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误解了里卡多·里卡多”--评张武昌的“马克思正在消亡”_张五常论文

“马克思误解了里卡多·里卡多”--评张武昌的“马克思正在消亡”_张五常论文

“马克思误解了李嘉图”?——评张五常的《马克思奄奄一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误解论文,张五常论文,李嘉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5)05-0003-06

2003年5月16日,在香港的网站STUDENT上发表了张五常的一篇题为《马克思奄奄一息 》的文章。在文章的开头,他就引用了李嘉图好像是全部否定他自己的劳动价值学说的 话:“马尔萨斯指出货品的交换价值跟生产时所用的劳力并没有一定的比例。这观点我 不仅是现在同意,而且是从来没有反对过。”这就是说:张五常借此要推翻李嘉图的科 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它是斯密劳动价值学说的积极扬弃),其目的是经过反对李嘉图而将 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础,即劳动价值学说推倒。

一、声言要反对马克思的理论

众所周知,张五常的目的是反对中国的建设事业由马克思主义指导。他毫不掩饰地说 :“我一向以为在对中国民生有影响的理论中,马克思的为祸最深。马克思是外国人, 容易被神化:他的《资本论》有详尽的中译本,且几十年来在中国被迫奉读的人不计其 数;……虽然他的分析及推理能力可算是低手,但他却能把理论写得似通非通,似懂非 懂。在中国,马克思的理论于是就变成了一件‘皇帝的新衣’,只有天才才能明白,不 明白的就非信不可。

“大约在3年前,我在中国出版的《世界经济导报》上看到一篇孙冶方先生所写的文章 (已故的孙冶方先生是当时中国的经济权威)。文内认定在历来的所有经济学者中,只有 马克思一人能真正地明白价值的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天才!这种‘引 证’,是不能被任何科学规格所容许的。

“近几年来,中国确实是比以前开放了。自由市场及产权制度的改进,已有了初步的 成就。这些转变及其带来的效果,逐渐与马克思理论起了冲突。所以近两年来,中国的 经济学者就花了心血,试将马克思的理论加上‘现代化’的阐释,希望能够保存马克思 理论正确无误的形象。这个‘新阐释’游戏是不难玩的。马克思的理论一向都是模糊不 清。正如高斯(R.H.COSE)指出,模糊不清的理论是永远不会被清楚地证明是错的。要将 一个模糊地错的理论,以‘新阐释’改为模糊地对,并不困难。”(注:张五常.马克思 奄奄一息。由RICHARD再发表在2003年5月16日香港STUDENT网站上。)

按照张的说法,他就应该直接批评马克思的理论。但是他不,他深知马克思理论的基 础,即劳动价值学说是以李嘉图的学说为基础的;而他认为李嘉图是修正了自己的劳动 价值学说的。这样,只要将李自己的话搬出来,就可以推翻马克思的理论基础了。因此 ,他说现在的问题是:马克思的模糊理论架构,却是有着一个毫不模糊的基础。它就是 “劳力价值定律”(THE LABOUR THEORY O FVALUE)。那就是说,马克思的理论是基于“ 所有价值都是从劳力而来的”这个基础定律,这是马克思取自李嘉图的;所以共产党中 国一向都重视李嘉图。历来有不少研究经济思想史的学者,都以为李嘉图出了“劳力价 值定律”。这是一个不幸的误解,近人史德拉(G.STIGLER)曾作了很精辟的改正。很明 显,根据本文开始时所引用的李嘉图的话,李嘉图自己是否认了价值与劳力是有着一定 的关系。因此,张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基础,是误解了李嘉图的原意。

接着,他就讲了一通劳动价值学说其所以错误的历史原因:

在19世纪初期,欧洲主要的生产资源(中国称为生产资料)是劳力和土地。又因为当时 是地多人少,未经劳力开垦的土地不值钱。所以这期间的经济学者,很容易得到一个错 觉,认为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劳力而得来的。至于那些可以不劳而获的宝石或珍品 ,及其他显然与劳力多少脱了节的价值,经济学者都不大重视。马克思既认定所有价值 都是从劳力而来,资本家“不劳”而获的,就成了“剩余价值”,是剥削工人而得来的 。《资本论》滔滔数十万言,还是基于一个简单的“劳力价值定律”。

