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人员,如何使用销售薪酬来激励_市场营销论文

销售人员,怎样用销售薪酬来激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销售人员论文,薪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精合企业是一家快速消费品企业,创业已经五年了,公司前3年几乎是高速成长,但是最近两年市场做得不温不火,而更为揪心的是,最近两年销售人员招了一批又一批,同时离职的也是一批又一批,而且公司总是感觉好的销售人员难招到;无独有偶,荣达公司是一家项目营销型工业企业,公司也成立快五年了,但是至今还没有一个稳定的销售团队。

经过调研后,两家公司的销售薪酬政策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精合企业的销售薪酬政策大致如下:新业务员,半年试用期内给底薪1000元,目标40万元,超过40万元者有资格提成,且销售越多,提成比例越高,半年后考核合格,自动晋升为老业务员,否则予以淘汰出局;老业务员无底薪,每人每年至少要完成60万元销售任务,超过者才有资格提成,且销售越多,提成比例越高。

而荣达公司的薪酬结构跟上述企业的薪酬结构有点类似,即销售人员均无底薪,每人每年要完成100万元销售任务,达到基本销售任务量后,每月有1000元底薪,并享受高比例提成;反之,根据达成比率领取同比例底薪,但不参与提成。

当我们提出薪酬模式有问题的时候,精合公司负责人便迫不及待地说,“我们也感觉薪酬结构不合理,曾经提高过底薪。而且提得比较高,可是招来的业务人员很久也出不了什么成绩,时间长了,也就疲了,最后我们不得不因为费用压力而放弃这种薪酬模式,又采用原来的模式,我们感觉原来的模式肯定是有问题,但是又不知道问题究竟在哪里,想改也不知道怎么改……”

而荣达公司的负责人的反应更有意思,“现在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提底薪风险很大,提成倒是调整过几次,流动率非常高,大客户我又不放心交给他们,怕他们把客户带走。现在业务走得几乎就剩下我一个了……”

表1 三种典型销售薪酬模式的对比分析

诊断销售薪酬模式

其实两家公司的现象并不奇怪,它们的销售薪酬激励都是“低(无)固定、高浮动(以下简称‘A模式’)”模式。我们曾经做过调查,在中小企业中这种薪酬模式很普遍,在销售团队上采用这种薪酬模式的占到约66%(样本量135家)。

除此之外,还有“中固定、中浮动(以下简称‘B模式’)”和“高固定,低浮动(以下简称‘C模式’)”两种薪酬模式分别占到23%和9%。

另外还有“高固定、高浮动(以下简称‘D模式’)”和“低固定、低浮动(以下简称‘E模式’)”的薪酬结构,但是从薪酬外部公平性的角度来看,前者工资过高,不太经济,很少有企业采用,后者会因为薪酬不具社会竞争力,必然会导致招不到留不住销售人才而几乎无人采用。

站在厂家的立场上,中小企业尤其青睐A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可以有效规避招聘风险和任用庸人的风险,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且“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公司通过提高提成率,甚至在理论上年收入达到上百万元都有可能,以此来吸引大量喜欢挑战的销售人员;公司还可以无限制地招聘销售人员,施展人海战术,广种薄收。

尽管用人风险低,但是这种薪酬模式也是弊端重重。

1、导致销售队伍不稳定

大多中小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很不成熟,而且培训对象不成规模,组织实施的单位成本很高,因此新员工培训主要靠的是“传帮带”,而A模式容易导致销售人员各自为战,互相封锁市场信息,公司内部难以推行和塑造“传帮带”的机制和氛围,新人往往会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培训,很难快速上手,时间长了,很容易打消信心。

而且新员工进入门槛低,容易降低其对岗位的向心力;加上整个销售团队鱼龙混杂,流动率高,也不利于培养团队信心,反过来更加加剧了销售团队的不稳定性,致使销售队伍陷入“招聘、流失,再招聘、再流失”的高流动率怪圈。这种现象在精合和荣达公司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2、目标管理缺失

