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与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形成_apec论文

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与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形成_apec论文

APEC的进展与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秩序论文,进展论文,国际论文,APEC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国际秩序是指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认可的原理、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这些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约束各国的行为及规范国家间的关系。东北亚地区是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也是战后国际社会的一个缩影。东西对峙、南北问题、民族分裂、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的兴起、市场经济改革都无一遗漏地反映在这一地区〔1〕。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建立新国际秩序的时代。在这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中,人们也在探索如何在东北亚地区建立一种国际秩序。特别是APEC的进展及亚太经济合作的迅速发展,使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在鲜明地反映世界各种潮流的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的建立,作为一种试验,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环日本海”时代即将到来之际,迫切需要提出在这一地区建立什么样的秩序,为建立这一秩序应树立什么样的目标、理念,进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对策。本文拟从冷战后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出发,结合亚太地区新秩序的发展及其特征,具体论述在这一地区构筑国际秩序的目标、方式及对策。

一、APEC的进展及其特征

东西冷战的终结,使战后的国际体制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第一,从政治上的对立转变为对话。它表现为,从军事上的对立转化为和平的对话以及从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转变为创造协调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国际秩序,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第二,在经济方面,由一国经济转向跨国经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无国境化的进展,世界经济的结构表现为从国际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转化为跨国的相互渗透关系,国际性的经济合作和利益协调成为世界经济的课题。在世界性的政治、经济结构重组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与新的国际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国际秩序。在这种世界潮流中,在亚太地区诞生了以APEC为中心的经济秩序。这种国际经济秩序有如下特征:

(一)重视多国协调。回顾国际经济秩序的历史,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国际经济秩序基本是依靠大国的力量形成的。例如:16世纪的西班牙、葡萄牙,17世纪前半期的荷兰,此后的法国、英国等国为中心顺次推移,交替成为霸权国。尽管霸权国在不断变化,但是,一个大国统治世界的格局却没有变化。战后,美国依靠其绝对的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成为世界第一霸主。但是,进入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停滞、财政与贸易赤字增加、国内经济空洞化等原因,相对降低了美国的国力,国际体制也从以前的“美国主宰世界”转向“各国共同协商”,由霸权的秩序向非霸权的秩序转换。APEC正是在这种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变化下形成的,并且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达成一致协议。APEC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不同,美国虽然掌握主导权,但是其自由化计划并不是由美国单方面促成的。APEC的自由化计划,首先是各成员国制定本国的自由化计划,然后在正式会谈以外各成员国之间进行协商,相互之间施加压力,最后汇总成行动计划。这样经过多国协调而达成的协商一致,正是APEC的一个特征。与由美国强权指挥下形成的世界经济秩序相比较,预示一个新时代即将结束。第二,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员,都应该平等参与和解决国际问题。APEC和ASEAN 的外交部长扩大会议,就是为实现这一宗旨提供的“场所(组织)”。第三,从经济制裁转向相互协调。由中国主张的“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全体一致、自主开发”的APEC的原则,正是强调相互协调的典型。就连美国的政策也从制裁转向强调协调,这种多国协调实质上是各成员国相互承认和接受对方的价值观念,这是亚太各国和地区能够在和平环境中谋求共存的绝对条件,这既不是“历史的终结”,也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多样性的共生”。亚太地区正在追求这种国际协调体制。

(二)经济优先。冷战时期美苏的政策,以增强政治、军事实力为目的。因此,美苏两国要垄断尖端技术和资源。但是,冷战后的今天,世界上哪一个国家都不能垄断资源和技术。各国通过开展全球性贸易和投资活动来充实本国的经济实力,并利用这种经济实力来提高本国的政治地位。这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在世界各国是比军事更为重要的课题。在亚太地区,把经济发展置于优先地位的政策转变,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东亚各国经济发展的浪潮。这一经济发展浪潮起始于50年代的日本,到60年代“亚洲‘四小’”、到70年代东盟各国,进而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都不断地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使东亚各国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向改革开放路线的转变以及冷战格局的终结而带来的新局面,同时也波及到了东南亚。这利经济优先政策超越了国界和体制的不同,促进了经济区域化的发展并给东亚带来了活力。二是美国亚洲政策的转变。以东亚经济的发展和美国对亚太地区贸易关系惊人的扩大为背景,美国把亚洲政策摆到了其对外经济政策的中心位置。美国亚洲政策的最大特征是,把确立安全保障体系、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改善民主和人权作为三大支柱,但实际上是以经济政策为中心,为了保障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利益,围绕贸易和投资这一中心来进行。所谓经济优先政策,是指在亚太地区,在冷战结束的政治格局中,在承认各国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开展跨越国境的自由经济活动。这在冷战时代是无法想像的,这也是将东西方经济连为一体的最重要的原因。