张五常的分析显然不符合史实。配第在17世纪中叶、坎蒂隆在18世纪上半期的著作, 还强调土地和劳动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只是由于这两者无法换算,就无法单独算出它 们分别创造的财富,无法据此进行分配。至于宝石等的价值问题,我们留在下面谈。

他接着说:但是,到了19世纪末期,土地价值急升。有些经济学者就认为这些“不劳 而获”的升值,是不应得到的,给地主享受是不公平的。持有这观点的首要人物是美国 的亨利·佐治:他以极有煽动性的文字,写成《进步与贫穷》,提倡所有税收应该在土 地上征收。我们的孙中山先生,是个医生,对经济一无所知,跑到美国为革命筹款,读 了佐治的《进步与贫穷》,自己加上了孔夫子的“天下为公”,写成了“三民主义”。 中国人之所以一穷二白,无知及盲目崇拜都是原因。我在这里要指出:佐治还主张将土 地国有化,借以消灭绝对地租,降低粮食价格,提高资本家的平均利润:这一点,张五 常就不谈了。

可是,恩格斯对土地创造价值的说法,是予以驳斥的。他说:“中世纪的农民相当准 确地知道,要制造他换来的物品,需要多少劳动时间。村里的铁匠和车匠就在他眼前干 活;裁缝和鞋匠也是这样。农民和卖东西给他的人本身都是劳动者,交换的物品也是他 们各人自己的产品。他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耗费了什么呢?劳动,并且只是劳动。他们 为补偿工具,为生产和加工原料而花费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劳动力。因此,如果不按照 花费在他们这些产品上的劳动的比例,他们又怎么能把这些产品同其他从事劳动的生产 者的产品进行交换呢?……在农民自然经济的整个时期内,只可能有这样一种交换,即 互相交换的商品量趋向于越来越用它们所体现的劳动量来计量。自从货币进入这种经济 方式的时候起,一方面,适应价值规律(注意,指马克思所表述的价值规律!)的趋势变 得更明显了,但另一方面,这种趋势又由于高利贷资本和苛捐杂税的干扰而受到了破坏 :价格平均起来达到几乎完全接近价值的程度就需要更长的期间了。”(注: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16-1017.)

张继续说:到了20世纪,资本家的高瞻远瞩、果敢判断及承担风险而对社会所做出的 贡献,渐被经济学者认为是一些极有价值的生产资源。奈特的博士论文一举成名,是众 望所归。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技的进展一日千里。“劳力价值定律”就被公认为谬 论:知识资产投资的理论大行其道!至于那些因为对市场需求估计错误而使劳力血本无 归的现象,经济学教授们在课堂上就喜欢提出“劳力价值定律”,来博取学生们的哄堂 大笑!

他总结地说:“严格地说,马克思的理论不是过了时,而是从未对过。马克思由头错 到尾”。(注:张五常.马克思奄奄一息。由RICHARD再发表在2003年5月16日香港

STUDENT网站上。)

二、李嘉图修正劳动价值学说的原因:马克思说明了,张五常说不出

我们知道,李嘉图是批判斯密的二元论价值学说的:主张生产商品投下的劳动决定商 品价值的原理,反对交换商品支配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后来由于遇到他不能克 服的矛盾,才认为前一原理,在一定条件下要修改。但认为这是在通例之外的。

张五常对李嘉图为何会同意马尔萨斯的交换商品支配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主张, 其原因何在,只字不提。恕我直言,我以为这就是张五常可能没有全部读懂李嘉图的著 作。李嘉图的大作《原理》出版时,他自己认为在英国能读懂的人不超过25个。人们还 认为李嘉图是从另外的行星上掉下来的。如果不借助于张极其鄙视的马克思的著作,许 多经济学家,大概还是读不懂的罢?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派经济学,有两大难关:一、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剩 余价值或利润就没有来源;问题的解决是认识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劳动创造价值,等 量资本在同样时间内推动的活劳动不等(这有两个原因:1,资本有机构成不同,2,资 本周转时间不同),就应有不等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但是在现实中等量资本却有相等的 利润:问题的解决是提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李嘉图就是试图通过第二难关时 (他由于假定了平均利润的存在,第一难关就可以蒙混过关),摔了跟斗的。

由于混同了生产价格和价值,无法根据生产商品投下的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去说明 生产价格的形成,李嘉图最后只好修正劳动价值学说。他认为除了劳动之外,生产商品 的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同,固定资本的耐久性或商品的上市时间不 同,以及在上述两者不同条件下的工资涨落,都是决定商品的相对价值的原因。现在分 为三点论述如下,