销售人员没有目标,或者只有一个共同性年度性的销售任务目标(如精合企业销售人员一刀切的年度任务目标),这种指标的合理性值得质疑,不同能力的销售人员面对不同质量的客户或不同的成熟度的销售区域,其销售目标应该是不一样的,这样一刀切的销售目标根本就不符合SMART原则,目标的公平性姑且不谈,最为致命的是,目标管理的激励、约束、指导等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3、注重结果,偏废过程

对于大多销售人员还很不成熟的中小企业而言,在工作过程中对销售人员进行辅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此控制销售过程,时时对销售人员的销售进度情况进行掌握,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和机会,并时时给予指导的过程管理则是更有必要。

可是,重结果、轻过程的薪酬模式,实质上也只要求销售人员的行为只为结果性的销售目标负责,正是过程管理的缺失,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销售总监这样的管理人员没有管理工作可做,而且这种薪酬模式导致销售人员拒绝管理人员对其行为过程进行“监控”,于是本来应该承担管理职能的销售总监最终不得不沦为一个“大业务”,这也是现实中较为普遍的情况,销售管理的职能工作等于进入真空地带,销售管理的持续改进提升自然会流于形式。

4、容易导致客户随着业务员走现象

在A模式条件下,销售人员的价值大小在于占有客户的多少,聪明的销售人员会努力将客户控制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控制在公司手上,加上公司和销售人员都只是关注销售数字,或确切地说是销售回款,从而忽视对销售人员和客户的控制,最后形成客户掌控在销售人员手中而不是转化成了公司的一种客户资产,客户跟着销售人员走的现象也就见惯不怪了。

5、很难招到和留住销售人才

公司长期采用A模式,是很难留住销售人才的,这点在荣达公司尤其明显,其销售人员要完成整个项目的信息跟踪、销售跟进、招投标、合同谈判以及售后服务等各阶段的本职工作,对销售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培养一名合格的销售工程师通常要两到三年,其成本是一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在中小企业,因为缺乏销售培训的能力,这样的销售人才大多是从同行“挖墙角”来获得的,但是在实践中,这种薪酬模式很难被有资历的销售工程师所接受的,他们大多来自大型企业,一般有较高的底薪,且总收入比较稳定,这其实就是“喜欢挑战和冒险”和“追求沉稳和踏实”两种价值观的冲突。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没有底薪的薪酬模式的接受度是逐渐降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味着优秀人才更可能会流失。

尽管A薪酬模式的弊端很多,但是最为关键、最为根本的弊端是,薪酬模式限制了管理模式的提升。而管理模式不能提升,反过来又阻碍了薪酬模式的改革。退一步来看,这其实就是限制了公司的发展。

不同的薪酬模式需要不同的管理基础

实践表明,C模式可谓是与强调过程管理的成熟管理模式适配性最高的一种薪酬模式,也是与基于目标管理体系和BSC理论制定KPI指标体系最为配套的一种薪酬模式。

在许多大型的企业,都采取这种模式,这种薪酬模式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总收入比较稳定、弹性不大。一些日韩企业的做法则更为极端,销售人员的工资基本是固定的。不同能力的销售人员收入差距通过一岗多薪来解决,主要表现在职级或工资等级上面,其过程考核的结果则是作为销售人员定期职级升降调整的主要依据。

尽管这样一种有着精细和严谨的过程管理的薪酬模式(C模式)正好能克服A模式的种种弊端,但值得强调的是,它并不适合创业型企业,或确切地说,创业期的管理基础一般难以承载这种模式的运行。要支撑C模式,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前提条件,而这三个条件恰恰是创业型企业的软肋:

1、高度结构化的销售动作规范

第一个前提条件是必须有比较规范化、结构化的过程行为,并据此制定控制指标体系和标准,这其实是要求企业的制度规范体系要达到一定的成熟度。因为一个非结构化的任务是很难控制其过程韵。

