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兰英
摘要:教师在“学案导学”教学中的“导”大有学问。它既包括教材之“导”、问题情景之“导”、学习过程之“导”,更包括学习方法之“导”、思维方式之“导”、选编习题之“导”等等。总之,“导”贯穿于教和学的全过程,应该说“学案导学”教学中的“导”是一门值得探究的学问和艺术。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教材;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练,现在是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也就是提倡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学案导学式”教学引入数学课堂,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呢?笔者对此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学案导学”要导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已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但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学生(包括部分优秀生)往往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往往忽略其丰富的内涵,因而作为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在设计学案时,应重视隐含信息的挖掘,精心设计,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相互联系与区别,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设计学案时,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着眼点,使他们在阅读中读出快乐、读出能力。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节课时,笔者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利用学案设置了如下活动: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因此,在学案中建议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如下四个方面思考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1.对边;2.对角;3.对角线;4.对称性。
这样引导下来,由浅入深,步步为营,既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课本的细读和精读,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又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经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不但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终生难忘,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学案导学”要导学生自悟与自疑,培养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源泉。具有自悟与自疑的学生常常问自己“为什么”或“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但目前,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被动学习的局面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学生还普遍习惯于围绕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来学习。因此,学案导学中要围绕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去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教师成为“学生式”的教师,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全体学生去发展、去研究。宽松和谐的问题环境能保持学生继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信心和热情,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利用初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例如:在复习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这节课时,笔者在学案中设置了如下问题情景:求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时,怎么样快速计算出方程根,其中有什么规律?1.x2+3x+2=0;2.4x2-4x+1=0;3.x2-5x+6=0。在学习《三角形的中位线》这节课时,笔者利用节前语中求池塘的宽这道题引入新课(如下图),创设问题的情景。
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上,通过数学课让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疑和自悟是十分有意义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自悟和自疑是一种非常高的能力,是需要学生能够跳出山外来看山。在学生运用学案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注重自悟与自疑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自悟与自疑。
三、“学案导学”要导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好奇是人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方法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学生往往更易掌握。学生一般都爱动手操作,爱自己发现,爱探索,所以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加强演示操作,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学习兴趣递增。例如近几年中考题中的纸片折叠或翻折问题、靠梯子问题、乘电梯、球类问题等都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应用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培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更好的做法是学生能亲手实验,如图片折叠游戏,动手操作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有机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矩形》这节课时,在学案中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步骤导学:先由学生观察实物形象,然后演示教具,再由多媒体展示画面,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使他们亲自体验矩形的画法,形成矩形概念,再由学生观察测量身边课本,作业本,课桌的边之间、角之间和对角线之间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所不具备的性质?再进行折纸游戏,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上述实验的演示与操作,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的讨论回答,使学生对矩形的概念,有了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全面深刻的了解,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在新课程教材中,课本很多问题是借助于插图呈现,目的是鼓励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通过同伴交流、师生互动等途径,来改变学习方法,我们更应该好好利用新教材。
四、“学案导学”中应注意习题的分级分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很多学生一到做题时就“老虎吃天,无以下口”。这种现象是很多因素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问题,一是思维方法问题,学生往往不是瞎碰,就是乱套公式。由于各种能力需逐渐提升,所以在选编习题上必须分级分类,使学生每节课有所得,每个学案有所得。通过由易到难的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分析数学过程时,应注意数学过程的阶段性、联系性、规律性等。“学案导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每个同学积极主动参与,并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每位学生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编制三类训练题,即:
1.导学思考题。就是将学习目标问题化、情境化。设计的思路:一是树立“先学后教”的理念,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去预设问题,让学生根据导学思考题有目的地自学。因此,学案设计首先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二是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三是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究,感受知识的获取过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能力训练题。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这是必要的。但题目应少而精,要有利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突出易混淆的、附条件的、需注意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
3.能力提高题。主要是针对掌握程度好的学生而设计的,这部分题目的设置要多链接学生的难点甚至学生平时最不愿意做、考试时最容易失分的题型。提高题侧重于能力训练,要融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该部分对一般的学生不做要求,但教师只要引导好,通过各种途径来吸引学生,就没有学生会对这部分内容主动放弃的。
好的学案能为提高课堂效益架设一座便捷的桥梁,但能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看学案的使用、落实情况。一句话,一定要在严、细、实上做文章,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教和学的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十三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深刻意识到:肤浅的、形式主义的做法不等于新课程;单纯的操练不是提高考试成绩的最佳途径。学生在新课程中养成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解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有效地设计,有的课探究时间不必很长,或许是那么几分钟,讨论也未必激烈,但日积月累下来,不但能够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教学的难点化解,同时使学生感悟其中的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养成科学逻辑思维的习惯。科学性、实效性强的学案设计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是成功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我们教师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陈利军.对数学“学案导学”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2]史淑霞等.学案导学法的课堂运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7(17).
[3]徐永前.中学生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二中
邮政编码:312000
论文作者:曾兰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1
标签:学生论文; 学案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教材论文; 知识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