(三)建立相互依存关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世界经济开发与和平共处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的欧美与亚洲的相互依存关系无论在历史上、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3〕但从80年代以来,在发达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混合存在的东亚地区,形成了以自立的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东亚型相互依存关系”。所谓“东亚型相互依存关系”,是指在东亚各国、各地区,由于实施经济优先政策和出口主导型发展战略,由此而确立了对外开放型经济体制,一国工业化的发展能带动其他国家的经济“起飞”,结果形成了跨越国界的工业化传播机制,在国际间出现了产业结构的连锁变化,加深了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它表现为,以日本为起点,围绕日本——亚洲“四小”——东盟、中国——东南南亚各国而形成“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制”的相互依存关系,渡边利夫称为“接连不断的结构转换”,平川均称为“台球式的连续不断的成长结构”现象〔4〕。 “东亚型相互依存关系”作为成功地确立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试验,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各国自主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协调。即发展中国家首先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为自主经济的发展,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原则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合作。从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已不是支配、从属的关系,而成为平等的伙伴关系。第二,把生产要素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提供作为前提。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是为了扩大市场,而发展中国家是为了获得资本和技术。这种资本和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因而更为重要。然而,美国克林顿政权的亚太政策强调单方面的自由化,这对于构筑相互依存关系是不利的。第三,利益分配的合理化。东亚型经济的相互依存,目的是为了在这一地区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各国、各地区可以从东亚国际分工中获得均等的利益。这是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东北亚国际秩序的现状

战后以来,东北亚地区被封锁于世界体系之外,域内各国也处于相互隔绝状态,可以说是处于一种无秩序状态。但是,冷战结构瓦解后,东北亚地区的政治军事紧张状态也有所缓和,经济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1989年,由于中苏和解引起中、美、苏三极结构的变化,中韩、苏韩建交以及域内经济合作的扩大,该地区各国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北亚地区也脱离了冷战的轨道。由此便产生了探索东北亚地区新的相互关系、新的国际秩序的萌芽。具体来看,可以列举以下几个方面。

(一)APEC经济秩序的延长和扩大。APEC的自由化计划,在1994年的“茂物宣言”中确定了发达国家在2010年、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的期限,1995年在大阪会议上通过了“大阪方针”这一指导性方针。1996年在马尼拉会议上各国都拿出了各自具体的自由化计划,通过了马尼拉行动计划,从1997年开始步入实施阶段。中国为实施APEC的自由化计划所提出的措施非常引人注目。即,中国在大阪会议上宣布从1996年4月1日开始,降低4994种进口商品关税及取消170 种商品的进口配额限制。实际上,从1996年4月1日起,中国商品进口关税已从原来的35.9%下降到23%,从1997年10月1日起,继续降低关税税率,到 2000年将争取下降到15%。与此同时,加强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也列入首脑宣言中。〔6〕如果能够顺利进行,预计2000年初, 在APEC成员间将实现市场一体化和国际分工结构的重组。这对于今后东北亚地区经济秩序的形成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第一,APEC的经济秩序向这一地区延伸。即,根据APEC成员国的中国、日本、韩国三国投资贸易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达成期限和行动计划,在2000年前后的经济技术合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关系将有很大的进展。 这样在东北亚6国中,首先在中、日、韩三国之间形成APEC型的经济秩序。第二,APEC经济秩序在这一地区不断扩大。日本名古屋大学涂照彦教授主张长:“如果按着APEC的机能, 东北亚地区将分为APEC经济圈和非APEC经济圈, 非APEC成员国,将受到APEC成员国的差别主义的对待。”他还指出,到2000年以后,东北亚地区将分为APEC成员国和非成员国,这样,非APEC成员国将会怎样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贤人会议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根据该报告书的分析,APEC作为“开放和准地区主义”,可能主张限制自发的自由化,对于非APEC成员国来说,其贸易、投资壁垒会受到更大的削弱,应坚持APEC内自由化的成果也适用于非成员国的互惠三原则。〔8〕这样在2000年以后, 如果APEC型经济秩序一旦确立,中、日、韩三国的国际分工关系就会发达起来。于是,所谓的APEC效果将顺次波及到俄罗斯、朝鲜、蒙古,“APEC型经济秩序”将有扩大到全东北亚地区的可能性。在东北亚地区,作为亚太地区的局部经济圈、APEC的分系统,首先需要优先建立APEC型经济秩序。

