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中心”:教学设计的价值新取向——以“二氧化碳”一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取向论文,教学设计论文,一课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教学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然而,目前的课程知识大多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习得的知识虽然很多,但所学的知识是“惰性”的,无法迁移应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见提高,而精神的自由、思维的灵性却反被禁锢起来。如何扭转这一局面?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本文试以“二氧化碳”一课为例,就“问题中心”的教学设计作一简要剖析。
一、缘起:两种迥异的教学设计
教研组内两位教师对“二氧化碳”一节内容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展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
方案一认为,“二氧化碳”应遵循“现象—性质—应用”的思路来设计课堂教学。即先由教师演示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所具有的性质,由此性质可以知道具有什么样的应用。最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方案二认为,应先给学生一包膨化食品(里面充满某种气体),告诉学生里面的气体主要是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它既可能是,也可能是其他气体,这堂课的任务就是检验袋内的气体是否是。根据前面学习的的知识可推知,要检验气体是否是,必须知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不妨边学习的知识,边设计实验方案来检验。利用性质验证气体是否是的过程也就是掌握性质的过程。
二、探索:两种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对比
两种设计方案孰优孰劣,教研组内教师的意见分歧不一,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们对两种设计都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以期找出差别、分出优劣。
在方案一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逐条演示、分析,关于的基本知识体系条理清晰、完整而严密,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课堂秩序井然、流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同时也发现,该教学设计最大的缺陷是忽视学生的个体经验。经验是杜威教学哲学的关键词之一,学生通过经验获得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经验。课堂上,学生仅仅是听、看,完全没有动手的机会,他们所得到的仅仅是一些“二手”的经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知识往往是惰性的,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在方案二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开始就对检验包装袋内气体是否是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和兴趣,都有探究的欲望。要检验是否是,需要知道些什么?怎样来设计方案?随着这些不可预测的难题的一个个被解决,学生“沉浸”入了课堂之中,思考多、问题多、讨论多、动手多,课堂气氛活跃。
两种教学设计的实际效果差异明显。
1.学生地位的不同
方案一中,大多数时间学生都是被动地倾听、接受、记录,他们只是一个知识灌输的接受者,主要的思维方式是记忆。方案二中,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成就动机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是自主的,是有足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是一个与教师有着不同思维和情感体验的人。
2.教师作用的不同
方案一中,教师是权威,是知识的化身。教师的作用就是将自己用之不竭的知识“倒”给学生。方案二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探究的组织者、资源的提供者、课堂的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教师由“一线”退居到“二线”,主要任务是控制教室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来获得“一手”经验。
3.课程观的不同
课程到底要给学生提供什么?方案一中,教师以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关键内容,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课程只是学科知识的总和。而方案二中,经验的地位则明显地被突出,“经验是在学生对所从事活动的思考中形成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因此,学习经验也就成了课程的重要部分。
4.教材观的不同
方案一中,教师“忠实”使用教材,正确而全面地传授教材上的知识,教材具有权威性。方案二中,教材仅仅是一种资源(学生能从教材中找到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持“创生”取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与调整。
三、反思:对两种教学设计的知识论分析
无论从教学设计方案还是从课堂实践来看,这两种设计的差异是明显的。事实上,不同的设计背后是不同的教学理念在交锋。教学设计深受学习理论的影响,学习如何发生,教学就应跟随学习作出积极的调整。而学习理论又受知识观的影响,这就是说,教学设计随着知识观的变迁而改变。教师持怎样的知识观,就将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同时也必定会影响具体的教学实践。从知识论的角度,这两种不同的设计背后其实是两位教师所持的知识观在交锋。
1.对知识的目的认识不同
在教师的内心深处总隐藏着知识的目的观,学习知识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些知识于学生有何用?知识的堆积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吗?方案一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条一条地学习的性质,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堆积知识,然后仅仅在课堂的最后阶段应用一下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应用也不过是换种方式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已)。即教师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记住知识,最终目的是为了考出好成绩。方案二中,学生是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的知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最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知识的性质认识不同
方案一中,教师更多地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反映,具有客观性、中立性。知识可作为客观事物,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学生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教师将的性质一条一条传授给学生,学生则逐条接受。方案二中,教师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建构性和文化性。性质的学习是在具体的情境——袋内气体是否是——中学习的。基本知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所必需的支撑,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的。这些基本知识并非教师“传授”,而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在师生间、生生间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的。
