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编辑策划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_学术研究论文

论编辑策划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_学术研究论文

论编辑策划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究论文,负面影响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既然是谈学术研究,显然,这里谈的是学术刊物和学术书籍的编辑。

与过去相比,现在编辑的主体意识确实空前增强。这种主体意识最突出地表现在编辑策划上。“可以说,现代编辑活动区别于传统编辑活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具备了强烈的策划意识和明确的策划行为。”[1]“在编辑实践中,编辑主体的自主性首先表现为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的选择。过去,编辑主体囿于三尺案头,只是被动地接受已由著作者完成的精神产品,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对稿件的审读加工上,缺乏自主性。现在,编辑主体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选题策划上。他们走向作者、走向读者、走向市场,收集信息、策划选题、组约稿件,这一系列活动都彰显了编辑主体的自主性。”[2]现代编辑和编辑理论都非常看重策划。“无论从编辑活动的过程、编辑活动的水平和编辑活动的效果看,策划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策划是如此重要以至它也影响到编辑的概念本身。策划已经成为编辑活动的起点和不可缺少的要素。正因为这些重大变化,有人并非一点根据没有地说:“中国图书的著述和出版正走向编辑操作的时代。”

在中国,作为编辑主体意识彰显的编辑策划在理论和实践中受到高度重视,是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向市场经济转型后才出现的。

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晚于1992年)创造了一个全新概念——“选题策划”,负责选题策划的编辑称为“策划编辑”;与此同时,有些出版社还设立了策划编辑室。

这里说的是出版社的情况,报纸杂志可能更早一些。

什么是编辑策划呢?或者说策划编辑(组稿编辑)都干些什么呢?

英国出版社“组稿编辑”的英语名称多用commissioning editor。英语commission是“委托某人做某事”的意思。据P.H.科林编《印刷和出版词典》(英国彼得·科林出版社1997年第2版)的解释,commissioning editor是“职责为提出一种书的构想并请作者把这种书写出来的编辑”,译“组稿编辑”是比较合适的[3]。

在美国,组稿编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物色作者以编辑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的构想为基础写书。编辑提出书的选题,找作者按编辑的意图把书写出来。这是图书编辑策划。学术刊物编辑策划包括设置特定栏目,围绕特定学术热点问题约请相应学者写稿,也包括事先就有争议的话题先请人写出稿子做靶子,然后写出编者按语请其他作者写稿参与讨论等。有人借此调侃:“编辑是父亲,作者是母亲,编辑是借作者之腹生自己的儿子。”不管是图书编辑还是刊物编辑,有了策划的思路后,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特定的内容上了,对策划外的稿子就关注不够或根本不理睬了。

我们知道,学术图书和学术刊物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展示窗口,那么,编辑策划理念如此浓重和编辑策划行为日益频繁,给学术研究带来何种影响呢?应该肯定,成功的学术图书编辑策划对于学术积累和学术传承有着良好的社会效应。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商务印书馆已经形成很大规模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到2004年底出版至400种;现在这套丛书仍在扩充。已经出版的各类学术专著,大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获得学术界广泛赞誉。其中有的书多次印刷,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到2005年4月已经印刷17次之多。可以说这套丛书已经成为商务印书馆的品牌,也是中国学术著作出版的典范。有人在叙述图书策划的成绩时说:“一是在编选性、组合型的丛书、套书的出版发行上,编辑策划的作用最为显著,卓有成效;二是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读书活动或某个专题的知识普及活动,大多是出版社策划、牵头搞起来的;三是反映社会问题的热点书不少也是由编辑策划的。”[4]成功的学术刊物编辑策划对于形成学术热点,对于某些社会重要问题的理论探讨,也有着良好的学术效应和社会效应。比如,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关于学术规范问题的讨论等,都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意义。然而,编辑策划给学术研究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非第一线科研人员可能很难体验到,笔者在这里专门做一探讨。

