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脑梗死病变部位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论文_王辉,刘婷婷

王辉 刘婷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4医院 急救康复中心 天津 300020

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病变部位与患者颈动脉狭窄及程度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通过颅脑部CT及MRI检查结果确诊的患有皮质或皮质下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分为皮质组和皮质下组,两组各60例,采用HDI2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的情况,确定其是否存在狭窄以及狭窄程度。结果:经超声检查后,皮质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人数明显多于皮质下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皮质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皮质下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外段颈动脉狭窄容易造成患者皮质脑梗死,而且狭窄程度越深,脑梗死的发病率越高,更易引发危险。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脑梗死;脑血管超声

颈动脉狭窄容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严重时可发展为脑梗死。随着超声影像学在临床中的应用的普及,脑梗死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的患病部位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密切相关[1]。为进一步探究颈动脉颅外段在形成脑梗死中所起的作用,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皮质及皮质下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皮质和皮质下脑梗死患者120例。所有患者行常规检查,排除心源性脑梗死和各器官衰竭等其他疾病的影响。其中皮质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病程1-6天,年龄在34岁-73岁。皮质下组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病程1-7天,年龄在34岁-7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和患病程度等常规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采用头颅CT及MRI检查,确定无除颈动脉狭窄的其他疾病因素引起的脑梗死的影响。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ATL生产,7-12MHz)。检查时,将探针放在患者胸锁乳突肌一端,并从起始的颈动脉直到入颅无法清晰显示,主要检测患者颈总A远端,颈内A起点以及颈A分支处,并观察动脉血管是否狭窄及程度,以及形态结构的变化。通过彩色血流束色彩和亮点变化分析血流快慢,并分析出狭窄部位。保持血液样本容积处于最佳位置,并及时记下血流参数。根据曲线描记可利用软件自动得出所需的狭窄率和范围。当较多狭窄聚集于同一动脉管内,仅取狭窄程度最深的部位进行研究[2]。

1.3 观察指标 。

①根据两组患者的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两组患者患有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人数比例。②通过判断狭窄程度大于50%的患者人数在两组脑梗死病例中的分布,评价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的位置影响[3]。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皮质组脑梗死患者检测出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人数明显多于皮质下组,皮质组脑梗死与狭窄关系更明显,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l。

表1 两组不同脑梗死部位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人数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发病迅速,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形成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发生因素,即当动脉发生狭窄时,易造成动脉内血液流动受阻,大脑供血供氧不足,引发急性脑缺血性坏死[4]。同时,当斑块破裂,易导致栓子的脱落,进而使得颅内血管受到阻塞,导致患者出现脑栓塞和脑卒中,并且狭窄程度越深,发病几率越高,临床危害也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狭窄容易引发的低灌注血流,狭窄严重时,侧枝循环和血管自身的扩张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因此发生失代偿,血流灌流水平降低,并诱发脑梗死出现[5]。因此在临床上对患有心脑血管不同程度病变的人群,应加强颈动脉狭窄与不稳定斑块的检查力度,做好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随着现代临床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以CT、MRI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临床诊断,使得对由脑部血流供血不足引起的脑梗死病变部位得到有效定位,尤其是因颈动脉狭窄导致的皮下脑梗死。有资料显示,皮质脑梗死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发生率常较其他的部位更高,并且严重狭窄的几率也明显高于皮质下、椎动脉管等,与本实验结果相符合。由于脑梗死往往发病较急,患者死亡率极高,一旦发病留给医生的可操作时间不多,因此及时确定特定部位的脑梗死发生原因,可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意见,而在平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时,应关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患者的基本情况,防止其出现脑梗死的情况,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时预防。在术后三个月后的评估中,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极易出现不良转归,伴神经功能退化,死亡率也明显高于其他狭窄程度较轻的皮质脑梗死患者,针对此类较差的预后情况,可选择其他替代疗法干预,提高质量效果,如采用抗血小板或抗凝处理,从而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6]。可通过在患者发病初期在颈动脉狭窄部位置入支架的方式,能有效降低血流阻力,利于脑部供血的恢复。

本次研究通过对皮质和皮质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检查,可以发现皮质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人数明显多于皮质下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皮质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明显高于皮质下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及其程度对脑梗死发生及病变部位影响显著,当发生狭窄时,脑梗死更容易出现在患者皮质部,同时狭窄程度越大,则发生梗死的几率越大,并且病变出现在皮质部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参考文献:

[1]任力杰,李维平,韩漫夫,等.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19(5):207-209.

[2]温学红,肖继,杨龙艳,等.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J].医学综述,2012,18(4):615-617.

[3]方传勤,吴小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3):233-236.

[4]初建平,杨建勇,陈伟.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4):440-445.

[5]刘斌,靳振明.血小板参数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C):1386-1390.

[6]肖章红,丁立东,柯开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及其复发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28(4):269-272.

论文作者:王辉,刘婷婷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  ;  ;  ;  ;  ;  ;  ;  

研究脑梗死病变部位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论文_王辉,刘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