2、要有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关注过程,最为关键的是绩效信息管理,确定目标需要获取大量的信息,为依据实施目标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与转换的过程,也是上下沟通的过程。提高双方相互理解的层次等等都直接被信息管理的有效程度决定。加强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分析的水平也成为目标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需要有一套规范的程序和相关工具以外,还需要配套的人力物力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3、要有规范和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没有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绩效考核容易流于形式,譬如,没有规范的岗位管理体系,通过考核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上的效果必然会打折扣,没有规范的培训体系,很难保证能够及时提升不胜任者的能力。

长此以往,一方面,考核结果不能合理运用,以达到改善绩效的目的,自然成了为考核而考核:另一方面,如果被考核者不能因为考核而有效提升自己能力,则考核容易成为一种压力和负担,而非激励和动力。

“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高度结构化的销售管理制度体系”,这其实是反应一个企业管理成熟度的基本“指标”,换言之,要改革薪酬模式,先要完善管理体系。 解读销售薪酬模式演进原理 而对于销售体系的完善,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健全销售规范体系、导人目标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销售培训体系”。

1、建立销售规范体系

根据销售业务流程建立销售规范,包括销售流程体系和相应的规范、制度以及各种政策,这是对销售行为进行监督控制的前提条件。只有规范了业务流程和每个环节的动作规范,及其过程目标、标准,才能有效地找出关键节点,预先分析影响该节点的潜在负面因素,加以前馈控制。并分析影响该节点的有利因素,据以建立相关的KPI指标。

在制定指标体系时,也要遵循“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细化,不能细化的流程化”的原则,尽量将任务尽量数量化、规范化、结构化,从而才能有效地对过程进行监控和追踪。

2、导入目标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

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导入绩效考核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候,企业管理焦点比较集中,而且人数少。彼此之间沟通比较多,互相比较熟悉,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议企业进行简单考核,即考核指标不要太多,但目标要合理、重点要突出。因为此时建立考核体系的基本框架比考核本身更为重要,员工从不考核到考核,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且,考核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如果考核得太细,可能会因为操作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和员工的抵触。以及考核的管理成本过高而导致考核流于形式。

3、建立销售培训体系

考核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考核发现问题,以便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帮助被考核者提升绩效。在考核之后,发现问题,需要及时根据考核情况对被考核者进行培训辅导,帮助其提升绩效。在中小企业,还可以建立传帮带的导师制,作为培训体系的补充,也是比较简单易行的实用方法。

管理体系的建立绝不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这决定了薪酬模式变革的渐进性。在这里,我们建议采取一种比较折中的薪酬模式,即B模式,它是介于A模式和C模式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能吸收两者的优点,并克服一部分弊端,也能根据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成熟度做灵活调整。

以上只是静态地解读了销售薪酬模式与营销管理体系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在动态的角度上,销售薪酬模式与营销管理体系如何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同步提升,则有赖于建立销售体系持续改进的内外部驱动力系统。

如图2所示,整个体系是服务于客户和顾客的。顾客的改变或企业市场定位的改变,都会导致销售规范体系的改变。销售规范体系的改变会导致目标体系的改变,继而会对人的专业技能要求发生改变。这种逻辑展示了营销管理体系进行PDCA循环的逻辑机理。

而这些只是解决了销售体系运作的程序和方法的问题,但是合理并不能成为操作者(销售人员)行动的直接动因,因此,薪酬激励应作为销售人员行为的主要驱动力,而此时薪酬体系则是驱动PDCA循环的机制保障;它自然也就需要与整个系统相协调一致。此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客户沟通机制,因为它是整个管理体系改进提升的指导方向。

另外,营销管理体系的改进提升必然受到企业整个企业管理成熟度的影响,也有赖于整个企业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企业如果能定期根据客户情况积极调整和完善营销管理体系,整个营销体系的建设则能进入良性循环。薪酬模式演进则是水到渠成。届时,企业的整个营销体系是在依靠一个团队和一套具体的管理体系在运作和发挥效果,而不是依靠某些销售精英。

至此,相信大家能够理解,对于薪酬模式,专业的、规范的,不一定是适用的。不同的薪酬模式需要不同程度的管理基础,中小企业在选择销售薪酬模式的时候,一定要量力而行。

标签:;  ;  ;  

销售人员,如何使用销售薪酬来激励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