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胃管应用于临床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不管是内科疾病致吞咽障碍留置的,还是外科胃肠消化系统术后用于胃肠减压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部分疾病起到治疗的作用,还为病人提供营养支持,促进健康的恢复。当疾病恢复到一定程度,符合拔管指征时,才可将胃管拔除。但当鼻胃管固定不妥当,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时,不仅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而重新插管也增加了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的痛苦。所以,只有不断地研究、改进胃管固定方法,研究、避免脱落因素,才能有效的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才可以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新型固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5-0303-02
留置胃管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护理操作。利用留置的胃管行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但是临床上胃管滑脱或病人自行拔出胃管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如何妥善的固定胃管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胃管固定的方法
1.1 胶布固定法
1.1.1传统胶布固定方法 传统的胶布固定方法即分别取两条5cm长的医用胶布,其中一条胶布将胃管缠绕一圈后贴于鼻翼两侧,另一条医用胶布缠绕胃管一圈后贴于一侧脸颊[2]。这种传统的胃管固定方法,它的非计划性拔管率达到20%[3]。
1.1.2改良式胶布固定法
1.1.2.1蝶形胶布固定法 蝶形胶布固定法[4],顾名思义就是将胶布剪成蝴蝶的形状用来固定胃管。一般情况下,将长8cm宽5cm的医用胶布裁剪成蝶形,留有两条长5cm的小翼。用蝶形胶布将鼻管固定在鼻梁上,再将两余小翼分别顺逆时针缠绕胃管。单桂花[5]在其研究中用此方法固定胃管的滑脱率仅为4%。
1.1.2.2叶形鼻贴胃管固定法 “叶”型固法,是以3M胶布为材料,将胶布剪成半椭圆形连着条状,即工字型第一笔“一”由长方形改为“叶”型,粘贴于鼻部,在工字型第一笔和第二笔相交连接处分别剪两小缺口(注意缺口不可剪过大,防止胶布断开),取消工字型第三笔“一”,工字型第二笔“I"由常规2~3cm延长至5cm左右形成叶柄,纵行粘贴于胃管上。王永娟[6]等研究数据表明,“叶”型鼻贴胃固定胃管其胃管脱出率仅为2.3%,远小于传统的固定方法。
1.1.2.3其他胶带固定法 3L公司生产的粘贴手术巾在用于胃管的固定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田文静[7]使用长9cm宽6cm粘贴手术巾制成长9cm纵伸剪开2/3,两侧宽1cm,中间宽2cm的形状。将原剩余的未剪开的1/3贴于鼻部,2/3端中间2cm纵行贴于胃管,两侧1cm宽的分别交叉贴于胃管上。这种固定方法既不限制患者的活动,又不易因胃管粘贴不牢而脱出,既增加了舒适度又美观大方,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样的,陶玲[8]等使用3cm亲水性敷贴贴于皮肤,再以工字型胶布固定胃管。这种方法的非计划管拔率为0%,皮损0.04%,远小于对照组的25%和58.3%。
1.2 外固定装置固定胃管
目前固定胃管的外固定装置多种多样,有蒋丽双等[9]使用输液延长管固定胃管,有王永刚等[10]新型“工”字型胃管固定装置,有杨翠丽[11]的医用头环式胃管固定夹,还有杨淑萍[12]的丝带加镂空医用橡皮膏双固等。杨柳[13]蒋志华[14]等在面部烧伤病人鼻饲管的固定中,取一段50cm长的消毒后的医用乳胶管,在乳胶管的中点剪一“U”形缺口,将鼻胃管置入乳胶管的“U”形缺口内,同时用导线将棉系带两端以“U”形为始点分别以乳胶管两端孔引出。最后将棉系带的乳胶管从耳上方绕过至枕后,再系带打结固定。以上种种固定方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非计划拔管的各种因素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胃管自行拔除或人为因素(医护人员操作不当)而致胃管未按照计划留置而提前拔出[15]。
2.1 患者因素
患者因意识障碍、精神异常、耐受力差,增加了拔管的风险[16],而其中躁动患者UEX的发生率为67.3%[17],或者是存在严重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致配合的依从性不高,易造成意外性的非计划拔管[18]。另外,患者因为皮肤出汗、皮脂分泌多易引起胶布粘性降低而致脱落[19]。还有舒适的改变也是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因素[20]。
2.2 照顾者因素
照顾者可以分两方面,一方面为家人的照顾,另一方面为专业医护人员的照顾。不管是家人还是护士,在护理操作时,两者的动作协调不一致,容易对胃管造成牵拉后胃管脱出。还有护士专科知识培训不够,在治疗工作时,忽视了对胃管的看管而致胃管被拔除。张静[21]在其论著中指出了这一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固定方式欠妥
临床上常采用医用胶布,透明贴等方式对胃管路进行固定,因鼻腔分泌物、汗液等污染失去粘性,导致固定不牢而松脱[22],覃健英也在其研究[23]中指出,胃管的拔除在所有非计划性拔管中占24.57%。因为固定不牢致胃管脱落占了所有脱落因素的6.29%。
2.4 管理宣教不到位
