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四会市教育局教研室 526200
摘 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首选户外方式。但由于诸多原因,户外实践的次数很有限。在此情形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课堂上的地理实验、演示活动等可弥补户外实践活动的缺失,达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目标。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力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点。其中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是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必不可少的素养。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首选户外方式,如野外考察、户外测量、社会调查等。但户外社会实践地点的选择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不是随处可选,就算有也可能与地理学科的结合较弱。且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的户外社会实践,地理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学生安全问题,其次才是各种组织策划。因此,很多教师出于安全的考虑并未进行户外社会实践,导致户外社会实践的次数很有限。缺少真实情境的体验式学习,无法有效地培养地理实践力。在此情形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通过课堂的地理实验和演示活动等可弥补户外实践活动的缺失,也可达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目标。
2012年开始,历时三年,借助《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的探索》这一课题,结合教材、学校和学生实际,我们开设了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活动在关注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其落脚点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课题研究表明,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一、活动中激发地理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地理活动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符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它能超越课本、超越课堂,让学生把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把学习研究当作一种“享受”。同时,形式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如绘制图表、演讲比赛、角色扮演、图片展示、办手抄报、制作地理模型等,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设计和制作的作品看得见、摸得着,学生有成功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后,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二、活动中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丁尧清博士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更乐于接受有较多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的教学方式。
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受学生喜爱?课题研究的问卷调查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见表1)。
表1. 学习方式调查表
地理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现成的资料,很多资料、数据、事实实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学生在设计实验、准备器材、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改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为四会一日游设计方案”活动,课前学生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得出了自己的基本结论。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辩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的甚至课后仍旧意犹未尽,还在争论谁的设计方案好。这样,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得到了充分展现,课堂充满的活力。
地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或未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活动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发展个性特长
地理实践活动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因此小组或成员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需要不断的交流与合作。如绘制校园平面图,在室外测量操作中,学生们有的负责拉皮尺,有的负责记录;在室内绘图时,有绘图特长的同学则负责设计、绘制。大家分工协作,彼此支持,从而形成了乐于合作的团体精神,增强了人际交往能力,在集体的共同学习中进步和提高。
完成不同的地理活动,所需的能力要求不尽相同。制作简易地球仪需要有较强的动手制作能力;绘制校园平面图需要有较好的美术功底;演讲比赛需要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地理实践活动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最大选择的空间,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提供了机会,使他们的才能得到重视和发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这与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哲学一脉相承。地理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开辟了新的空间。
作为一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素材、精心设计实践活动,为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提升做出应有的努力。
论文作者:吴国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地理论文; 实践活动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户外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