首先,图书的编辑策划,主要是考虑市场行情,主要是对于市场的应对,而较少考虑学术本身,像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那样,把学术价值放在首位的成功策划并不多。也许是看到了商务印书馆这套丛书的持续经济效益,有些出版社也曾仿照商务印书馆策划所谓名著译丛,但选题把关不严,实际成了“泛名著”,再加上译者水平不能保证,学术效应不怎么好,经济效益也不佳。“从方法论层面说,作为一种工作方式和方法的编辑策划,是编辑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和读者需要,主动设计工作方向和工作项目。它既是编辑思想的一种输出,是编辑人员自己给自己出主意,同时也是对作者思想的汲取和容纳,是编辑意图和作者意图的一种相互打通和完美结合。”[5]“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作精心科学的策划,这种策划是建立在对市场深入透彻的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是对编辑活动全过程的设计,也是一种对编辑流程的组织和管理行为。”“策划所具有的预见性、独创性、主动性,就使编辑活动变为一种力求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主动增强市场适应性,努力创出精品的创造性活动。”[1]这些不同的论者都不约而同地把编辑策划与把握、满足市场联系在一起,即使编辑策划时有考虑到“编辑意图和作者意图的一种相互打通和完美结合”,编辑和作者的意图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读者需要”形成的。众所周知,学术专著多数没有或很难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在以市场为导向做出的图书组稿策划中,很难有学术专著的位置。如此这般,一方面,编辑找人去写自己策划的“大作”;另一方面,学者们千辛万苦、孜孜以求写出的学术专著却无人问津,他们或者不得不束之高阁,或者咬着牙掏出血汗钱付费出书。事实大致证明,已有定评的学术名著编辑策划出版成功的多一些,而一般学术著作特别是原创性学术著作策划成功较少或极少。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原创性成果很难靠策划成批出产。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都不能完全无视市场,但也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以市场为重要导向的图书编辑策划,在很多情况下不利于学术原创性图书的出版。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些年著作性的图书比例很小,有创见的图书更是鲜见,这不能不说与出版社过多地强调编辑的策划运作有关。在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著作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生产上,编辑的策划几乎是难以企及的。”[4]由于在这里我们讨论的主要是与学术原创有关的编辑策划,所以有关原创性文学艺术作品与编辑策划的关系暂且不论。

其次,学术刊物编辑的策划,更多地考虑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也会考虑地域特色,往往较少顾及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当然应当关注,刊物拿出版面讨论这些热点问题有看点,如果组织得好还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学术反响或社会反响,转载率也可能会上升。考虑地域特色设置栏目也值得赞许。比如,在热点方面近年间《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地域特色方面《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苏州大学学报》的吴文化研究等就是这样。但是,多数搞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许多真正有价值、有独创的学术选题往往不在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中;地域特色对学术选题的限制更大。如果真正有学术价值的选题与大家(包括编辑)都关注的选题完全重合,那么学术研究的选题也就太容易确定了,学术研究中所提倡的独辟蹊径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学术刊物编辑的策划,在凸现某些学术话题的同时,也无意中遮蔽了另外一些有意义的学术话题,使一些有价值的选题受到冷落甚至压根就不能问世。这是一种由于编辑策划而造成的学术生态的不平衡、不和谐。学术刊物不仅应当是各种学术观点交流的平台,也应当是各种学术选题展示的平台。

再次,那些按图书编辑和学术刊物编辑策划写出的书稿或论文,往往不是作者的最佳之作。原因很简单,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特定的学术积累、关注的特定领域和课题、特殊的研究写作的高潮和低谷、特定的写作风格等等,而这一切都能与编辑策划的选题和思路恰好合拍那自然是难上加难。所以,学者们很难将自己下工夫最大、真正具有学术创见的东西与编辑策划出的命题作文协调一致,于是只好削足适履,交出一份自己并不满意的答卷。

最后,在学术研究的选题方面,图书编辑和刊物编辑都拥有发言权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发言的资格,但实事求是地说,他们都不如学术研究第一线的学者们更有发言资格。这样说,并不意味着编辑策划的选题就一定不如第一线学者们的好。一般情况下,学者们的选题考虑较多的是本学科的发展需要、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等,而编辑们的选题考虑较多的是社会需要、本出版社或本刊物的整体规划。如果编辑和学者经常沟通、磋商可能会弥补各自的不足,形成双方都满意的选题,但眼下由于更多地强调编辑策划,加上学术刊物在稿件供应和采用方面的编辑市场,学者们更多地屈从于编辑的策划选题。其实,对不少编辑来说,策划正是为了“进行初始化控制”[6],也就是说从选题就开始实行编辑控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编辑策划就为不少学者定了选题、定了研究方向。编辑策划左右着不少学者的研究。由此而来,这些学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某些编辑和学术媒体的指定加工任务。