临床上留置胃管的原因各有不同,作为护士,应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全方位的宣教。有研究[24]中指出要护理人员改变机械并无效的沟通模式,进行个性化的PDCA循环宣教,评价宣教效果并持续改进方式,有效激励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参与管道的维护,提高维护管道的依从性,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不良事件的发生。赵守静[25]等运用PDCA循环模式,将非计划性拔管率由8%降低到2.3%。
综上所述,临床上用留置胃管治疗疾病是非常常用的方法,妥善固定胃管是最重要的一环。同样的,了解研究非计划性拔管的因素,是用于防范非计划性拔管的先决条件。只有上述两者都做好,才有可能在妥善留置胃管的研究道路上留下坚实的一小步。
【参考文献】
[1]杨莹.留置空肠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89,24(7):394.
[2]李小寒,尚少梅.护理学基础[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6-290.
[3]谢雅莹,李爱文,陈巧雅,等.护理专案在留置胃管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6,3(14):828-829.
[4]魏杰梅,季忠香,张传莲.蝶形鼻贴联合桥式脸贴固定方法在脑卒中患者鼻胃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5,3:49-50,51.
[5]单桂花.蝶形胶布固定胃管的效果观察[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5,2:41.
[6]王永娟,冯红艳,殷传慧.“叶”型鼻贴在ICU患者胃管固定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0):1520-1522.
[7]田文静.改良黏贴胶带在固定胃管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126-128.
[8]陶玲,董红梅,任爱玲,等.新生儿留置胃管固定方法的改进在防止皮肤损伤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杂志,2017,2(12):143-144.
[9]蒋丽双,蒋玲.两种鼻饲胃管固定方法的效果比较[J].华夏医学,2015,28(1):64-65.
[10]王永刚,蒋仁莲,廖容.胃管固定新方法的临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5):135-136.
[11]杨翠丽.医用头环式固定夹的研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293.
[12]杨淑萍.双重胃管固定方法在胸外科术后患者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3):249-250.
[13]杨柳,王史辉,曾凤.面部烧伤病人两种鼻胃管固定固定方法的比较[J].肠内与肠外营养,2017,24(1):62-64.
[14]蒋志华.面部烧伤病人胃管固定方式改进后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5,13(22):2210-2211.
[15]赵月香.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中的应用[J].蛇志,2014,26(2):191-193.
[16]蓝晓琴,高菁遥,李成刚等.脑卒中患者预防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方法与效果[J].当代护士,2017,11:13-15.
[17]李爱文,李春霞,谢雅莹等.QC活动在减少躁动患者非计划性拔除胃管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4(16):2255-2257.
[18]邱春兰,李玉兰,杨力.食管癌术后胃管非计划性拔除原因及预防[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7,3(3):155-156.
[19]吴东颖.医疗专护中留置胃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饮食保健,2017,4(24)161-162.
[20]唐世丹,关跃丽.胃癌患者术后非计划性拔出胃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17,9:28-30.
[21]张静.脑卒中患者留置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2):1422-1423.
[22]李曼,王军.非计划性拔管标准预防流程在神经外科留置管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191-192.
[23]覃健英.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当代护士,2018,25(2);183-185
[24]虞腊青.PDCA管理在降低普外科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32:297-298.
[25]赵守静,薛宇坤.PDCA循环模式在非计划性留置胃管拔管中的运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5,9:167.
论文作者:郁寰佼,华敏颖,顾迎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8
标签:计划性论文; 胶布论文; 患者论文; 方法论文; 蝶形论文; 工字型论文; 效果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