3.对知识的存在方式认识不同
方案一中,教师认为知识是存在于书本之中,是外在的客观之物,知识和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可以剥离开来的。于是,可先单独传授知识,然后试图通过课后的应用练习,将知识和问题情境结合起来。但这个结合的难度较大,常常导致无法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所谓“高分低能”现象由此产生。方案二中,知识不是孤立的外在之物,知识和问题任务天然地结合在一起,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就习得了知识,不存在知识与其产生的“土壤”分离的现象。这样的知识是有根基的,是鲜活的,于是知识也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4.对知识的习得方式认识不同
由于教师对知识的目的、性质和存在方式认识的不同,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也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方案一中,教学目标定位在将的有关性质正确而全面地传授给学生。为完成这个目标,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就是逐个演示实验。如能将蜡烛熄灭,从而得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然后教师再演示另一实验,学生再得出另一性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也运用了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方法,但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掌握着教学的主导权,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教师控制的,学生的活动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活动。方案二中,教师具有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知识是在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主建构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环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检验是否是,就必须先知道的性质。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得到具有密度比空气大、微溶于水、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等性质。接着,学生利用这些性质,设计检验的实验方法。如根据不能燃烧也不能助燃,可设计用灭火;根据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混浊,可把通入石灰水等。此时,所需学习的基本知识变成学生解决问题的必须,学生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
四、解读:教学设计的价值新取向
通过对两种设计进行的知识论分析,可以发现,方案一是“学科中心”的教学设计,抓住了学科的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活动,这样的教学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方案二是“问题中心”的教学设计,是一种既重视学科知识又重视学生发展的新型的教学设计,是当今教学设计的价值新取向。
1.课堂教学线索明显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为什么要学习知识?是因为教材中规定的必须。知识点之间缺少必要的逻辑联系,学生所要做的是将这些“散沙”机械地填入脑海中。于是,学生记忆负担重,学习枯燥乏味,等到要应用知识时也因缺少必要的线索来提取而无所适从。在“问题中心”的教学中,用一个问题来一以贯之,课程知识挂靠在问题上。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问题而展开。问题是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若想通过一系列活动解决某件事情,就必须先学习一些基础知识——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并非教材中的规定。于是,学习活动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最终解决问题”为线索,顺利展开。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问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2.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以问题为中心,其实是对教材进行了心理化改造,使教材内容在符合学科逻辑的同时,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是学生所关心的,对学生而言它就是有意义的,这样,学生就能最有效地、充满情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去探索自己所想的、所关心的。没有问题就没有发展,问题成了学习的内部动力,成了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生长点。
3.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提高
在某种程度上讲,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能力是必备能力。能力是不能通过说教、灌输得到的,必须在实践中、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才能习得。在“问题中心”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的解决是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过程则是教学的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精确表征问题、提出解释、寻求解决的着力点(科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等等。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高层次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藉此过程得到充分发展。
4.课程知识初具意义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神圣事业,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生长、精神自由的培育责无旁贷。在“学科中心”的教学中,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完成教材规定的内容,学习是为了能考出好成绩,这些知识对于学生的意义而言,仅限于此。在“问题中心”的教学中,“知识的意义存在于对知识的用法之中”。将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以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联系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习了知识。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与学生的经验世界相联系。知识对学生而言是有用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能探索自然的奥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达到精神的自由。
“问题中心”的教学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与研究。当然,这里的问题应适当地扩散,它包含广泛类别的多种多样的活动,而不仅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特征是这种活动必须具备完整任务的特点,而不仅仅是零碎的片段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