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体会论文_窦春晶,张立足,王巍

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体会论文_窦春晶,张立足,王巍

大庆市人民医院东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3316

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采用手法复位对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332例确诊BPPV的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上积极配合,在手法复位前做好评估、准备工作,复位时处理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对症护理,复位后详细交代注意事项。结果:手法复位治疗BPPV首次治疗总有效率为89.4%,3个月有效率为92.6%。结论: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单有效,在手法复位前后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nursing methods of manual red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ethods:332 patients with BPPV diagnosed from February 2017 to February 2019 were treated by manual reduction.They were actively cooperated in nursing.They were assessed and prepared before manual reduction.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symptomatic nursing were well handled during reduction,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were explained in detail after reduction.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manual reduction for BPPV was 89.4% for the first time and 92.6% for three months.Conclusion:Manual reduction is simpl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ctive and effective nursing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before and after manual reduction to ensure the active cooperation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anual reduction;Nursing care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最多见的周围性眩晕,约占全部眩晕性疾病的1∕3[1],特点是指当患者在坐起、躺下,翻身、仰头、低头等头位变化时突然出现的短暂眩晕,伴眼球震颤、恶心、呕吐、全身出汗等,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病程数天至数月不等。BPPV在神经内科、耳鼻喉科、急诊很多见,目前多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我科对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332例BPPV患者采取手法复位治疗,在手法复位前、复位过程中及复位后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我科收治的BPPV患者332例,其中男154例,女 178例;年龄20岁~84岁,平均年龄49.36岁,病程3h-3个月。所有患者经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典型的临床症状,Dix-Hallpike试验或Barbecue试验阳性,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检查及头颅CT或MRI排除脑干和小脑病变,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无严重的心脏疾病,确诊为BPPV。诊断符合2006年贵阳会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发布的BPPV诊断标准[2]。332例患者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确定BPPV的分型:后、前半规管BPPV251 例(75.6%),水平半规管BPPV 73例(22%),混合型半规管BPPV 8例(2.4%)。

1.2 治疗方法:患者确诊BPPV后根据累及不同半规管采用不同的手法复位。后、前半规管BPPV采用Epley 法复位。具体方法:以右后半规管为例,通过Dix-Hallpike试验诱发出眩晕及眼震,待症状消失后头偏向左侧90o,短暂停留后向左侧侧身,保持头位不变,面向地,经短暂停留后低头坐起,每个体位停留约30~60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即患者由座位快速平卧,头下挂,短暂停留后向健侧俯卧面向地,短暂停留向患者翻转,经短暂停留后低头坐起。混合型BPPV采用联合手法复位,先复眼震、眩晕症状较重的半规管,后复较轻侧。上述手法复位一般行1-2次,患者症状基本好转,部分病人需要复诊时再行手法复位,极少数患者需多次复位,本组3例混合型BPPV患者行隔日复位多达5次后眩晕、眼震才基本消失。

1.3 结果判定:参照2006年贵阳会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判定标准[2]。治疗后一周门诊复诊,电话随访3个月。后、前半规管BPPV患者首次有效率92.4%(232/251),第二次有效率94.5%(238/251),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首次有效率82.2%(60/73),第二次有效率86.3%(63/73),混合型BPPV有效率62.5%(5/8),3例无效。一次性治疗总有效率为89.4%,3个月有效率为92.6%。

二、护理

2.1 手法复位前的护理

2.1.1 手法复位前评估:了解患者眩晕发作体位,发作持续时间、次数、有无恶心呕吐、心慌出汗等症状。询问有无严重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颈部血管狭窄等及颈腰椎病史。向患者及家属简单介绍BPPV病因、临床表现,手法复位原理及疗效,告知患者BPPV是良性疾病,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使其能更好的配合复位治疗。

2.1.2 手法复位前的准备:复位前常规测量血压、脉搏,行心电图、TCD检查,必要时行电测听、声阻抗、前庭功能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室应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环境整洁、安静,有中心吸氧装置,备有急救药品及止吐药物。治疗床高度、宽度适宜,一侧贴墙,以防患者复位时眩晕发作跌倒。床边准备个垃圾桶,以备部分患者复位时呕吐用。

