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中国的发展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发展道路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辉煌和强盛的时期。然而到了近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中国的辉煌和强盛成为了过去。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造成了中国的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西方任意宰割的对象。因此,争取民族独立,加快社会发展,成为中国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也成为近百年来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面对民族的危亡,面对国家的贫弱,在屈侮的悲愤中奋起的无数仁人志士,或倡导改良,或进行革命,不懈地寻求着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之路。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西方,向西方国家学习,希望中国也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也由于帝国主义的控制,中国难以通过资本主义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强国富民。中国需要新的主导力量,社会需要新的发展方向。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用社会主义救中国、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道路。
怎样才能用社会主义救中国、发展中国,需要进行长期的道路探索。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困苦,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实现了民族的独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改变了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屈侮的命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已成为历史的事实。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但随之而来的历史课题是,如何用社会主义发展中国。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又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付出了两代人的努力。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先驱者。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时,毛泽东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毛泽东的探索,起步是正确的,方向是明确的。但由于多种原因,他的探索没有成功。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邓小平开始进行新的探索,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发表南方谈话,前后持续了14年。
在毛泽东之后,邓小平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使我们的党和国家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深重灾难中走出来。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人们都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怎样走?有人坚持要走老路,也有人提出要走“西化”的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拒绝走老路,也反对走否定社会主义的“西化”道路。面对现实,立足于国情,邓小平从总结经验、纠正失误入手,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这条新道路的历史起点。在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领导全党破除了思想上和体制上的禁锢,实现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深化了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的认识,进而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并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实现了民族独立之后,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反复,中国终于又找到了一条强国富民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是这条道路的开创者。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除了他身跨两代中央领导集体,经历过“三落三起”,积累了丰富的治党治国经验,对党、国家和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和使命感,在党内外有着深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以外,还在于他具有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照抄照搬,敢于承认现实,面对现实,这是邓小平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还受到严重禁锢的时候,邓小平就率先提出了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反对搞“两个凡是”,并有力地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他不回避中国的落后,不回避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邓小平求真务实精神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对实事求是作了深刻的阐发,并把它与解放思想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搞改革开放,必须要勇于探索,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并身体力行的重要思想。他提出“走自己的路”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的命题,体现出了很强的探索精神。他还强调在探索中,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否则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邓小平所具有的探索精神,深深地影响、鼓舞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尊重实践也是邓小平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所谓尊重实践,主要是尊重群众的实践。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邓小平总是关注和支持群众的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他认为改革开放中很多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而他自己的作用在于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正是这种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使他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坚持开拓进取。
邓小平所开辟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国人民决定不移的大目标,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因此我们所搞的社会主义必然会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我们走的道路必然要有自己的特点。在中国具体国情基础上选择的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发展道路,依然是社会主义的。走出自己的道路,寻找自己的特色,并不是要放弃社会主义。邓小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它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借鉴。面对中国的迅猛发展,世人已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称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的迫切问题、根本问题是发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把发展叫做硬道理,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路线叫做“中国的发展路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看作是加快中国发展的道路。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中国的强盛,人民的富裕,关键在发展。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能不能加快发展,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
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由此也成为中国发展道路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是最基本的国情。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贫穷,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国现阶段最根本的任务。邓小平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P264,265)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就是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在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统筹兼顾、相互配合,但只能有一个中心,这就是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经济发展不起来,一切问题都难以解决。因此,邓小平强调必须先把经济搞上去。他认为:“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这个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2](P2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的,社会发展也应当是全面的。搞好经济建设,可以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奠定基础。但经济搞上去了,并不能自然而然的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繁荣的经济,也需要有繁荣的文化,需要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邓小平提出,要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据邓小平的这个思想,中国形成了明确的社会发展的大思路,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2.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但不是一条孤立的道路。邓小平认为,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相互联系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他深刻总结了中国长期以来闭关锁国、远离世界的教训,明确提出中国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不掌握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只有实行对外开放,面向世界,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流之中,才能有更好更大的发展。他指出,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鉴于过去的教训,我们必须改变闭关自守的状态,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把他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邓小平提出的对外开放思想以及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形式和措施,体现了一种全面开放、大开放的气魄,不仅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久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拓展,地域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是指对外开放包括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的开放。