第一,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不同。他举了这样的例子(甲例):假定两人各雇100 人劳动一年,制造两架机器,另一人雇100人种植谷物,年终每架机器和谷物的价值相 等,因为它们是等量劳动生产出来的。下一年,一架机器所有者雇100人利用机器制造 毛呢,另一架机器所有者雇100人制造棉布,农场主则和以前一样雇100人种植谷物。第 二年终,毛呢和机器,棉布和机器,是200人劳动一年,或100人劳动二年的结果,谷物 是100人劳动一年的结果,前两者的价值就应为后者的两倍。但他认为实际上不止两倍 ,因为前两者的“资本在第一年中的利润已经加入各自的资本之中,而农场主的资本在 第一年中的利润却被消费和享受掉了……商品价值的大小便不会恰好与各自所投入的劳 动量成比例,也就是说,比例不是二比一,而是大一些,以便补偿价值较大的一种被送 上市场以前所须经过的较长的时间。(注: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 务印书馆,1962.26-27、30.)他还用数字来说明价值的形成。假定工人每年工资为50镑 ,即资本为5,000镑;利润为10%,第一年终,每架机器和谷物的价值都是5,000镑 + (5,000镑×0.1) = 5,500镑。第二年终,机器作为固定资本使用,它要求产生550镑 利润,这利润要加到毛呢和棉布上,构成它们的价值,所以它们的价值都是5,000镑 + (5,000镑×0.1) + 550镑 = 6,050镑,而谷物的价值仍为5,500镑。毛呢,棉布和谷物耗费的劳动相同,但前两者的价值所以比后者多550镑,那是因为它们生产时使用了价值5,500镑的固定资本,它要求利润550镑。

第二,商品的上市时间不同。他举了这样的例子(乙例):假定A花1,000镑,雇用20个 人劳动一年生产一种商品,第二年再花1,000镑,雇用20个人来加工这商品,第二年终 上市出售,如利润为10%,商品价值为2,310镑,因为第一年使用的资本1,000镑,到 第二年便变为1,100镑,再加上第二年新用的1,000镑,第二年共用资本2,100镑,所 以商品价值为2,310镑。其实,这个价值是包含着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B花2,000镑 ,雇用20个工人劳动一年生产一种商品,年终上市出售,利润为10%,商品价值为2,20 0镑。其实,这价值和甲例中谷物的价值一样,是由劳动决定的价值。但李嘉图由于混 同了生产价格和价值,便得出错误的结论。

第三,在两种资本结合比例不同,商品上市时间不同条件下的工资的涨落。他举了这 样一个例子,它是甲例的继续。李嘉图一直认为工资上涨,利润就下降,但两者合起来 的数额不变。现在假设由于工资上涨,利润从10%下降为9%。根据工资和利润的关系的 原理,谷物的价值不变,仍为5,500镑(可见它是由劳动决定的价值);毛呢和棉布由生 产它们的劳动决定的价值,也是5,500镑,但由机器获得的利润,却从550镑(5,500镑 ×0.1)下降为495镑(5,500镑×0.09),利润加到毛呢和棉布上去,它们的价值(其实是 生产价格)便从6,050镑下降为5,995镑。这个要获取平均利润的固定资本额越大,商 品价值下降越大。如果工资下降,利润上涨,情况就相反。他把生产价格的变动,看成 是价值的变动。毛呢和棉布情况相同,其相对价值不变。

马克思详尽分析了李嘉图所以摔跟斗的原因。他认为,李嘉图把成本价格(即生产价格 ,也是古典派的自然价格)和价值混同,由此引出了他的价值理论中的矛盾。他不理解 利润平均化和价值转化为成本价格的过程。因此,李嘉图列举了他认为要修改劳动价值 学说的两个例证,即甲例和乙例。他认为:“在这情形下,价值的差额都是由于有利润 积累成为资本而造成的,这一差额只不过是对占用利润的时间的一种公正的补偿。”( 注: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6-27、30.)对此, 马克思批评说:“这不外就是说,一个资本不管它的特别流通时间怎样,也不管不同生 产部门(把流通过程撇开不说)各等量资本比例于它们的有机构成部分必然会生出的不等 的剩余价值怎样,它在一定流通时间内比方说一年内,一定要提供百分之十。

