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改革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过程论文,中学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实施过程。它涉及诸多教学因素,集中回答了三个问题: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为什么教,即教学目的;三是怎样教,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组织形式等。可见,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的基本概括。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也就不能不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本文试图从优秀教师语文教学过程改革的经验中探索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改革的基本途径。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总是针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的弊端而发的。传统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弊端是:第一、重教轻学;第二、重知识轻能力;第三、重注入轻诱导;第四、重知识传授轻方法训练;第五、教学环节程式化;第六、班级教学组织单一,缺乏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第七、教学内容不讲求针对性,存在盲目性等等。考察优秀语文教师的教学过程改革,基本上是为着变革上述时弊的。其改革的路子,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侧重于读书方法的传授与训练的教学过程改革。
这方面的主要代表,是钱梦龙的语文讲读课“基本式”。其形态是: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
自读式:是四种基本课式的核心,训练自读能力的基本途径。自读不同于预习,是在课内由教师安排、指导进行。自读训练的关键,是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自读式,基本上分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析六步进行的。
教读式: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读与自读同步结合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学生在自读中提出疑问,教读就应给予解答。对于学生自读中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予以解决。学生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习读书方法的过程。
作业式:教师布置的作业,主要在课内完成,因而称之为作业式,即作业课。学生所做作业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补缺改错。即学生经教读后,对自己的自读笔记所作的补缺改错。二是迁移应用,即运用所学到的读写知识与方法,去指导阅读与写作的实践。
复读式:即复读课。学生读了几篇课文,教师就可把它们组成复读单元,进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从中探索新的规律,获得新的知识。复读可以突破课本上的现成单元,并不受年级、课本的限制。可把不同年级不同课本的文体相同的课文组成复读单元。比如,初二读了《茶花赋》后,就可与初一读过的《香山红叶》《荔枝蜜》组成复读单元。把三篇散文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可从中探索杨朔散文的特点。
钱梦龙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是:
第一、整个教学过程,显示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统一,而能力训练则作为主线贯彻于教学过程始终的“三主”教学思想。第二、它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方法的训练。“自读式”与“教读式”,教是从不同方面引导学生去把握读书的方法。第三、整个教学过程,把讲授知识、传授方法与训练思维统一在一起。
在这方面的另一个主要代表,是宁鸿彬的五步教学程序教学法。其形态是:通读—质疑—理解—概念—实践。
五步教学程序,包孕着四个环节,即:认真读书,提出问题;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掌握知识;加强练习,运用实践。
宁鸿彬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是:
第一、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时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纵观宁鸿彬的五步教学程序:“通读”,要求学生自己去通读课文;“质疑”,则是对学生阅读课文的严格要求,不深入课文内里,就提不出疑难问题;“理解”,是在对课文深刻钻研基础上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概括”,是对学习内容的抽象概括,概括不出规律性的知识,就不能进入下一步——指导实践;“实践”,则是对知识的具体运用,即运用知识去解决听、说、读、写、思的实际问题。从这五步程序中,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学,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学习,让他们从自学中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第二、注重读书方法的传授。在语文训练中,要适时向学生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从课文中提炼知识,怎样写学习笔记等等”(宁鸿彬:《从学“教”到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懂得了学习过程,自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增强读书的效益。
第三、重视思维训练。五步教学,思维训练贯穿始终。在课堂教学中,把“质疑”作为突破口,如问题提得得力,就会产生理想的训练效应。“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力的提问往往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兴趣油然而生,学习情绪亢奋,学习有了内驱力,思维自会活跃起来,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被提出、讨论、解决,在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必会随之迸发,这是思维训练的极佳时刻。
第二种类型:侧重于自学、自检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改革。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过程改革,便是这一类型的主要代表。其形态是: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定向:向学生宣布本课教学目的与学习重点。
自学:学生根据学习重点自学课文,独立思考,有疑难自行解决。
讨论:学生自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小组或全班讨论。
答疑:对全班学生都无力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提出的要求,自己测试自己。试题由学生自己出,相互出,亦可由教师出。当堂测试,当场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自结:学生学完了一篇课文,用几分钟时间自己总结学习收获与寻找存在的问题。
魏书生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是:
第一、它注重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的途径来提高学习效益。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意在使学生了解学习的意图与方法后,能更自觉、主动地学习。第二、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的统一,各个环节的教学,为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第三、它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训练,把教学工作的某些环节下放给学生,是一种有价值的新举措。例如“自测”一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而且使学与教两个方面都能迅速、及时地获取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学与教师制控教学。
颜振遥的“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是这一类型的另一主要代表。其形态是:“启”—“”—“练”—“知”—“结”。