多层次,是指对外开放由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城市,再到开放沿江、沿边城市和全国务省省会及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宽领域,是指对外开放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还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实行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也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的进步。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一个开放的、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不能不对世界的发展产生极为有利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存在发展的问题,需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只有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发展起来了,才能更好地解决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面临的这个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起来了,就会扩大世界市场。邓小平指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但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取得了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做出较多的贡献。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就是一个证明。”“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1](P79)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直接意味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直接体现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崛起将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和选择。把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面向世界寻求新的更大的发展,这是邓小平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方面。
3.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现实目标。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明确的现实目标。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走向,中国的社会发展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失去了通过资本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的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新的道路。邓小平把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明确的现实目标,同时又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来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问题。他认为,能否实现现代化,关系到中国的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命运。中国发展道路的优势和优越性,应当直接体现为在避免社会动荡、避免两极分化的前提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邓小平指出,中国用10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是共同富裕的,就能体现出中国发展道路的优势,就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就能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邓小平在为中国的发展道路明确了现实目标的同时,还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制定的三步走战略,把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尤其是把小康水平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作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两个阶段性标志,使现代化的目标有了看得见的内容,展现了美好的前景。这个三步走战略,既切合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又表明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用10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程,是激励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战略,邓小平还提出了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他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他根据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了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规律,认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发展要讲速度,同时也要讲效益。
4.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和平中发展和崛起。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主张和平、主张在和平中发展的道路。中国要发展自己,必须要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没有和平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建设,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过程中,邓小平从宏观上把握世界的主流态势,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判断,并进而提出了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邓小平指出:“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确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所以,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2](P241)他强调:“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P57)
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中发展,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这是中国的立足点。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中国决不屈服任何外来的压力。在国际事务中,我们一切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折,按照是否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标准,独立自主地作出判断,决定立场和政策。在当今世界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也是难免的,但这种差别不应当成为各国发展相互关系的障碍。邓小平提出,处理国与国的关系主要应基于国家利益,而不应当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中国尊重每个国家自己的选择,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时也决不允许别国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自己;中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中国的壮大,是维护和平力量的壮大。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持久巩固。主张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不一定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曾经长期遭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压迫和欺凌,饱尝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造成的苦难,对于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行经,中国人民历来是深恶痛绝的,是坚决反对的。中国发展起来了,决不会把这种痛苦再加之于人,也决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去侵略、压迫别的国家。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维护世界和平、抑制地区恶化、缓和危机等方面,中国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肯定和赞誉。
5.强化领导力量,维护社会稳定。中国的发展是同维护社会稳定相联系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维护平稳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邓小平始终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邓小平认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社会稳定。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排除一切干扰,保持稳定,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内部条件,这是邓小平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也是邓小平赋予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问题,邓小平的思想观点历来是非常鲜明的。他深知保持稳定对于中国的发展意义重大,反复强调中国不能乱。搞建设,求发展,必须创造一个平稳安定的社会环境。在他看来,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中国人这么多,底子这么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纵观世界历史,凡是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不是以平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保障的,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在社会的动荡中发展起来的。他结合历史经验教训,针对现实问题,一再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讲述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过去20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2](P251)“动乱不能前进,只能后退,要有秩序才能前进。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说,没有安定团结,就没有一切,包括民主、‘双百’方针等等,统统谈不上。过去我们已经吃了十来年的苦头,再乱,人民吃不消,人民也不答应。”[2](P252)他还多次讲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稳定压倒一切,是最高利益。保持稳定,创造平稳安定的社会环境,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保持社会稳定,不是要使社会滞于一种凝固僵化状态,而是要使社会发展处于一种有秩序、有步骤的环境下。
在中国,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强化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的国情,也是中国的现实。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整个现代化的建设,都要靠一个强大的政党发挥作用。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团结的核心,国家和社会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在当代中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任何政治力量都难以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也都难以领导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是执政的党,是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执政党的身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强国富民的历史重任,必须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建设本领和治国本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是同我们党坚决制止动乱,努力化解消极因素,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