马克思总结说:“李嘉图应当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各等量资本会生产价值不等的 商品,并提供不等的剩余价值或利审,因为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一个资本所实现的劳 动的时间的量,不是取决于它的绝对量,而是取决于可变资本即投在工资上面的资本的 量;第二:即使假设各等量资本会生产相等的价值(虽然生产领域中的不等通常和流通 领域中的不等是一致的),等量资本占有等量无酬劳动并把它转化为货币的时间,也还 要看资本流通过程而有所不同。这就使等量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提供 的价值,剩余价值和利润,发生第二个差别。

“所以,如果利润要作为资本(例如在一年间)的一个百分率成为相等的,让等量资本 在相等时间内各提供相等的利润,各商品的价格就必然会与商品的价值不同。把一切商 品的这种成本价格加在一起,其总和就会和这一切商品的价值相等。同样,总利润也会 和这一切资本加在一起例如在一年间提供的总剩余价值相等。如果我们不以价值的决定 为基础,平均利润从而成本价格就会只是想象的,没有根据的。不同生产部门的剩余价 值的平均化,不会改变这个总剩余价值的绝对量,而只会改变它在不同生产部门间的分 配。但这个剩余价值本身的决定,只有来自价值由劳动时间进行的决定。没有这个,平 均利润便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平均,只是空想。那可以是百分之十,也同样可以是百分之 一千(以后我们看到,马尔萨斯就遇到这个问题)。

“李嘉图的一切例证,对他来说,都不过有这种作用:那就是,把一般利润率的假定 偷运进来。这个情况在《论价值》的第一章已经出现了,虽然表面上看,到第五章才说 明工资,到第六章才说明利润。李嘉图始终没有弄明白,剩余价值、利润,甚至一般利 润率怎样都要从商品‘价值’的决定出发。他在以上的例证中证明的唯一的事情是:商 品的价格在它是由一般利润率决定的限度内,是全然与商品的价值不同。他因为把利润 率当作规律来假定,所以,归结到了这种差别。当人们责备他过分抽象时,我们看到了 ,对他来说,倒是相反的责备是公正的。那就是,缺少抽象力,不能在商品价值的论述 上,把利润忘记,而利润只是一个因为有竞争方才出现在他面前的事实。”(注:剩余 价值学说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07-208.)

所以,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开宗明义就说:“一切经济学者,都在这点上 面犯了错误:他们不把剩余价值纯粹地当作剩余价值来进行考察,而是在利润和地租那 各种特殊形式上进行考察。必然会由此生出的理论错误,将会进一步在第三章内指出, 在那里,我们将要分析剩余价值作为利润取得的已经大大变形的形式。”(注:剩余价 值学说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5.)李嘉图的方法论错误,就是将平均 利润看成是剩余价值。

由于上述方法论的错误,李嘉图给马尔萨斯的信中就说:“我想,假使我必须重写我 的著作里关于价值的那一章,则我要承认生产物品的相对价值不是受一个原因而是受两 个原因调节的,即为该生产品的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与因那资本停滞在事业所经过 的时间与商品尚未运到市场以前所经过的时间而得到的利润水平。”(注:(转引自)金 天锡.经济思想发展史[M].正中书局1946,82.)这样,他同意马尔萨斯的价值学说,也 就得到说明了。

三、在马克思说明之前,即使是李嘉图的弟子也说不出这个原因

张五常诬蔑马克思误解了李嘉图。其实,没有别的经济学家能像马克思那样深刻地了 解李嘉图。在马克思之前,即使李嘉图的大弟子,也不能像马克思那样了解李嘉图。

反对李嘉图劳动价值学说的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陈酒比新酒的价值高,他 们自己的解决办法不外是:使用价值决定价值,酒是越陈越香的,所以陈酒的价值比新 酒大;资本存放的时间越长,要求的利润就越多,利润是价值的一个因素,所以陈酒的 价值比新酒大。

“忠实”于李嘉图劳动价值学说的穆勒,当然不同意第一种解释,表面上也驳斥第二 种解释。他说:时间不能做什么,它怎能增加价值呢,时间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把一 个抽象的单位当作价值尺度,和把时间当作价值的创造者,是同样的理论上的不合理。 但穆勒自己怎样回答这问题呢?他说,陈酒的窖藏时间也是劳动时间,在这时间内,同 样制造价值,所以陈酒的价值大些。这种说法的实质,是将劳动过程中断后,让自然发 生作用的那部分生产时间(区别于劳动期间),硬说成是劳动期间。这就将劳动、劳动期 间的概念庸俗化了,等于将自然的作用称为劳动,认为自然的“劳动”创造价值。

