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外弱智教育比较中看我国弱智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弱智论文,中看论文,中外论文,我国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弱智教育
弱智儿童的教育,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都已成为国民义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在受教育权利上,还是在教育目标上都是与正常儿童一致的。但是由于弱智儿童群体是一个智力上、身心条件上都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的特殊群体,因此在接受教育的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上也自然不同。
对弱智儿童的教育,首先要符合其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总目标。这就必须以发展他们的身心、补偿其缺陷和培养社会能力为教育的出发点。并据此来安排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对弱智教育的长期探讨和研究,一致认为:弱智儿童的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生活自理能力。轻度、中度弱智儿童,都必须首先学会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形成处理自身事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弱智儿童在受教育后能自我照顾或基本自我照顾,这是弱智教育的起点。
2.培养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这是弱智教育的重要目标。弱智儿童通过接受教育,应该能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规;具有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能够认识周围环境,懂得社会规范、公民道德、义务及权利;以便为将来的职业生活和在社会中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会谋生的本领,准备立足于社会。弱智儿童将来要独立地生活,必须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和谋生能力。通过教育,应该使这些弱智儿童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并培养守时、遵纪以及对待劳动的良好态度,为将来做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做好准备。
4.对弱智儿童的教育,还应该发展其身心机能,补偿其身心缺陷。所以,在教育中,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大脑训练、肌体活动等。
以上可以看出,弱智儿童的教育内容要以弱智儿童的身心特点为依据,结合其特殊性,从生活角度出发来全面安排,所有内容的安排都应以这类儿童的生活为中心,满足他们在生活自理、适应社会、就业及心身发展等方面的需要。
西方发达国家已改变了弱智教育中以知识教育为主的做法,而代之以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课程体系和综合训练的方法。教学内容以训练弱智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为中心,并配以单元教学,群体教学及个别教育等方法,从而满足了不同弱智儿童的不同需要。以美国为例:美国弱智教育的课程一般设有语言课、数学课、社会研究、自然科学、体育、艺术、音乐等。不过,为了适应弱智儿童在智能及适应行为方面的差异,课程的具体内容、组织结构的侧重点等方面,与普通教材不尽相同。在内容安排上,首先考虑的是不同智力落后程度的差异性: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的学习内容接近正常儿童,只是学习速度和接受特别教育帮助的多少有差别;而中度智力落后儿童的认知技能更差一些,其课程设置更强调那些基础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注重生活能力的训练和交往技能的训练,对于重度的弱智儿童则注重生活自理和自助技能的养成。另外智力落后儿童在就学的不同阶段,其课程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阶段,课程内容主要是自我照顾、感知、运动能力、语言、阅读等准备性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学习的课程主要是阅读和算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准备性知识和技能训练减少,生活领域内的工具性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逐渐成为课程的重点;算术、阅读课继续进行,并在适当的时机逐渐加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音乐、体育等课程;进入中学后,继续进行工具性知识教学,同时,逐渐偏重职业技术课程,以及学生社会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养成。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西方发达国家常采用分科教学与单元教学相结合,并以单元教学为主的形式。单元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在弱智教育中,可以根据弱智儿童的生活需要来设计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以临模生活实景为基础,同时涉及有关算术、语言、常识等各科知识内容。在单元教学中,学生充当不同的社会成员角色,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这种注重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既能训练其认知能力,又能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比如“买东西”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根据生活的需要设计一个“购物”教学单元。从认知方面,教会学生认识商品、钱币等,从语言方面,通过与售货员的对话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交往能力,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如礼貌用语、排队等候,以及促进肌体活动,如取物、包装等。这样既对弱智儿童进行了知识教育,又综合训练各种能力,也满足了这些儿童的实际生活需要。
