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与情感的双重突破--研学与中学语文写作论文_王航

素材与情感的双重突破--研学与中学语文写作论文_王航

王航

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

摘要:"旅行"与"文学"自古以来就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诸多文学创作者都是在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灵的陶冶与升华。"研学"旅行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必要的素材和情感储备。本文从"旅行"与"文学"的关系入手,分析写作活动的心理过程,并结合青岛实验高中的"诗意黔行"活动探究研学活动对中学生语文写作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研学;旅行文学;写作心理过程;诗意黔行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一个需要突破的教学瓶颈。"无话可说,言之无物"使许多学生在写作上难以实现思想、情感与技巧三者的有机结合。如何拓展学生的写作视野、开发写作素材、调动学生情感成为写作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情动于心才能言于外,"研学"这一学生活动,恰为学生积累素材、积淀学养、萌生情感提供了契机,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必要的素材与情感储备。

一."游"与"学"的交融:旅行与旅行文学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旅行文学的在中国古代就已有完整的发展脉络。李凌锋将旅游文学可定义为:在山水中寄托社会与人生的感悟,在景致中饱含的人文情愫,在行走中留下的如实描述,以及由此而生的众多研究成果[1]中国古代颇具艺术成就的诗词与散文,许多都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的杰作。山水与征途,成为古代文人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面对宇宙自然所产生的人生感发具有强烈的心灵冲击力,转化为文学与文化中的灿烂星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和外国文学中,"旅途"的影子也随处可见。诸多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在旅行中引发感悟、产生思考、挥笔泼墨而成。"旅行",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触发点和创作来源。

二."旅行"与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自然的风光、旅行的体验、独特的风土人情往往会激发创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促进文学作品的产生。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将34年的旅行经历以"旅行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编写成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地理和文学资料。"旅行"这种独特的活动对文学创作具有有效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蒋敏用"旅途状态"一词来阐释旅行中的创作心理。他认为,"旅行"与"文学"之间不但具有"境遇性"的一般联系,而且具有"催生性"的普遍联系。从创作条件上看,旅途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启发作家的创作灵感,旅途可以使人陷入孤独感与陌生感,从而使作家处于最佳的创作状态。[2]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生活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取材于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透露着生活的印迹和故乡的情感。因而,现实的素材与所处的情境对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心理触发作用。

三."研学":语文写作的催化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两大主题,而写作教学一直以来被看作是语文教学的"堡垒"。学生当面对写作任务时,也往往面有难色,不知如何下笔。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明确写作的必备要素和学生写作的心理过程。《毛诗序》中有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先生将"情动于中"作为解读的重要标准。所谓"情动于中"是面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面对自身经历和他人经历时所触发的真实的感情。想要"情动于中",一方面要有一颗善于感知生活的心,还要有触发感情的素材。当素材产生后,语言的组织和加工开始发生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心理学家Hayest和Flower借助出声思维技术,对写作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由任务环境、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构成的写作模型。Benton &Kiewra把长时记忆中可以利用的写作知识分为两类:题目知识和语段知识。题目知识是指作者具有的与写作题目相关的具体知识。作者拥有关于题目的知识越多,其写作计划过程就越自动化,生成和提取的速度就越快。语段知识是作者具有的关于如何写作的知识。充足的语段知识能够表达迅速而准确。[3]

在现有的中学写作教学中,对有关写作方法的"语段知识"的教学占据主导,而对"题目知识"关注较少。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写作技巧,但写作素材却相对匮乏,而写作素材往往是写作的关键要素。获得写作素材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间接获得,如阅读、听报告、听演讲、观赏影视作品等,另一种为直接经验,即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实践。而"研学"这一活动,恰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亲身经验的机会,让学生借此获得丰富的人生和情感体验,积累了真实又丰富的写作素材。

四.诗意"黔行":一次丰富的写作盛宴

2017年4月,青岛实验高中高一年级师生一同走进风景秀美的贵州,在祖国的西南体验学习。而在这次研学活动中,学生亲临秀美山水,"情动于中",写出了诸多情真意切、隽永优美的佳句妙文。学生因体验而萌发的自然纯真的感情为其写作提供了素材与情感双重积累。研学中,各班同学积极撰写"研学日记",书写出诸多可圈可点的优秀作文。学生的心灵之门豁然打开,化为点点墨迹,浮于笔尖。同学们写作视角各异,但均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学们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将内心被唤醒的感动表达出来,情真意切,委婉动人。

研学中自然风光的欣赏、社会民生的深入体验、同龄人间的碰撞交流,让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开阔了眼界,生发出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还有许多同学在旅途中细致地观察草木虫鱼并作出细节的描写,在行走中观察自然,体会自然的奥秘、生命的强韧,这种经历无形成为学生成长中重要的生命体验,加深着他们对自然、对生命的认识。

Hayest和Flower认为,写作过程主要发生在工作记忆中。写作过程包括:计划过程、表达过程、检验过程。[4]一次集体的研学旅行对学生写作积累产生的影响并非暂时,有些细节和情感会一直留存在学生心中,转化为长时记忆,在遇到合适的题目和情境时被提取出来,作为表达的素材和主题。如同背诵过的古诗词,总能在恰如其分的情境中脱口而出,自然又贴切。在研学结束后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就将研学经历写入作文中。"第一次集体出行是16岁,去贵州。在飞机上,我们谈笑风生;在黄果树瀑布,我们拍照摄影......研学成为自我提高、储备的方式。如果十年前你问我为什么热爱旅行,我可能答不出所以然,但现在,我可以回答,在每一次旅行中我都能收获到珍宝。贵州研学带给我的是勇敢,是独立,是知识,是眼界。少年,愿你一生都在路上,永不停歇!"[5]集体研学作为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其间产生的情感已贮存在学生心中,作为种子在他们的内心生根、发芽,在写作时盛开出美丽的花朵。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李凌峰.论旅行文学的历史演进路径[J].文艺生活,2001.06

[2]蒋敏."旅途状态"与文学创作[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0

[3]黄规坚.作者写作的心理过程及编辑的有效干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4]同上

[5]学生习作

论文作者:王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素材与情感的双重突破--研学与中学语文写作论文_王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