(二)两国间关系的进展。冷战结束后,东北亚地区两国关系虽然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近二三年间,与日俄、韩俄关系踏步不前,南北朝鲜关系恶化等相对比,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和两国间的关系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前一段的中日关系曾因钓鱼岛问题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而出现波折,自第二届桥本内阁执政以来,也出现了恢复的势头,但更引人注目的还是中韩关系和中俄关系的进展。

第一,中韩关系的发展。从中韩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来看,伴随着中韩关系的发展,两国的经济合作也很快发展起来。到1995年末,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合同基本件数只为5800件,金额60亿美元,实际投资为2193件,金额19亿美元。1996 年, 两国的贸易额超过 200 亿美元。〔9〕如果从这些经济合作计划来看,以1996年3月为起点,在中韩轿车零件生产项目方面,韩国投资78亿人民币,在山东省的烟台、青岛、威海三市建设年产30万辆轿车发动机、变速器及其他零件的生产基地,在延吉建发电站,在山东省建设原子能发电站等,大型项目顺利进展,中韩经济合作与中日经济合作并存,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大支柱。

第二,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1996年4月叶利钦总统访问中国,和江泽民主席进行会谈,协议的结果,同意确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12月26日~28日,李鹏总理回访俄罗斯。访俄期间,会见了刚刚出院的叶利钦总统,与切尔诺梅尔金总理举行定期的总理会谈,并就下述事项达成协议。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访问,中俄在能源、机器制造、宇航、运输、农业、军事技术等领域合作。在两国总理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中明确提出在不远的将来两国的贸易额将扩大到200 亿美元。中俄两国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因为以边境贸易为中心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所以,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经济交流。

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经济秩序,虽然是以地方政府为中心,但是,国家间双边关系的恢复与发展对于建立地方间经济交流的秩序框架也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地方政府间合作机构的进展。在东北亚,作为国家级合作机构有“图们江地区协调委员会”和“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与东北亚开发咨询委员会”。但是,因为是以东北亚地方间经济交流为中心,所以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机构是非常重要的。最早设立的有“环日本海地方首脑会议”和“环日本海中心城市会议”。“环日本海地方首脑会议”是作为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的吉林省、日本的鸟取县、韩国的江原道、俄罗斯的滨海洲等四个地方政府探讨友好合作对策的组织,于1994年11月8日在韩国的江原道束草市发起。 其主要目的是:给四地区首脑创造定期会谈的机会;促进四地区间的文化、体育交流事宜;共同努力促进旅游、贸易的发展;四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实现“环日本海航线的开通”,召开为加深环日本海圈的经济合作关系而举办的四地区地方产品展览会;为建立促进四地区的科学技术,产业技术合作,以及其他经济合作与投资而提供有关信息的组织机构而进行的合作:互相派遣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等。

