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我国教育理念也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单一、固定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空间在面对提倡多样化教学模式和全方面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理念时,显得应对不足,只有适应当今教育新理念发展趋势的校园建筑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变革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经验,以中小学校园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小学校园建筑存在的问题,以案例分析为依据归纳出当今中小学校园的整体建筑架构策略,为后续的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建筑;教育理念;教学空间;策略
1引言
新时期国家、社会、家庭层面对教育问题都会愈发看重,中小学教育建筑如何通过物质空间引导学生们认知世界、树立自我意识;设计者如何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将其应用到设计实践中以及总结出新的设计理念,这些都将变成热议的社会话题。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由于设计周期和项目定位等限制因素,很多的问题和难点都没能深入的去探讨。因此,下面本人通过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设计实例,归纳总结现有的中小学校园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掌握一套较为全面的设计思想体系,为今后的设计实践积累理论素养和相关经验。
2中小学教育建筑现有问题总结
2.1教学空间缺乏个性和文化内涵
限于大多数校园建筑建设时的社会条件、教学需求和设计理念,多数校园建设并没有考虑其文化定位。具体表现为,多数教学楼的建筑风格单一古板,造型简单朴素,内部空间组织单调,只是简单的用连接体(走廊或者楼梯)将一个个独立的功能空间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建筑,建筑与建筑之间也缺少应有的呼应。这种背景下的教学空间只是机械的按照功能和面积将空间罗列,校园建筑成为单纯的教学机器,毫无个性和文化定位可言。
2.2校园总体布局刻板,缺乏归属感
大部分存在问题的校园都有着相似的建筑空间模式,以功能分区为主要的规划逻辑,各功能分区之间联系不够紧密;人工化的校园环境隔绝了学生和大自然的联系,坚硬的校园缺乏归属感;严肃的秩序把控下的校园,未能包含私密的非正式的场所,孩子们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没有得到尊重。
2.3空间感受局促,资源利用率低
在建筑单体中,普通教学单元和室内公共空间等学生长期使用的空间要素都存在面积偏小、空间感受局促的问题。同时,多元、互动的教学行为也没有开展的场所,积极交流、互动探索的教学氛围得不到发扬。
2.4空间模式单一,单元布局呆板
在以往多数校园规划中,设计者往往会将整个校园划分为教学区、运动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几个大的功能分区。这种布局下的校园,虽然能够减少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干扰,但是也减弱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降低了教学多样化的可能性,使得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的枯燥。在教学空间的组织排列上,传统的形式是通过纯粹的交通空间串联普通教室和辅助空间来实现的,一个单独的普通教室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教学单元。同时,往往教师的备课办公区与教室也有明显的分区,学生和教师的联系仅仅通过短短的课堂 40 分钟来维系,师生之间的知识和情感交流不足。
3现代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在新时代的校园教育建筑的设计当中,一些新的方式和手法应该被加以尝试和利用,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建筑空间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行为模式。下面结合某一学校案例进行分析。
3.1项目概况
深圳某中学校区占地 4.5 公顷。此区域实施的建设为了避免早期单一功能的郊区开发模式,将更加可持续的建设纳为开发的一部分,校区的建设也遵循着这一理念,影响和带动着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习礼大树下,授课杏林旁”描述出的是孔子以自然为课堂讲习的理想场景,也是我国传统教学中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在自然中学习人生之道的学习模式,而在该新校区的设计中,建筑师为校园注入了大量不同形式的具有自然趣味的交往空间。多样化的交往空间能够为学生提供可以表达不同情感内涵的交流场所,在更加自由从容的环境当中,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
3.2设计策略
3.2.1环境策略下的校园空间——自然形态的引入
在校园的建设当中,花园和农田的自然形态被引入其中,在高密度的城市之中让学生获得珍贵的自然体验。校园的地面形态采用更加自由多样的形态设计,漫步其中,学生可以更加随心所欲的探索自然的奥秘;高层空间与底层空间的连接使自然在不同的高度层面之上任意蔓延,与建筑相融相生。花园的设置使校园中的自然空间最大化,成为教学空间和交往空间的延伸。由于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的快速消失,农作物与城市生活渐渐完全脱节,为了唤醒学生心中对土地的最深层次的含义,设计将试验农田置于屋顶,令学生在种植中感受自然的乐趣,也将此块土地最原始的农田本质记录于新建校园之中,保留了土地的历史记忆。
3.2.2人文情怀下的校园空间——历史文化元素的引入
设计师将各种建筑形态注入了丰富的历史元素,体现了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校园设计中营造的长廊和下沉庭院等空间将建筑的边界模糊活化,充分的开放边界,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自由度。封闭的教学空间与开放庭院的结合,体现出的不仅仅是教学的秩序与自由地活动交流的完美融合,更体现出我国传统书院文化与新型开放的教育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在整个校园当中,单体建筑的设计并无张扬的个性,但是其组合形式和构景手法却给人步移景异的感觉。设计当中对于传统院落元素的提取和再设计使现代的教育空间同时具有传统文化的气韵。在一系列以院落为中心的整体规则下,个体的差异在整体中相联系相融合,形成一套完善的空间法则。而架空与廊下空间的应用使不同院落之间的空间相互渗透、精神互相交流,空间表达的更加轻盈和放松,赋予校园建筑空间更加自由多样的解读与定义。
3.2.3功能集约化的校园空间——垂直分层式的布置手法
现如今,中国学生迫切需要的是充满自然的开放空间,由于校园设计当中场地对空间的限制,在垂直方向上构建多层次的地面的设计策略被激发学校中的功能空间被分为两个层面,从垂直方向被组织起来,并在其间插入花园。上部的建筑、下部的空间以及二者之间的夹层空间以多种方式并置、连接并融会贯通。这种空间的营造策略,将这所校园当中正式与非正式的教学空间巧妙地组织连接,形成独有的空间体系。
在校园的下部空间当中,一些食堂、礼堂、体育馆等大体量的公共功能空间被设置其中;而上部的空间是行列状排列的板楼,其中设置有着严格规范要求的重复的教学单元,如教室、实验室和学生宿舍以及办公功能。鱼骨状的平面布局曲折发散,但最终依然紧密连接在一起。有机农场坐落在教学楼的屋顶上,为每个班级的学生提供试验田区域,让学生学习耕种的同时更加贴近土地,唤醒校园原本保留的记忆。
4总结
在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由“重学科轻人”到“以学生为本”的重大转变之后,现有教育空间却依然发展滞后,保持着原有的刻板布局和灵活度缺失的建筑形式,使得空间的使用受限难以跟上教育理念的转变步伐,本文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和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对于不同类型教育校园建筑空间的相对应的优化措施,并且对于教育空间的整体建构提出相应的见解,试图打造行为与场所协调共融,理念与空间高度统一的教育空间体系。
参考文献
[1]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年.
[2]张宗尧,李志民. 中小学建筑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
[3]史国雷.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当代中学校园主体空间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2013.
论文作者:许友昆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空间论文; 校园论文; 建筑论文; 教育理念论文; 自然论文; 学生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