图书出版有自己的规律,办学术刊物也有自己的规律,自然,学术研究更有自己的规律。然而,学术图书、学术刊物、学术研究三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推进学术进步和繁荣。学术进步和繁荣有一个核心内容,这就是学术创新。多数学术创新,尤其是学术原创首先产生于第一线的研究者中间,而不是产生于编辑的策划中间,这可能使编辑策划者们很沮丧,但这是事实。否则,由编辑搞科研不是更好吗?而且,从学术研究角度看,涉及学术的编辑策划在某种意义上有“计划学术”之嫌。搞经济不能只靠计划,更多地还要靠市场;搞学术研究也不能只靠规划、计划、策划,相当一部分研究应当放开让研究人员自由研究。学术研究是探索、是想象,充满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之于经济活动只能给它更多的自由、更多的灵活机动、更多的宽松环境,而不是相反。因此,从推进学术进步和繁荣这个目标考虑,不应当是学者们跟着编辑的策划走,正相反,编辑策划应当为学者们的学术创新、学术原创服务!学术期刊和学术图书编辑应当及时捕捉学者们的最新研究动态,特别是那些带有原始创新特点的研究成果更应当成为自己图书或刊物选题策划的首选。真正有学术创新意义的编辑选题策划不是产生于编辑部中,而是产生于与有创新活力的研究者的沟通、切磋中。编辑策划在一定程度上指挥学术研究的状况必须改变。

另外,在如何正确处理编辑策划与尊重学术规律方面,还有一个如何处理编辑策划与自由来稿关系的问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编辑策划意识的普遍增强和策划活动日益增多,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学术期刊,自由来稿比过去普遍受到冷落。通过自由来稿的途径得到出版或发表的书籍或论文所占整个图书出版或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比例很低,而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同为期刊编辑的两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谈道:“从发展的趋势看,选题策划将是今后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主流,自由来稿将越来越少。”[7]他们从编辑实践的感受说出了这样的事实和趋向。

熟悉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越是基础性研究,越是原创性研究,越是突破大的研究,越难于预测、计划、策划,也越难以得到囿于原有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多数人的认可。因为所谓原创至少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原始的发现、原始的发明、原始的开创,也就是前人从未发现、发明、开创的东西;二是对已有理论的重大突破或改造,对已有思维模式的重大转换,对已有物质器物的重大改进和替代等。正因为如此,不少原创性、有突破的研究往往是凭研究者的兴趣和信念,靠个体的财力和努力、靠少数有远见的领导或资助者的支持进行的,也因此多以自由稿的途径进入出版社和刊物。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时正是这种情况,既没有被列入什么学术团体的研究计划,更没有被列入什么出版社或学术刊物的出版规划。然而正是这样的自由研究、自由投稿的学术成果为人类科学做出了举世无双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恳请出版社和刊物在重视选题策划的同时,给那些不在策划选题之内的自由来稿留下应有的空间,恳请编辑们对自由来稿给予适当重视,不要把自由来稿排除在自己的审稿范围之外,甚至连看一眼都没有就扔到了废纸篓。

诚然,应当承认,自由来稿与选题策划中的约稿相比肯定参差不齐,从自由来稿中找出好稿确有沙里淘金之感。同样,也应当承认,自由来稿中的确有金子,而且有金子的富矿。无论如何强调编辑策划,也不应当无视或拒绝自由来稿。说严重点,如果所有的出版社和学术刊物都只出版和发表自己策划选题内的著作和论文,而拒绝自由来稿,那么,实际上就等于取消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学术自由。因为学术自由的重要标志是出版自由,没有出版自由学术自由就无从落实了。因此,无论是从尊重和鼓励学术原创的角度看,还是从保证学术自由的角度看,都应当正确处理编辑策划约稿与自由来稿的关系,一定要给自由来稿留下应有的空间。这应当成为出版社和学术刊物的工作惯例,甚至应当成为一种编辑工作制度。这样做只会有利于学术创新和学术原创,而不是相反。

标签:;  ;  ;  

论编辑策划对学术研究的负面影响_学术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