麦卡库洛赫的解决方法是:等量资本尽管推动的活劳动不等,但它推动的活劳动和积 累劳动合起来总是相等的,不仅活劳动创造价值,积累劳动也创造价值,因而这些劳动 创造的价值总是相等的;还有资本所经历的同时,也创造价值。总之,等量资本在相同 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是相等的,所以有相同的利润。这就将劳动的概念扩大化,认为 自然、甚至时间也在劳动,也创造价值。

他说:“一个资本家投下相等的金额,来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来饲养马,来租赁机械 ,这些人,马,和机械又各形成相等的生产物时,那就不管它是由人,由马,还是由机 械造出的,它的价值总分明是一样的。”(注:麦克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转引自 )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04、199.)这是分明将马、机 械等生产资料的活动或操作视为劳动,认为它也能创造价值了。他明白地说:“劳动, 不问它是由人实行的,由下等动物实行的,由机械实行的,还是由自然力实行的,只要 它的目的是在引起一定的结果,我们便有权把它定义为一种活动或操作。”(注:麦克 库洛赫。政治经济学原理。(转引自)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78.204、199.)这不正是萨伊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吗?

四、张五常未加说明的马尔萨斯的价值学说,到底说了些什么?

现在,我们对张五常未加评论的马尔萨斯价值学说予以评论。

马尔萨斯的价值学说,说从实质看,主要是反对李嘉图的。他利用李嘉图学说中所存 在的矛盾,即两大难关,极力反对它。李嘉图尖锐地察觉到这矛盾,力图解决。但由于 他始终混同了生产价格和价值,因此不能不失败。最后,他仍相信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 是正确的,因为他认为资本的结合比例和周转时间不同只是例外情况,只有在例外的情 况下,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才要修改。但是,这就等于宣告了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是错 误的。

马尔萨斯全力抓住上述问题向李嘉图步步进逼。他得意洋洋地说:“李嘉图先生也承 认他的法则有相当多的例外。……我们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其为数之多,使得该法则 可以看成是例外,而例外倒成为法则了。”(注: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定义[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2.13、106、90-92、85.)他将李嘉图的原理指责为日益与文明不相容 ,因而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它。因此,他说:“商品生产中实际耗用的劳动量不能满足价 值尺度的……目的。”(注: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8 1.)

他对价值的尺度作了这样的说明:“商品在某一个国家中一般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却能 表示生产所需要的劳动量加上利润,所以便能正确地衡量商品在这一国家的自然和必要 的供给条件。”(注: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论文五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8 -119、103-103.)而供给条件是:“商品生产所需的积累劳动与直接劳动量的垫支和全 部垫支项目在其使用期间的利润百分比须等于普通利润率。”(注:马尔萨斯.政治经济 学定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3、106、90-92、85.)这里的积累劳动就是生产 资料,直接劳动量就是工资。前面说过,将工资认为是劳动的价值,就必然无法说明利 润的产生,这是李嘉图遇到的、但不曾意识到的矛盾,现在马尔萨斯重复了这个错误, 他又怎能解释利润的来源呢?

其次,马尔萨斯一开始就将利润界说为商品价值中累积劳动和直接劳动所代表的价值 以外的价值。他是看到李嘉图所遇到的矛盾的,因而不经说明就将利润,并且是具有一 定比率的利润(平均利润),界说为价值中的一部分,是价值中本来就有的,企图用这个 办法来解决矛盾。既然价值不仅包含了投下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它等于生产资料的价值 和工资),而且在这之外还包含了平均利润,这个利润就当然不是投下的劳动所创造的 ,不是在生产中形成的,而只能是在交换中形成的。因此马尔萨斯就说:“唯有商品所 能支配的劳动才能成为这种价值的尺度。”又说:“商品一般所能支配的劳动量必然可 以代表和衡量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和利润。”(注: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定义[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2.13、106、90-92、85.)总之,商品价值由交换商品所支配的劳动 决定,这劳动等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物化劳动、活劳动(这两者是投下劳动)和利润。

这明明是斯密的商品所支配的劳动量(它等于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价值这庸俗见解 的复制。但是,马尔萨斯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有人说过,一种 商品所能支配的一般劳动量,必然可以代表和衡量该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和利润。”( 注: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定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3、106、90-92、85.)