英国的弱智教育的内容与美国有类似之处,但有所突破,香港明爱中心的弱智教育就深受英国的影响,具有英国弱智教育的模式和特点,其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教学组织形式上都突破了传统的格局。在课程方面,设有自理科、感知肌能科、社会适应科、沟通技能科、认知技能科,实用技术科、才艺活动科每一科的设置,都立足于弱智儿童的实际生活需要。如:自理科学习穿衣、刷牙、吃饭等自我服务所必须的技能;感知科学习诸如折叠毛巾、衣服、被子,训练感官对信息的感应能力及身体肌肉的活动,社会适应科帮助儿童增加社会知识和经验,养成良好习惯,学会与人相处,适应环境等。比如教学生寄贺卡、发信、找住址等;沟通技能科主要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语言理解力或其它非语言的沟通形式;认知技能科主要是协助学生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如生活常识,实用数学等;实用技能科帮助训练学生的家居技能、职业技能;才艺活动科,主要是通过美术、手工艺、音乐、体育、舞蹈等课程来引发学生的不同需要,配合其能力训练。在教学中,还采用了“生活流程班”和“引导式教学班”的方式进行教学。生活流程班的学习包括:①一般家居、自我照顾能力的训练,如打扫卫生、摆设家俱、进餐前后的准备和清理工作;②实用技能的训练,如包装、装配、穿串等简单工作;③社会技能训练,如购物,乘车和一般礼仪。这些训练可以使弱智儿童提早实践和学会成人的生活方式,增强他们今后适应生活能力。“引导式教学班”则集教学与治疗于一体,运用特制的工具,配合音乐节奏来训练学生运用四肢进行主动学习。这些教学内容的设置、方法的使用,体现了英国弱智教育是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是围绕着每个儿童的实际生活需要进行的,而知识教育则处于次要地位,并把知识教育融于学科之中,在运用中学习、掌握,使知识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得以发挥。这种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置形式,实现了弱智教育内容安排上的新突破。
西方国家在弱智教育组织形式上的另一个突出之处,就是强调个别化教育。在美国,特殊儿童享受个别化教育已被纳入了法律程序。94-142法案规定:“特殊儿童有受恰当教育的权利。”所谓的“受恰当教育的权利”就是指特殊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符合该儿童的实际情况,即他们所接受得了的、并且是所需要的教育。所以法案规定:必须为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一项“个别化教育课程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因此,美国学校把个别指导和个别教学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和方法,要求为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通过个别化的指导来实施。IEP计划要求在有关领导、专家和家长参加的会议上,根据对学生的科学诊断来制定。IEP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①特殊儿童各方面的水平和能力;②一年的教育目标和阶段性的具体目标;③需要的教育设施和手段;④完成计划需用的时间和起止期限;⑤评定完成计划和评定次数。教师根据IEP计划具有灵活地选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安排课表的自由。
IEP计划紧密结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充分发挥每个特殊儿童的不同潜能创造了条件。当然,个别教育计划的实施,并不是要把特殊儿童与其他儿童分离开来,他们同样有与其他儿童甚至正常儿童一起上课的机会,甚至,这些特殊儿童就是普通班中的成员之一,所不同的是他们比其他正常儿童多了一项针对其具体情况而制定的个别教育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努力帮助他们回归到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中去。
据1980年进行的一个“残疾儿童个别教育计划的全国性调查”表明,美国95%的残疾学生都有自己的个别教育计划,在加拿大,90%的在校特殊儿童也有个别教育计划。⑥学校严格按照个别教育计划所规定的目标、任务进行教育和辅导。由此可见,个别化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中已成为一个主要形式,在弱智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弱智教育在内容,组织形式上还有较大差距。
首先,在弱智儿童的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教育内容的实践性,脱离弱智儿童的实际生活需要。90年以前,我国弱智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尚未编写出时,全国各地弱智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小学普通教材为主,只是放慢了教学进度而已,而这些教材知识性很强而且要求很高,在生活内容、动手操作方面却显得很少,对弱智儿童根本不适用。以小学二年级数学、语文科内容为例: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学习表内乘除法,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下册)米、千克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减法,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小时、分、秒的认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等内容。对弱智儿童来说,不仅内容多,难度太大,而且教材上的计算多以单纯的抽象思维方式来出现,就更难学会了。
从二年级的《语文》教材来看,两册书共64篇课文,20个基础训练,生字767个。如此繁多的内容弱智儿童在一年内甚至更短的时间根本无法学会,而且基础训练内容和要求的难度和高度,也是这些弱智儿童无法达到的。如看图拼音、补充完整的句子等等,这些纯知识性的内容,尤其使弱智儿童难以接受。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注意到弱智儿童的心理特征,多采用常规式教学,讲多于练,使学生亲自感觉、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弱智儿童的感觉迟钝、知觉速度慢并且知觉不完整;记忆力差,记得慢、忘得快;想象力差,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更差。因此,对他们进行教育越直观、越接近生活实际,才能越容易学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多重复,多强化才能保持和巩固知识技能。而普通小学的教材,基本以传授知识为主,知识的逻辑性强,教学计划周密,只能以常规教学为主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显然无法满足弱智儿童的生活需要,不能与弱智儿童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为了解决此问题,1993年在国家教委的统一布署下,组织编写了全国培智学校统一教材。这套教材从实用性、可接受性、补偿性等原则出发,精选、简化教学内容,增强其实用性,努力体现弱智儿童适应社会的需要。以《数学》教材为例:大纲规定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最初步的数学基础知识,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教学的内容以简单的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和简单的应用题为主,穿插编入简单的几何初步知识;教材的编写以小步子、多循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原则。