“读”,就是学生自读教材。“自读”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学生自读时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个别辅导,遇共同性的问题,则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解决。有时,还需教师向学生作必要的自读示范。
“练”,是学生按照课本的要求去练。教师辅导学生练时,必须让学生明确练的意义,以提高练的自觉性;对学生的辅导应由扶到放,在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而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则应提出不同要求,并进行具体指导。
“知”,就是及时掌握自学反馈信息。它是“自检”与“他检”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自检”,一般由学生边练习边检测,及时确认正确的答案,改正错误的答案。“他检”,包括教师巡视时的个别纠正或肯定,及教师主持下的集体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订正,对争论的问题,教师应对之作出明确的认识结论,使学生思想上有所适从。
“结”,是小结。作用是引导全班回顾本课学习。内容主要是对本课学习的态度、方法、效果的评价和对以后学习的希望。有时亦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注意简明扼要,用时不宜多。
颜振遥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是:
第一、突出自学。它借鉴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等从事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的经验,提出了语文自学辅导教学的模式。要求教师辅导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培养与提高读写听说能力,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与教师教学主导性的统一。第二、注重评点。自学辅导教学采用了传统的评点法,训练学生运用评点法自学,并逐步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评点法。教师辅导学生评点,步子从小到大,先学简单评点,再用笔记方式进行比较学习,最后独立评点。评点法既是教师教学的方法,又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它可使学与思、读与写结合,有利于阅读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从训练中评点能力的逐步培养,标志着自学能力的逐步成长。
第三种类型:侧重于探索单元教学规律的教学过程改革。
主要代表之一,是黎世法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其形态是: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
自学课: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自学提纲(包括思考题与参考资料),看资料,读课文,提疑问。教师对学生的自学作重点指导,要求学生对自学提纲中的思考题作出书面的或口头的回答。
启发课:教师将学生的质疑进行分析、归纳,然后选择好“突破点”,对学生进行点拨,讲清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读书。
复习课:引导学生用启发课上学到的东西,来解决自学课上存在的问题,而后认真读书,根据本单元的文体特点,着重复习课文的内容与结构。
作业课:学生所做的作业,有的是精读精讲课文的补充练习(偏重基础知识),有的是作为阅读教材处理的阅读作业(字词句练习、篇章结构的分析),有的则是作文。做前两类作业同样是为着让学生学会自己读书。
改错课: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批改自己的作业或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只出参考答案。
小结课:小结可由教师结合课文后的知识短文进行,也可由学生根据小结提纲,在认真读书后进行。小结目的,是让学生把本单元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学得更牢固。
黎世法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第一、六种课型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单元教学的系统。其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从中学习、掌握读书、作文、改文的方法,以提高读写能力;第二、六课型的教学是在教师的诱导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成各种课型中的训练任务,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统一;第三、它采用以少带多的精读精讲教学法。比如“以一带三”,即在一个单元中的三篇文章中,精读精讲其中的一篇,其余两篇则以阅读作业来处理。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与数量。第四、它兼顾了程度不一的学生。特别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即使在自学课、启发课上没学好,也还可以通过复习课、小结课补救,不致跟不上大多数而掉队。
这一类型的另一个主要代表,是钟德赣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其形态是:总览—阅读—写说—评价—补漏。
钟德赣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是:
第一、它重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把一个单元的文章,作为整体来把握并施教。第一步“总览”。意在把握单元中所有文章的文字信息,作到全局在胸,教学时才能作出整体安排。第二步“阅读”。把课文分类,分导读、仿读、自读三个层次施教,从而形成了三种课型,显示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第三步“写说”。阅读是信息的吸收,写说则为信息的运用,即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于写作与说话的实践之中。第四步“评价”。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说话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从中获取反馈信息,为“补漏”提供条件。第五步“补漏”。查漏补缺,对学习不到之处,及时进行补救。综观整个单元教学过程,学生从粗读到细读,从理解到运用,从检验到补漏,全面、深入地进行训练,最终使学生把所学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用仿生学的观点看,这犹如反刍动物吃草的咀嚼、消化现象,因而称之为“反刍式”。“反刍式”便是它的主要特点。
第二、它注重迁移的运用。迁移从纵横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纵向迁移,即以教师的导读带动学生的仿读、自读;二是横向迁移,即指导学生以课内所得,运用于课外的比较阅读与写作活动,使学生从迁移中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读写能力,优化语文素养。
第三、它讲求教学的实效。从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出发,单元教学实事求事地安排了教学的每一步骤,比如从“教读”到“自读”,设置了“仿读”这一台阶,就容易产生学习效应,妥善地处理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从而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思想效益。
第四种类型:侧重于改造现有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过程改革。
张富的教学过程改革属这一类型。其形态是:自学—精讲—布置—读写—评讲。具体作法是“四分四改四坚持”。
所谓“四分四改”,一是“分程度组”,改“一刀切”现象。二是“分学习组”,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采用大班教学、小组活动、个人钻研、个别辅导等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教学,改“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三是“分学课和习课两种课型”,把每周语文课时划分为学新教材的课和习旧教材的课。一篇课文先经过学课,后多次出现在习课上,以利于记忆巩固与迁移转化,改变“煮夹生饭和边学边丢”现象。四是“分自学、精讲、布置、读写、评讲”五个环节,分布于两种课型上,在学课上,学生自学,教师精讲。用“学中教,教中学”的方法来改变“教学脱节,越俎代庖”的现象。
所谓“四坚持”即坚持面向全班,组织所有学生以最好的情绪态度去学习;坚持以训练为主,多渠道、多层次,落实到人;坚持教学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坚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
张富教学过程改革的特点是:
第一、它改变了传统的大班教学组织的单一形式,代之以大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克服了单一的班级教学置部分学生于不顾的弊端。第二、它显示了教学工作较高的速率与效率。学课侧重于知识掌握,习课侧重于知识应用。从学课到习课,五个教学环节紧扣,显示了“教—学—用”的统一。学习每篇课文,抓住一个重点,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习课在应用所学知识的听说读写训练中,讲求速率与效率,从而不仅能巩固所学,而且能有力地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三、它变教学分离为教学统一,促进了师生信息交流,从而能提高教学工作的实际功能。在五个教学环节中,自学、读写是学生的学,精讲、布置、评讲是教师的教。其中,学是主线,教分散、穿插于学中,从而能使教学工作适时地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进行切实的指导。这种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是消除无效劳动的有力保证。
上述实例反映了中学语文教学各个侧面的教学过程改革。虽各有个性,但也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同性的途径、方法:
一、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 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教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根本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很难设想,一个教学过程缺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能顺利实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的途径是:
1.要严格选择教材
第一、教材要刻求新意。有新意的教材,自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教材要注意对象。适合青少年年龄特征与实际水平的教材,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三、教材要启发思考。能抓住矛盾,激发思考的教材,自能吸引学生。
第四、教材要着眼现代。不仅在选材上要有现代观念,而且还要把现代化设备引进教材。符合现代化科技、文化、生活节拍的教材,自能为学生所喜爱。
2.要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必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不能仅归因于有无学习兴趣,还应包括由于认识了学习的必要性而产生的内在诱因。
3.要在教学伊始,就设法通过启发,激起学生的思考与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4.要在讲读分析中,讲求提问的艺术。
第一、在无疑处生疑、有疑处释疑。
第二、把握文道统一,并选择好最佳的提问角度。
第三、提问讲求启发性,以引导学生思而有得,感受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
第四、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进行“曲问”,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习追求的兴味。
第五、根据学生自学中的质疑,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
二、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要着意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教学工作应遵循的一条规律。“不需要教”,意味着学生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了自学能力。学生有了自学能力,也就能为自己的发展不断开辟新天地。过去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
优秀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三条:
一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生疑、质疑、释疑的能力。这是自学能力中最根本的部分。
学贵质疑。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便是一种十分可贵的自学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不会生疑、质疑的学生为数不少,教师的工作要着重为这部分学生创造生疑、质疑的条件,启发诱导他们把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起来。
学生质疑后,应要求他们自行释疑。在学生对问题确实解决不了时,教师才予插手,给予解决。这是因为“教师的责任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爱因斯坦语)。
二是要培养学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速读能力、吸收运用能力、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和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优秀教师普遍注重这些自学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快速、高效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自学能力的结构中尤显重要,因为这是现代化信息时代的需要。
三是要把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这同样是优秀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赞可夫的“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就是主张把学习方法与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特点的合理的学习方法。
三、语文教学过程的改革,要适当调整教学组织的形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组织的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17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对封建时代的个别教育是一种进步。我国自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后,便逐步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优点在于:第一、它的教学而广,培养人多;第二、它能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第三、它的教学计划性强,从而能赢得教学的速度;第四、它能保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第五、它便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帮助、切磋、提高;第六、它完成教学任务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但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人们又逐步认识到班级授课制的局限:第一、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第三、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第四、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一刀切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五、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受限制。显然,班级授课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应该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造,即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吸取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的长处,来补救班级授课制的不足。这正如巴班斯基所指出的: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各有优缺点,因此,在每一个具体场合,都应该考虑其最优结合或者采取以某种形式为主、其他为辅的办法。张富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实行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组织形式最优结合。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教改实践也涉及了教学组织的改革。其特点是:在坚持班级授课制下,进行了结构改革,从组织上保证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
形式改革是为内容改革服务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必将有力地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从而能更好地完成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