2.2 手法复位时的护理

2.2.1 心理护理:BPPV患者由于反复眩晕发作,加上对此病的认识不足,易产生紧张恐惧甚至焦虑心理,此时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需要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护士在旁协助医生复位的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要予以耐心解释、安慰,稳定患者情绪,必要时可让家属在旁一起鼓励患者,并在一侧保护。

2.2.2 对症护理:位置诱发及复位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胸闷、出汗,肢端麻木等症状,要向患者解释,症状轻时复位可继续,症状加重时复位暂缓。出现恶心呕吐时,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要防止误吸,必要时遵医嘱给以药物止吐。

2.2.3 年老体弱患者的复位:年老患者BPPV的发病率也不低,本组患者年龄60岁以上的有 90例,约占BPPV总人数的27%,最大的84岁。年老患者基础疾病多,复位过程中,要注意手法轻柔,动作放缓,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重视患者的不适主诉,及时调整复位节奏。

2.2.4 合并颈腰椎病患者的复位:颈椎病变的患者复位时颈部僵硬,转头动作很难到位,因特殊解剖生理,复位手法只能轻柔,可重复多次复位以达最佳治疗效果。腰椎病变患者特别是腰椎术后的病人,手法复位需谨慎。本组有1例患者腰椎术后1月余,经骨科医生检查后行手法复位。患者绑腰带,由2名护士在其左右协助患者缓慢完成复位动作,后经多次复位患者痊愈。

2.3 手法复位后的护理:复位后多数患者眩晕症状消失,少数患者特别是老年人仍有头昏不适,头重脚轻的症状,持续时间1-2周不等,可适当遵医嘱服用些对症药物。少数复位后手脚麻木、乏力不适症状较重的患者可在观察室休息,待症状减轻后再离开。手法复位后嘱患者取45 o半卧位休息48h,7d内避免向患侧卧位[3],应健侧起床睡下,起床时动作缓慢,低头静坐1分钟后开始活动。嘱患者适当运动锻炼,1周后门诊复诊。

三、讨论

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之一[4]。1921年Barrany首次描述了此病。1952年Dix和Hallpike详细描述了后半规管BPPV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即Dix-Hallpike试验,该法目前已成为最普遍的诊断方法[5]。但BPPV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公认的有嵴顶结石症和管结石症两种学说。1969年Schuknecht提出了嵴顶结石症学说,发现生前患有BPPV的患者后半规管的壶腹嵴嵴顶上粘附有致密的碱性颗粒,这些颗粒增加了嵴顶的密度,使嵴顶与内淋巴液间的密度差发生了变化,使其敏感性增高,头位改变时产生刺激,引起眩晕和眼震。1979年,Hall提出了管石症学说,1980年Epley使这一学说理论化,认为半规管腔内淋巴中存在的一些细小漂浮沉积物,当某个头位时刺激壶腹嵴的毛细胞引起眩晕和眼震,并于1992年提出管石复位治疗法[1]。BPPV手法复位的原理是通过体位改变让脱落的耳石离开半规管回到前庭,或使耳石散开。在BPPV发作期手法复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随着BPPV的诊断及手法复位治疗普及应用,护理人员需对BPPV的病因、发病机制、症状特点有所熟悉,掌握手法复位的原理及标准化操作规程。在手法复位前做好评估、准备工作,复位时处理好患者心理护理及对症护理,复位后详细交代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以提高手法复位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单希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6):418-419.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3] 梅仕俊,张长国.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8A):1167

[4] 刘秋玲,王跃建,周晓娓,等.124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治疗[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8(4):429

[5] 谢珂,龚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4,14(3):188

论文作者:窦春晶,张立足,王巍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  ;  ;  ;  ;  ;  ;  ;  

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体会论文_窦春晶,张立足,王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