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措施来宣传和推行这套教材,它的使用在全国并不普及。同时,很多地方弱智班的老师和有弱智学生的普通班的老师缺乏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在教学中也很难正确理解和贯彻此教材的精神,在弱智教育过程中仍以知识教育为主。
当然,对弱智儿童来说,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是必要的,但对知识的掌握并非一定要采取“课程中心”这种方式,并且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应该以满足弱智儿童的生活需要为目的,而不能单纯以学习知识为目的。所以,这种把知识学习作为弱智儿童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弱智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次,在我们弱智教育的学校教育中,过于注重分科教学,而忽视单元教学也是我国弱智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且不论以前的普通教材,就新编的弱智学校教材而言,从一年级起就分为算术、语文、音乐、体育、常识、美工和劳动技能七科,到了九年级仍然设有这七科,只是内容和难度有了变化。这种分科教学的形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学到的知识逻辑性强,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对弱智儿童来说过多地进行分科教学并不符合弱智教育的原则。弱智儿童很难把各科学到的知识内容相互联系起来,更难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去加以运用。比如学会了加减法,却不会买东西时运用加减法知识计算买东西后该找多少钱。学会了认地图,并不会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地图寻找要去的地方……这在弱智儿童中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对他们来说,打好基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培养其适应生活的综合能力。因此,仅凭分科教学这种形式来教弱智儿童,便在他们生活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智力缺陷的补偿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我国的弱智教育过于注重集体教育,而忽视个别教育,也是存在的一个问题。80年代以来,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认为教育应该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帮助人们实现自我,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强调教育的个别化,对特殊儿童更尤其如此。因此,特殊教育强调要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发展水平来判定个别教育的目标和计划。
我国在弱智个别化教育上做了一些努力。例如,根据弱智儿童智力程度的的不同采取的教育安置形式:让轻度弱智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上随班就读,要求老师加强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中度、重度弱智儿童在普通学校附设的辅读班或弱智学校中学习;而极重度的弱智儿童则在医疗部门和残疾人福利部门得以治疗、养护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这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安置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对不同弱智儿童个别差异的照顾。此外,由于弱智儿童群体很复杂,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困难和具体的问题,因此在弱智班上或弱智学校中多采用分组教学的形式。在一个班中根据弱智儿童的智力程度和学习困难把他们分为二、三个小组,智力相当、困难类似的分在一组,教以不同程度的内容和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些方法都有利于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满足其不同需要。但是这还不能象个别教育计划那样来满足每一个弱智儿童的特殊需要。在我国,仅有个别条件较好的弱智学校为每一个弱智儿童实施个别教育,而大多数地区限于人力、财力的不足无法为每一个弱智儿童提供恰切实际的个别教育计划,从而影响了这些儿童潜能的充分发挥。目前,个别化教育已是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重视弱智儿童个别化教育无疑是我们在发展弱智教育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总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弱智教育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都要从弱智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智力水平出发,采取单元教学、个别化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和帮助,以充分发挥弱智儿童的潜能,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这是一个涉及到弱智教育发展方向的原则问题。如果我们不能摆脱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历教育思想以及普通教育模式的影响,一味地提倡向普通教育看齐,那么,就会把弱智教育引向歧途,而失去其真正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