性人口职业变动中唯有中部地区的生产运输人员呈负增长。从全国看,女性人口职业的增长主要集中在白领以及与第三产业相关的蓝领职业和农林渔业人员,男性人口职业的增长多集中于部分白领及以第二、三产业有关的蓝领职业。

4.经济转型对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4.1 经济转型对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的总体影响

经济变动对人口职业结构的推动作用可以用人口职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衡量,这里我们采用相对熵来考察男性与女性人口职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相对熵可用下式表示:

k

R=〔-∑Q[,j]InQ[,j]/(Ink)]〕100

j=1

式中,R表示相对熵,Q[,j]表示就业总人口中第j类职业人口所占比重,K表示职业的总数。R的取值范围为[0,100],R越大表明职业的多样化程度越高,R为100时说明职业的多样化达到最大;反之,R越小说明职业越集中,R为0时职业的集中度达到最大(Shannon 1948;Shannon and Weavor 1949;Medvedkov1970;Clarke 1985)。一般而言,人口职业结构的多样化程度与经济的发展呈正向变动趋势,经济进程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R值越大。分性别、地域的人口职业多样化指数见表3,其中男性人口职业分布的相对熵由1990年的56.67上升到1995年的58.74,而女性人口职业分布的多样化指数在同一时期由46.34升至50.19,变动快于男性人口,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歧视)虽然存在,但正在逐步削弱。从区域分析,男性人口职业转变东部最快,西部又快于中部;女性人口则是西部快于东部,中部最慢。这反映出90年代经济发展对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人口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男性人口以及西部地区女性人口受到的影响最剧烈。

4.2 分产业的经济变动对人口职业结构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定量分析经济结构调整与人口职业结构变动调整的内在联系,下面以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对象同时结合性别、地域差异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Yi=b[,0]+b[,2]gY+b[,3]JZ+b[,4]SC[,1]+b[,5]SC[,2]+b[,6]SC[,3]+b[,7]SC[,4]+b[,8]Zb+b[,9]Sb+c(i=1,2,…7)

其中:Yi表示1990~1995年间第i类职业比例的变动,以该职业就业人口1995年所占的比重与1990年所占比重之差表示。NY、gY、JZ分别表示农业、工业、建筑业就业人口的增长比例;SC[,1]、SC[,2]…SC[,4]分别代表第三产业(Ⅰ)、(Ⅱ)、(Ⅲ)、(Ⅳ)就业人数的增长比例。这里,用各个产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增长比例表征经济发展对人口职业结构的影响,主要借鉴了Watts(1987)Sharmistha Bagchi-Scn(1995)等人的研究方法。此外,回归模型中引入了Zb(中部地区)、Sb(西部地区)两个虚拟变量,以分析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人口职业结构变动与区际差异,e为残差,分职业的回归系数见表4。

白领职业涵盖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工作员和办事人员三大类别,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职业的变动与整个经济的发展均有较密切的关系。从统计意义看,技术人员中男性比例的变动与为社会公共需要的服务部门的发展兴起呈正向变动;女性技术人员的增加既受第三产业中公共需求服务部门发展状况的影响,又与农业的进步呈现出负向变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比重的变化,男性人员是由工业及第三产业中流动部门的发展推动所致;而女性则由农业进步所引发,第三产业中流动部门的发展与女性就业人员的比重呈负向变动。此外,女性工作人员的变动显现出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其增长西部地区慢于东部地区。男性办事人员的增加除与第三产业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部门的发展呈正向变化之外,与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中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的发展均呈负向变化。女性办事人员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关性不明显,只存在区域上的差异,即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

蓝领职业中,商业人员中男性比例增加与工业、农业的发展呈反向变动趋势,随第三产业中生产生活服务部门的发展而提高;女性商业人员比重的变动也随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的发展而提高,随农业的进步而下降。从服务人员看,男性人员就业比重的增加与区域经济差异无明显的关联,同时与农业呈明显的负向变动。工人比例的提高,对男性人口而言是工业与生产及生活服务部门共同推动的结果,而女性工人比例的变动则与产业及地域无明显的关联。

男性农民的比重的变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无显著的相关性,而农业的发展则大大推动了女性农民比重的增加。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劳动力地域转移的性别差异有关。不同的地域类型代表了不同的职业结构特征,城镇的职业体系以与第二、三产业相关的非农职业为主,而向城镇转移过程中男性占有很大优势。中国1986年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除个别城镇、个别年龄组以外,城镇迁入人口基本呈现男性占优趋势(马侠,1994)。而1990年人口普查10%抽样资料也表明,农村迁出人口男性多于女性,其中选择迁向城市的农村人口中,男性比例高达55.6%,而女性人口则以迁向农村其他地区为主,约占60%;农村女性劳动力在男性人口大量外流之后,更多地承担起农业生产的重任,因此女性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与农业的发展呈正向变化。

5.主要结论

中国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的经济性动因,从全国来看并无太大的区域差异(对男性人口更是如此),这说明90年代开始的社会经济大转型及其引发的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是一场全面的、整体性的社会经济结构性大调整,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以中部和西部增长率的下降为代价,即区域差异的扩大是一种区域经济正常发展的结果。从职业来看,由蓝领职业变动的经济性因素不难发现如下特点,即中国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不仅未能引起与之相关联的以服务为特征的商业、服务人员、办事人员就业比重的增长,反而促成其比重的下降,二者显现出逆向变动趋势。按照通常的规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主要是以工业化为主的非农化进程,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会相应增加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推动与服务相关的商贸、服务等职业的兴盛。而发达国家经济以服务化为动因,其前提是非农化过程已经完成,且第二产业的发展已达到很高水准。由此我们可以判定,以服务为重点的职业发展已经超前于中国工业化进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由80年代的恢复性增长变为90年代的超前型发展,而第二产业则由长期超前变为相对滞后,除非第二产业在质和量上能有一个新的飞跃,否则第三产业以及相关的服务型职业难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从性别差异的角度来看,男性人口职业结构的高度化是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三轮驱动的结果,其方向是男性人口的职业结构的非农化;而女性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更多地依赖于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其职业结构变动的低度化与高度化趋势并存,女性人口职业的转变历程可以认为是一种低层次的高度化进程。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女性人口职业结构变动的边缘化现象,即女性人口主要在维持生存生产的边缘经济部门就业的现象,在中国同样存在;研究结果也显示,女性人口职业的演进速度快于男性人口,劳动力市场的性别隔离呈远未消除,但其总的趋势是逐步弱化。

标签:;  ;  ;  ;  ;  

经济转型与中国人口与职业结构的变化_经济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