上述地方间政府会议,可以说是东北亚式的“APEC”,即作为国家级协议机构的辅助组织,作为地方政府间协议的组织,对于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的建立是必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该组织担负着推进东北亚地区旅游开发和开通定期航线等重要任务。今后,将从东北亚地方间经济交流协议组织向实施机构转换,加强与本国政府的联系,把推进实际的经济开发项目作为课题,为此扩大组织成员、会议实现“机构化”、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加强实施及利益调整机能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冷战结束后,世界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秩序。东北亚地区作为世界新秩序的一环,要不断地探索适合于这一地区的经济秩序,因此APEC的进展,国家关系的改善,为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今后,各国的地方政府,应通过国际协商、召开国际会议、设立国际机构等多种交流方式,积极促进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组织制度的建立及具体经济开发项目的实施。

三、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的结构框架

基于上述APEC型秩序的进展和东北亚国际关系的现状,针对这一地区国际秩序的形成,作如下的论述。

(一)国际秩序的目标

如上所述,国际秩序是其构成成员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确立相互的关系,这种关系意味着要维持统一的认识原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秩序的形成,首先必须确定统一的目标和理念。例如:APEC的目标是三个:自由化、经济合作、顺利实施。而在东北亚地区,如果考虑由于仍残存着冷战的结构、经济增长停滞等问题,和平与发展应该成为这一地区国际秩序的目标。作为具体的目标有如下三方面:

第一,确立东亚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国际秩序中,自由市场经济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在东北亚地区,包含多种市场经济成份,东亚型市场经济体制是最有效的。东亚各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有如下特征。首先,按经济优先的原则进行体制改革;其次,放弃闭关自守的保护主义政策,实施以对外开放为支柱的出口主导型战略;再次,承认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多样性,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不间断地进行改革,最后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在重视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实施“有选择的政府干预”等。这种从重视意识形态、重视政治、军事方针转向重视经济的方针,或者说以经济优先原则为基础的国家政策,为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奠定了基础。在东北亚地区,由于各国的国家目标因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各异,但是按经济优先原则向市场经济过渡,已成为建立该地区国际经济秩序的前提条件。

第二,扩大超越体制和制度的城内经济交流。在东北亚地区是指承认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开展经济交流。也就是说,通过域内经济交流,缓和国际紧张关系,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的策略。

第三,改善国际环境。这里所说的国际环境,是指为开展经济交流而创造稳定的国际环境,完善法律和制度。为此,首先要在这一地区实现非军事化,在东北亚地区,军事纷争和政治危机时有发生,为了积极预防,或在发生的情况下迅速解决,维护该地区的安全而做出努力是必要的。为此,要建立域内各国间的安全保障体系,预防和解决多重纷争体系,实现由敌对意识向相互信赖,由军事对峙向相互对话转变,把缓和紧张状态作为该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其次,完善经济交流的法律和制度。为了排除投资和贸易障碍,完善投资保障制度、通关制度、商务纠纷仲裁制度、海运协定等制度并缔结有关协定是必不可少的。

(二)构建国际秩序的方式

建立国际秩序,大体上有三种方式。第一个是军事实力强制方式,第二个是依靠大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而实行一国中心主义的方式,第三个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协商、协调方式。在东北亚地区,不言而喻,应采取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协商、协调方式。这一方式的核心是从对立转为对话,从竞争转为协调,其具体内容是:

1.扩大软交流。所谓软交流、是指通过文化的交流、学术的交流、教育训练各种论坛、专题研讨会的形式,进行不同文化的交流,树立共同的理念、认识和价值观。第一个是政府间的共同的理念和认识。它包括理解该地区国际秩序的目标,对经济合作、共同进行国际开发的认识等,这对各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个是企业间的共同的理念和认识。包括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方式、国际商业习惯等,这也是企业间经济合作的基础。第三个是市民层的共同理念和认识。这是指以多民族的不同文化交流为媒介,培养地区内居民的国际理解和国际意识。一方面要尊重各国的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超越国家、社会、民族文化而形成东北亚的地区文化,这是该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基础。

