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论文_冷杉杉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论文_冷杉杉

鹤岗市中医院 154100

摘要:目的:探究活血化瘀类型治疗药物在中医内科治疗过程之中临床方面的应用效果。方:在本次的探究分析之中选择了从二零一五年四月份截止到二零一六年三月份之中,在本院心脑血管科进行治疗一百三十例病人使用中医方式的活血化瘀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将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成观察组以及对应的对照组,在观察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中医类型的治疗受手段,在对照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以西药作为主要的治疗药物,并在治疗中详细的记录下相应的治疗效果,从而科学的分析中医治疗方法在活血化瘀方面的效果。结果:在经过治疗之后,使用中医方法进行活血化瘀的病人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使用西医方法进行活血化瘀治疗的患者,两组实验结果的结果存在统计学上意义。结论:在对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活血化瘀治疗的过程中,中医方法表现出了良好的止血作用、活淤作用、祛淤作用、通脉作用,对患者出现的血瘀症状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从而也就成为了治疗以及调理患者心脑血管类型疾病、神经类型疾病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中医;活血化瘀;内科

活血化瘀方式的治疗方法是我国中医在长时间发展中积累出的独具特色的治疗手段,对于血瘀病症有疗效显著、病症治疗彻底、病症复发率低的特点。在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之中就对血瘀病症存在较为独到的见解,认为人体出现的血瘀症状是导致人体出现各种疾病的根源,所以通过在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使用中医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解决血瘀的病症,则身体之中的其他疾病也就会随之消失。

1.基础资料以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次的探究分析之中选择了从二零一五年四月份截止到二零一六年三月份之中,在本院心脑血管科进行治疗一百三十例病人使用中医方式的活血化瘀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将患者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成观察组以及对应的对照组,在观察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中医类型的治疗受手段,在对照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以西药作为主要的治疗药物。在观察组之患有脑中风的患者共计二十一人,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共计二十七人,患有脑血栓的患者共计十七人;在观察组之中共有男性患者四十二人,女性患者二十三人;患者的平均年龄在五十四岁到七十七岁之间,平均的年龄六十三岁;患者患病时间从是十六天到二十一年不等,平均患病年龄为四点二年。而在对对照组的治疗过程中使用西医的治疗方式,其中男性患者四十一人,女性患者二十二人,患者的平均年龄为五十五岁到八十一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六十二岁,患者的患病时间长度从二十四天到十七年不等,平均的患病时间为四点四年。并且两组患者之中都不存在患有精神类型疾病,或者是患有比较严重的脏器疾病的患者,而从统计学的角度对患者进行分析发现患者在性别方面、年龄方面、患病时间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也就具有比较性。

1.2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采用不同类型的治疗方式。在对观察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要采中医活血化瘀类型的治疗方法:①络破血淤型:当破血逐瘀,基本配方是:桃仁18g、生黄芪15g、泽泻10g、赤芍8g、水蛭16g、红花和当归各10g、川穹12g、生大黄8g,依病情加减中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痰多则加生南星、生半夏;头胀严重则加大川穹剂量,辅于牛漆以通经祛瘀;言语不利则加远志、全虫、僵蚕以散结化瘀;②气滞血瘀型,当益气活血,基本配方是:桑寄生12g、制首乌8g、赤芍9g、全瓜萎24g、钩藤12g、北柴胡9g、丹参25g、红花10g、桃仁9g、赤芍9g。服用12剂,疗程2个月;③痰热腑实型:当凉血活血,基本配方是:地龙12g、怀牛膝12g、桔梗15g、郁金10g、枳壳10g、丹参9g、天竺黄5g、甘草5g、半夏10g,黄芪30g,随症状加减,气虚者添党参10g,痰盛者加瓜藤20g,中药加水煎煮30min,煎两次取汁400ml,早晚两次温服,随症加减;痰盛加川贝母15g;痰血均重加龙胆草8g左右。以上辨证施药后均在1d~3d内行CT扫描,观察活血化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西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类型,选用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同样与治疗后24h~2d内行CT扫描观察血管情况。

1.3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显效:症状和体征绝大部分消失,仅偶有轻微症状;有效:症状及体征有一定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恶化。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资料均采用t和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P<0.05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的两年后进行随访可以发现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21%,显著高于对照组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活血化瘀治疗机制

中医认为,淤血乃气滞或血虚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所致,或因寒在血脉,血凝而成,或热盛破血妄行,血液离开脉道,积而淤所致,即所谓的“血瘀气滞”。至于活血化瘀药理机制,活血类药物可舒张血管,激活血运、消弭血管阻力,致心肌舒张豁然,增加心脏收缩,进而改善血液循环[2]。此外,其亦可加速纤维蛋白溶解,形成抗血栓,改良微循环,改善新陈代谢,软化结缔组织,此乃治疗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治疗脑血栓类脑血管疾病的药理机制。

3.2活血化瘀辨证疗法临床应用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病症施加相应的疗法方可切中要害,而不至南辕北辙,反加重病情。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发病率很高的常见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虽心脑血管疾病,诸如脑中风、脑血栓、冠心病等从中医气血角度来看多共通相似之处,但受患者体质、气质、病型、环境等方面影响,病症亦存在相异之处,需临床辨证用药。本文就以临床心脑血管科常见的冠心病疾病从中医活血化瘀治疗角度来进行讨论:

中医认为其发病机制属“脉泣而不行”,“脉中气不通”,气血诊断则断为气滞血瘀,临床表现为心胸满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心悸、气短。中医治疗当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对冠心病患者服用“瓜萎桂枝汤”、“归脾汤”等加减治疗无效后,经查血压和经中医把脉后,辨证为“肝肾阴虚、心络淤阻”,遂配以下药方:桑寄生12g、制首乌8g、赤芍9g、全瓜萎24g、生地9g、钩藤12g、枳壳和桔梗各10g、北柴胡9g、丹参25g、红花10g、桃仁9g、赤芍9g。心律失常者去枳壳桔梗,加阿胶、炙甘草育阴复脉,形寒怯冷者去生地,加熟附子、桂芝温通心阳;痰浊、恶心、胸痞者去生地,加陈皮化痰泄浊。服10剂后,患者胸闷疼痛减轻,发作期延长,胸闷头晕等症均减,加减治疗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血压趋稳,随访2年,近在过度劳累时偶见发作,休息后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疗法是中医治疗瘀血症最有效方式,其除对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外,对神经性疾病亦有针对性疗效。不过,活血化瘀疗法虽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瘀血证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亦有其特殊性,需依据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安琼.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2(8):168-171

[2]曾德祥.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的运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1(5):109-110

[3]苏保江.活血化瘀治则在中医内科临床的应用[J].中医学报.2012(5):629-630

论文作者:冷杉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  ;  ;  ;  ;  ;  ;  ;  

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论文_冷杉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