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笔谈,六篇)——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谛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探析论文,真谛论文,社会发展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积数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经过长期探索与思考作出的总结性的精辟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重大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谛在于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
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性作用。坚持从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政治统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地增加生产的总量。列宁在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也始终坚持生产力第一的观点和标准。他认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主要的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产品的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和根本任务,准确地把握住了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必然要求,才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心主义作为理论基础乃是区分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邓小平深刻地领会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始终把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视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他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正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原则,坚持把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规定,邓小平才把社会主义本质界定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全面准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科学地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长期困扰人们的历史难题。 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居于首要的基础的位置。离开了发展作为基础,社会主义所有其他本质属性都将难以实现。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才能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创造前提和基础。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从根本上讲,因为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乃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解决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前后二十年历史的鲜明对照雄辩地说明: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中心环节,结果在“文革”结束时,我国国力衰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社会矛盾丛生,全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极其匮乏,很大一部分人特别是广大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线以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我们党始终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结果在短短二十多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国际平均水平,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三亿中国人民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正在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见,抓住发展这个硬道理,把握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环节,实际上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比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他一切旧制度优越,最主要的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合理更先进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力摆脱一切陈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束缚,实现快速发展,并进而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离开了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实现不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丧失其优越性的经济源泉,就不会比资本主义制度有吸引力。广大人民群众如果不能切身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其生命力,就不会有光明前途。
邓小平始终把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视为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尺度。从1978年9月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的谈话到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多次强调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在于要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他认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坚持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高度来谈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了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精神实质的深刻理解,体现了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坚持这种科学态度,摒弃一切空洞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做法,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破除一切有碍于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把握一切发展机遇,尽快地发展生产力,尽快地提高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社会主义优越性才有可能得以最充分的体现。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应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挑战,不断发展和完善,永葆生机与活力。
发展的内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改革的根本标准;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强国富民之本,要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正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抓住了它的真谛,才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并把它提高到执政规律的高度加以确认。实际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制约着党的执政规律,两者是内在的高度统一的。抓住了发展这个硬道理,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统一,从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世纪之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高度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深层次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不断凸现。发展是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关键,而如何继续发展,则是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新的严峻挑战。理论指导实践又来源于实践。新情况、新问题既为理论创新提供新经验,又为理论创新提出了新挑战和新的历史性课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和江泽民提出的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立足实践、与时俱进,全面回答了新的历史性课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重要特征的科学发展观。温家宝在2004年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更是全面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从而建构起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体系,使科学发展观内涵更丰富,寓意更深刻,发展的路径更清晰,发展的眼光更深远。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既与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具有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这是对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认识深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达到的新水平,是对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拓展深化和理论上的升华。“发展才是硬道理”言简意赅,一语道破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是邓小平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