2.优先确立经济秩序。国际秩序有政治秩序、军事秩序、经济秩序等。在东北亚地区由于建立政治秩序和军事秩序是困难的,所以首先应建立经济秩序。所谓经济秩序,有以IMF和WTO等国际机构为中心而形成的经济秩序,也有象“欧共体”和“美加自由贸易区”那样,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的经济秩序,也有象APEC那样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的经济秩序,也有象东亚地区那样自然形成的“没有协定的经济秩序”。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秩序是指,在这一地区存在的由自由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联结起来而建立的一种经济结构。它具有以下三种含义:一是,利用市场经济的国际秩序对原有秩序进行改革。即,把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导入市场经济,这部分经济与国际的市场经济接轨,在国内仍是社会主义经济,对外的部分从属于市场经济的国际秩序。现在,中国和俄罗斯已实现。二是,城内各国纷纷加入IMF、WTO等国际合作机构,使该地区朝着维护和发展国际经济秩序的方向,形成这一地区的国际秩序。在这一点上,朝鲜今后对国际机构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一个关键。三是、通过贸易和直接投资,象日本——亚洲“四小”——东盟那样的梯度的工业化发展机制扩大到这一地区。这是今后面临的最大的课题。

3.地方政府间交流的扩大。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秩序是以经济秩序为中心,通过地方和地方之间的交流来实现的,所以以地方间经济交流为基础加深相互理解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东北亚地区的交流,必须是综合性的交流,它包括以经济交流为中心,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交流,从决策者到一般市民的多层次的交流。在这一综合性的交流中,地方政府担负着主导性的任务。具体来说,是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扩大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共同的认识,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第二,政策协商和利益协调。首先是政策协商,即对域内的政策、各种制度的完善、共同事业的发展等进行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利益协调是指,以“相互合作、共同繁荣”的原则为基础,使这一地区形成协调的利益关系。这样的政策协商和利益协调只能在地方政府间的交流中实现。第三,发挥本国中央政府的作用。向各国中央政府传递东北亚地区共有的价值观念,取得中央政府对这一地区的关心和支持,这也是地方政府间交流的任务之一。

要在东北亚地区建立国际秩序,虽然政府间的协商和协调是必要的,但因为当前中央政府间的协商和协调有难度,所以首先在地方政府间达成一致意见是非常有效的。

4.扩大民间交流。民间交流对于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民间交流应在以下三个层次展开。第一是学术交流。要确立新的国际制度和秩序,专家学者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的形成必须依靠学者和专家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说,学术交流是重要的。第二是民间企业间的交流。民间企业间的交流在形成企业家同仁们的共识、分担职责、奠定经济交流的基础上,担负着重要的任务。第三是市民间的交流。

如果通过政府、民间的交流,形成东北亚各国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教育、民间组织、交流团体之间多种多样的交流途径,促进实质性的交流是可能的。

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秩序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但其前景还是很广阔的。从亚太经济秩序的形成过程来看,其设想是在60年代中期提出的,经过30年的时间才以APEC的形式实现了具体化。从这一点看,东北亚经济秩序的形成也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为了在这一地区建立起正常的经济秩序,还需要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扩大地方间交流等。只要各国不懈努力,一定会形成面向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秩序。

本文摘译自〔日〕《世界经济评论》,1997年第5期。

注释:

〔1〕〔日〕斋藤优:《国际开发论》,有斐阁1995 年4月,第401页;

〔2〕〔日〕东北亚研究会编:《环日本海交流事典》,创知社1995年8月,第23页;

〔3〕〔日〕斋藤优:(构建亚洲发展回廊——亚洲发展战略》,文真堂1990年,第24页;

〔4〕〔日〕本田健吉、坂田轩男编:《为了学习亚洲经济的人》,世界思想社1996年版,第10页;

〔5〕199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6〕〔日〕《APEC首脑宣言要点》,(北陆中日新闻》1996年11月26日;

〔7〕〔日〕涂照彦:《迎接APEC时代的环日本海圈》, 富山大学经济系公开教学研究部1996年报告书。

〔8〕〔日〕宫智宗七等编:(APEC与日本的战略), 早稻田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9〕1996年11月15日、28日《人民日报》;

〔10〕1996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标签:;  ;  ;  ;  ;  ;  ;  ;  ;  

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与东北亚国际秩序的形成_apec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