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社区中培养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能力论文,历史论文,社区论文,网络论文,高中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得、处理、运用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等。在发展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方面,历史教科书作为一种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有着不可替代性,但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如:专题知识跳跃性大,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很多问题不可能讲述清楚,学生难于接受;教材虽然编写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但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程度各不相同,精心设计的课堂测评、探究思考等,还是不能满足这些个体差异。
网络学习社区为高中历史教学搭建了一个大平台。这里有更多的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它适合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历史教学若能将教科书和网络课程资源两者结合起来,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建立网络学习社区,帮助学生获得信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的网络学习社区建立在中国教育服务网(www.vcmedu.com)上。以班级主页的形式,发动和帮助学生们注册,使用个性化页面。进入新课改主题资源平台,学生能够浏览各种文字的、图片的、视频的资料,如太平天国运动、九一八事变等视频,可以进入数字图书馆阅读和查找资料。
学生在历史主题资源库里进行学习。新课导入——知识讲解——问题探究——思维延伸——学习测评——互动天地,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在线学习测评,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效果;通过在互动天地交流、研讨,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学会接纳、赞赏、分享、互助,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目前在高一年级的10个班517人中,已有近500人成功注册,并能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
学生们还能利用社区外更强大的网络课程资源,使用谷歌(www.google.com)、百度(www.baidu.com)等搜索引擎,比如搜索“孙中山”,找到相关网页约3,960,000篇。
二、利用网络社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运用能力
学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如何进行处理和加工并成功地运用呢?首先要判断材料是否“有用”,一是要辨别材料的真实性,因为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证明科学的观点,二是材料与观点之间是否有关联,关联程度如何,接下来要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然后概括、归纳,再进行论证推理、得出结论,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
例一 探究活动课: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举行三百多名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崇拜的人物,孙中山位列第三 (居孔孟之后)。
探究问题:
为什么孙中山深受学生崇拜?
笔者给出的时间是一个星期。同学们积极探讨,如期交上作业,他们提出了以下的事实和理由:
1.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2.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颁布了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孙中山矢志不移,维护民主共和。
4.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和辛亥革命不但影响着当时的中国政治发展,而且也将影响着以后中国政治发展。
5.他使“中山装”在中国迅速地流行起来了,是中国服装界的一大进步。
6.他解除临时大总统以后一年多时间里,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
7.他一辈子为国为民、大公无私、天下为公。
8.他为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理想而斗争,奋不顾身,虽然每次都失败,但愈挫愈勇。
9.孙中山1919年撰写的《建国方略》,体现了他对中国工农业、交通等现代化的宏大设想。他提出修建 10万英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把中国的沿海、内地和边疆连接起来;修建遍布全国的公路网,修建 100万英里的公路;开凿、整修全国的水道和运河,大力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力、电力事业等。
同学们的答案是令人满意的,有事实、有概括、归纳,观点清晰。很明显,第4到第9条不是来自课本,尤其是第9条,材料翔实充分、事实感人至深,很有说服力,不足的是,还缺少一个概括的加工处理过程。
但存在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有个学生将孙中山领导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甚至领导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史实也搬出来了,由于题中 1913年的时间限制,上述史实与主题没有关联,还有学生写了孙中山的出身、字帝象、大哥孙眉、他的夫人和儿子等,这就暴露出这部分同学在选材方面的欠缺。
在总结时,笔者提出了两点教训:先应创设情景,仿佛置身于 1913年的中国;再仔细甄别,正确选材。
三、利用网络社区课程资源,提供思维渠道,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历史课堂上,大量的图片、地图、投影片、影视音像制品往往用于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这能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今天,新的课程改革呼唤历史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和研究,运用抽象思维,学会自己去寻找规律和作出结论,即获得理性认识。
例二 对比小岗村与华西村的村容村貌,说说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安徽小岗村以农业为主,虽已摆脱贫困,但并不富裕(见图1、图2)。江苏华西村金塔耸立,漂亮别墅整齐有序,一派繁荣景象,人民生活十分富裕(见图 3、图4)。
看到照片,同学们凭直接的感官体验,就能够感受两个村庄的繁荣程度。探究导致出现这种不同状况的原因,则要经过知识迁移、一系列的判断、分析、综合:因在全国第一个搞包产到户而闻名的小岗村,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东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来,国家出台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政策。华西村抓住了这个巨大的机遇,积极开拓进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起步虽晚,但发展快速,远远超过小岗村了。
图一 小岗村
图二 小岗村
对两者进行比较,进行逻辑推理,可得出认识:发展经济,要有敢想敢干、无所畏惧的精神;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深化改革;新农村建设要善于抓住机遇,做到与时俱进等等。
本题中的第一、二、三问递进式的问题,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要求,我们可以使形象化的历史资料素材在启发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发挥作用,把学生从直观性的学习,带入到探究性的、创造性的领域。
四、利用网络社区课程资源,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的、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并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图三 华西村
图四 华西村
例三 讨论:
看人教版必修二第69页 “学思之窗”,想一想:为了解决城市交通运输堵塞问题,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这堂课讨论很激烈、精彩,大家有备而来,纷纷亮出自己的招数,有的下载了江苏润扬长江大桥、上海杨浦大桥的图片,广州的高架立交桥、地下铁路、英法海底隧道、珠三角的城市轻轨设计方案等,还有的从开平城区的小汽车数量、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出发,甚至有的同学对正在修筑的开平大道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不同见解,大家旁征博引、有板有眼、自圆其说,俨然一个个交通设计师。现将学生建议部分归纳整理如下:
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5.在主城区实行禁摩。
6.在交通高峰期实行交通管制,严格执法。
历史课与社会现实问题相对接,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智慧的火花四溅,这过程是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造思维的过程。可见,在创造思维过程中,学生可以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囿于成规,突破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从史实的现象及本质中,剖析探索,寻找新切口,得出新的思维结论。
五、利用网络社区课程资源,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勇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看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才能营造一个开放、互助的网络学习氛围,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否则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人云亦云、或独断、不宽容的观点,从而在理智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因为在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往往不同,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如上面探究孙中山受学生崇拜的原因,其实是笔者在大型探究活动课《从1913年的一份问卷测试谈起——历史问卷分析讨论会》中七个选项里的一个选项,七大选题按照研究难度划分等级,包括:
1.1913年中国中小学生对孔子崇拜的心理分析(易);
2.安重根为何被列为“被崇拜人物”(易);
3.1913年孙中山在学生中影响巨大的原因分析(易,即本题);
4.1913年中国城市中学生崇拜当时政治思想界人物的心理分析 (中);
5.1913年中国国内政治文化形势分析(中);
6.1913年中小学生对孔子与孙中山认识的比较(较难);
7.1913年中小学生思想状况的分析(难)。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与能力水平自主择题,结成学习小组,老师帮着参与调度人员、出谋划策,在网络学习社区平台上,大家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和学习心得发布出来,对小组的研究成果,可以在社区论坛上提问,由该小组同学在网上回答,这组同学的研究成果到底怎样,再由全班同学们在网上给予打分。
在网络学习社区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很有意义,难度也不小,这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统筹规划,周密安排,在这个过程里,教师应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积极引导。
标签:思维障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