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以武汉市为例论文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以武汉市为例论文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以武汉市为例

王越英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2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养老、怎么养老已成为现阶段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武汉市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据统计,截止2018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87.94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1.27%,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 25.09万,占全市总人口2.84%(2017年2.77%),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3.35%。老年人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是现阶段武汉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因此,要实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一、武汉市养老服务业现状

自2009年以来,养老服务相关内容已经连续9年被市政府纳入“为民办实事”之中,养老事业实现了突破式、跨越式发展,全市养老床位保持年均6000张的增长速度。截至2017年底,武汉市共有养老服务设施962处,各类养老机构达到286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5家、农村福利院76家、社会办养老机构49家、社区养老院146家,养老床位6.1万余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7张,超过了国家要求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目标,本形成了“以信息化为手段对接居家养老、以社会化为支撑强化社区养老、以市场化为依托发展机构养老”的立体式、多层次养老服务网络,基本满足了全市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二、武汉市养老服务事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武汉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比较快,但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仍难从根本上缓解目前我市养老的困境。

1.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增长速度。近几年来武汉市不断拓宽了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保障的渠道,采取建设补贴、运营补贴、优惠政策等多种手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兴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设施,使社会办养老服务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养老服务业投资回报率低、时间长,社会办养老服务设施还不尽人意。

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结算风险、法律风险几个方面,必须要指出的是,作为一个高收益的产品,高风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就法学而言,显然没有必要为了降低产品本身的风险率而伤脑筋。本文旨在针对因市场发展不足产生的阶段性的制度性风险进行探讨。金融衍生产品问世时间较短,国际标准统一也尚未完成,因此在法律制度上存在很多的缺漏亟待完善。

1.明晰定位,健全养老服务工作的机制。养老服务应突出一个“养”字。只有清晰定位了养老服务的内容,才能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的职责定位。政府应侧重于养老服务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整体功能布局,具体服务可交由社会提供。对于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养老生活保障,政府要将各个部门出台的各项优待政策进行整合,充分发挥资金集中利用效率,通过养老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养老需求;家庭子女应切实承担更多的养老责任,确实解决不了的,交由社会和市场解决,根据经济收入水平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

3.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且严重短缺,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在武汉市养老机构中从业的服务人员,大多数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和本地农村妇女,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护理技能和服务水平较低,而且护工短缺,与服务对象比例失衡。

智慧城市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掌握主动权,而是要企业、组织以及个人都可以有效地参与决策的制定,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应注重决策的主体。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依托庞大的大数据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实现政府的电子智能化办公,提升对城市建设中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出政府在智慧城市中高效、先进的形象。由于传统社会中技术方法相对落后,政府决策的过程呈现全封闭状态,而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需要打破政府在决策上的领导权,促使整个决策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

从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加快武汉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三、对策与思考

4.对养老服务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大。目前,全市养老服务工作主要由民政部门主管,由于养老服务不仅涉及的部门多,而且在整个民政工作中只占一部分,民政部门在协调管理中显得人手不足、力量单薄。各涉老部门之间有效的配合和协调沟通不够,没有真正形成合力。与此同时,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养老服务行业质量考核标准,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退出、激励机制,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评估体系,养老服务质量投诉机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养老机构管理粗放,这些都影响了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未富先老”对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制约。武汉市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城市,大多数老人受经济收入和传统节俭观念的影响,并不愿意接受社会化的有偿养老服务,而更习惯于接受低价、无偿的养老服务。然而,在养老市场缺少消费能力的情况下,相关的社会养老服务项目难以推动发展。

本研究6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均符合临床相关标准[2],所有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排除合并肝肾功能异常、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年龄27~78岁,平均(46.2±7.5)岁;病程7个月至3年,平均(2.1±0.6)年;均伴有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放射痛等临床表现,且活动受限。

2.政策扶持,推进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设施建设布局方面要考虑长期性、稳定性和社会效益。政府应承担起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的政策保障力度,通过制订落实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的标准,要求小区开发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或者采取购买置换的方式解决,由政府投资建设,社会力量运营;也可以由政府拿出场所,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或是对社会力量利用自有场所建设,承诺长期经营的,给予一定补贴等办法,改善现有养老设施的状况,保证养老服务设施的稳步建设发展。

本设计主要以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超调量、上升时间、稳态静差等几个参数为依据,分析了温度模糊PID控制器对控制系统的调节作用,计算机仿真和实验表明:采用温度模糊PID控制器后,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采用乙二醇机组的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高、节能效果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强化资源整合,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照料为辅的居家养老模式是符合当前武汉市情的最佳养老模式。目前有以下工作必须要做:一是加强社区乡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当前,要把解决社区乡镇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紧张问题作为重点,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实施。新建居民小区或改造老居民区时,可按照规划和就近方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要求,建设和改造一批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餐桌、老年服务之家设施,增强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二是不断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方式。要认真总结和推广如“家院互融”等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多种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要积极探索市场化服务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选择一些信誉好、规模大的社会组织,逐步建立起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4.加强教育培训,推进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一是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储备。要支持引导全市大中专院校开设养老护理、老年服务等专业,建议在我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设立养老护理和养老服务专业,培养大批年轻的、有专业技能的养老护理人员。同时,在养老服务业和社区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鼓励相关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业。二是逐步推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确保养老服务队伍稳定。三是壮大养老助老志愿者队伍。要动员广大志愿者为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洗衣、打扫卫生或陪医、陪护等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与高龄空巢、病残、失能老人结对,开展邻里守望、生活照料、精神关爱等互助活动。

中图分类号: D669.6;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9082(2019)11-0281-01

标签:;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以武汉市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