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首烟台市招远市张星镇张星学校 265400
大量的事实证明:“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德行。”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是重中之重。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了德育,更不能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为首的意识,像自然界的水一样,用渗透、体验的方式将德育与学科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一、结合科学学习活动及兴趣,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科学态度的培养可以通过科学教学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来实现。
小学生喜欢发问和讨论,然而由于年龄尚小,分析和辨别事物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当跟学生讨论起有关百慕大“死亡三角”等伪科学话题时一定要有德育为先的意识。要让学生明白怎样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没有发现反例且具有可重复性;而伪科学虽然宣称有科学依据,但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验证。
科学课外兴趣活动是一些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的活动之一,这些学生大多思维敏捷、头脑清晰、表达能力强,表现欲和求知欲超出普通学生很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他们本身又有这样那样的小缺点,对此不能当作没看见,而要“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中要有德育教育为先的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德育。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德育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渗透德育,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具备特有的人文价值,这为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可能;学生的探究活动也为渗透德育提供了体验的载体。我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把握科学课程的独特价值,适时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但是,科学课并非专门德育课堂,在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有其特殊的方法和途径。我准确把握住科学课程价值,挖掘蕴含其中的德育内容,将其自然地融入科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体验做人的道理,忌讳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同时,我要防止将科学课上成了德育课,防止出现课堂中充斥着德育说教的情况,使科学课失去“科学”的味道。我在科学课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原则是依据授课内容自然渗透,做到恰当有度、水到渠成,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
二、领会课标,反思自我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课程性质中提出:“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课标中提到的,正是目前教师所希望努力达到的。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为了他们能更好地去探究和适应环境。
德育在科学学科中能渗透进去又能体现出来的就是“求真、求善、求美,求得自身的圆满与完整、和谐与统一”。
在实践中教师就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必须要以德育为首,尽量把学科教学与德育融合在一起,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不断变化的生命个体,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不仅以科学知识引领,还要以科学精神支撑、以科学态度示范、以科学方法延伸,并在这些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总之,德育教育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要根据所教内容,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德育意识。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是通过学科教学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实践活动。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论文作者:蒋浩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科学论文; 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态度论文; 过程中论文; 小学论文; 伪科学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