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尺度是交换商品所支配的劳动量,马尔萨斯这个说法有什么意义呢? 应该说,他是看到了当作资本存在的一种形态的商品的价值的增殖,也就是看到了劳动 和资本的交换是较多的劳动和较少的劳动的交换,因此他心目中的支配劳动量,始终是 活劳动,是雇佣劳动。作为资本存在形态的商品的价值增殖,确实是由雇佣劳动提供的 活劳动所决定的,换句话说,是由工资所“购买”或支配的活劳动决定的。但是,这种 活劳动不是在交换中得到的,而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提供、而为资本所榨取的。马尔 萨斯故意把生产中的榨取过程抽掉,胡说商品的价值是由支配劳动决定的,这样利润就 被说成是从交换中得来的,它的来源被掩盖了,土地贵族得到的地租好像不是剥削所得 了。

追问一句,利润的高度是怎样决定的,马尔萨斯就只好走向供求论。他举了这样一个 例子:某人制造一只独木船,耗费的累积劳动和直接劳动是20天,但木材要风干之后才 能造船,这要3个月的时间。木船由于多经历了3个月才能上市,它的交换价值就比那些 只耗费20天劳动就能上市的商品大。木船的价值“取决于它们和等量劳动所生产,但直 接送上市场的产品相比的稀少程度。”制造木船的资本的“利润率便刚好是以它被制成 后所能交换的劳动超过本身所包含的盈余量来衡量的,如果所包含的劳动是20天,而三 个月后所交换的劳动是21天,那么一季度的利润率便是5%,全年的利润率便是20%。反 过来说,如果年利润率是20%,那么它们平均就一定能交换21天劳动。”(注:马尔萨斯 .政治经济学论文五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8-119、103-103.)这就是说,根 据木船的“稀少程度”,生产木船的资本的利润是5%。事实上,根据供求关系,根本不 能说明它交换的为什么是21天的劳动,而不是其他;利润为什么是1天的劳动,而不是 其他。

在无能为力的条件下,马尔萨斯只好承认利润率的高度是无法说明的;他说:“商品 一般所能支配的劳动,如果没有其他情况说明,的确不能指出产品在劳动与利润之同分 配的比例。”(注: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论文五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18-1 19、103-103.)

五、回答张五常用来攻击劳动价值学说的几个具体问题

末了,回答几个张五常提出来用以攻击劳动价值学说的具体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 出,张的头脑是不能区分劳动创造的价值、劳动价值(工资)以及工资决定中的非经济因 素的。它们确实是“模糊不清的”。

俯身拾到的珍宝,花的劳动就是俯身的劳动,为何价值连城?这是当年庞·巴威克攻击 过的。张连提问题也是拾人牙慧。马克思不是说得很清楚吗——“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 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3.)

为何会“血本无归”,即耗费了劳动而不能实现价值?其一、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决定价值的理论,含有二层意义:1、平均条件的必要劳动,如长期高于此,就“血 本无归”;2、符合比例的必要劳动,如长期不符合,也“血本无归”。这是不问社会 制度,所有商品经济都遇到的问题。其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从某一点看,就是调 整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就是淘汰多余生产力,必然有一部分生产设备是“血本无归”的 。这是资本主义特有的问题。

“一个天才用5分钟时间而可得的知识,可能比一个蠢才的终生劳力有价值。”(注: 张五常.马克思奄奄一息。由RICHARD再发表在2003年5月16日香港STUDENT网站上。)这 是马克思论证的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的问题。

政府批准进口或出口的文件,为何有很大的价值?这是由于借此可以得垄断利润,将垄 断利润资本化,即设想为本金的利息,这本金就非常巨大了。

为何外宾付的门票贵些?这或者由于招待较好,或者以贵补贱,而贵贱统算,则符合由 劳动决定价值之规律的要求。

到外资企业工作的工人,其工资为何比国资企业工人的工资高?这个问题,恕我直言, 除了技术因素外,有政治因素作用其中。

收稿日期:2005-03-18

标签:;  ;  ;  ;  ;  ;  ;  

“马克思误解了里卡多·里卡多”--评张武昌的“马克思正在消亡”_张五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