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地带经济差距与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差距论文,原因论文,地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三大地带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
首先,关于分析指标,本文主要采用两个指标,即人均GDP 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其次,关于分析时期,考虑到研究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经济差距演变问题。再次,关于分析方法。以相对比率法(β=Y[,i]/Y[,j])为主,绝对值法为辅。原因是加权变异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只能说明三大地带之间有差距及差距有多大,但无法说明谁对谁的差距。而我们的目的正在于说明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1.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国际国内通用的比较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指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均GDP见表1,据表1计算的相对比率见表2a, 绝对差距见表2b。从表2a可见,在1980年到1990年的10年中,中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的差距基本没有变化,而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的差距开始轻微的拉开。但是,从1992年即我国正式提出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的差距开始明显加大。但我们从表2a中再仔细分析,中西部相对东部的差距在整体拉大的同时,发现从1994年到1996年,中部相对东部的差距略有缩小,而西部相对东部的差距增幅也开始略有减小。但是,从表2b可见,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却一直在扩大。特别是从1990年到1996年,绝对差距急剧拉大。再从人均GDP的增长率即表3可见,在1980年到1990年的10 年中, 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西部>中部>东部;但是,从1990 年到1995年即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均GDP 年均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这个顺序正好和前10年的顺序相反。这表明正是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我国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
2.从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看
考虑到我国农民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大,并且代表农村经济,故选择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可以较好的反映三大地带的农民收入差距见表4。将表4进一步处理,得出表5a、表5b、表5c。
从表5a可见,从1978年到1994年,中部、西部地区的农民家庭纯收入相对东部地区的农民家庭纯收入的差距迅速拉大,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差距更大。但是,在1995年,这种拉大的差距似乎突然有很大的反弹。仅仅通过这一年的变化,似乎不能简单的得出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在缩小的结论。在1995年,为何有如此大的缩小,首先可以排除不是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产生的,因为收购价格的提高是全国性的,并且东部地区是我国主要农副产品基地。从本文的数据看,可能是得益于中央从1993年开始对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表1 三大地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单位:元)
地区1978 1980 1985 1990 1992
东部
461.1 599.7 1009.31983.92848.2
中部
309.8 382.6 694.7 1276.21621.6
西部
264.3 313.9 570.6 1085.41402.8
地区1993 1994 1995 1996
东部
3894.25477.76803.37859.8
中部
2072.72928.93690.74377.7
西部
1777.32433.12959.73459.9
注:数据来源:a.《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b.《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并计算。c.《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年》。d.1996年数据引自《中国国情国力》1997年第5期
表2a 三大地带人均GDP的相对比率
地区1978 1980 1985 1990 1992
东部 1 1 1 1 1
中部0.67 0.64 0.69 0.64 0.57
西部0.57 0.52 0.57 0.54 0.49
地区1993 1994 1995 1996
东部 1 1 1 1
中部0.53 0.54 0.54 0.56
西部0.45 0.44 0.43 0.44
表2b 三大地带人均GDP绝对差距
地区 19781980
1985 1990 1996
东部
0
0 0 0 0
中部-151.3 -217.1 -314.6-707.7-3482.1
西部-196.8 -285.8 -438.7-898.5-4399.9
表3 人均GDP增长率
地区1980~19901990~19951980~1995
东部 12.7% 27.9% 17.6%
中部 12.8% 23.7% 16.3%
西部 13.2% 22.2% 16.1%
表4 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单位:元)
地区 1978 1985 19901991
东部 149.08512.97900.47 1055.69
中部 125.93380.32586.82 649.45
西部 127.87322.57488.45 551.85
地区 1992 1993 19941995
东部 1156.08
1398.53
2416.71 2346.06
中部 722.6 815.721105.36 1273.12
西部 619 681.4 858.2
1051.6
注:数据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并计算。
表5a 三大地带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对比率
地区19781985 1990 1991
东部 1
1 1 1
中部0.840.74 0.65 0.62
西部0.860.62 0.54 0.52
地区19921993 1994 1995
东部 111 1
中部0.620.58 0.45 0.54
西部0.530.48 0.29 0.45
表5b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绝对差距(单位:元)
地区 1978198519901995
东部0 0
0
0
中部 -23.15 -132.65 -313.65 -1072.94
西部 -21.21 -190.4 -412.02 -1294.46
表5c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
地区 1978~19901990~1995
东部
16.2% 21.1%
中部
13.7% 16.8%
西部
11.8% 16.6%
国务院在1993年2 月作出《关于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从1993年到2000年,每年在国家信贷计划中单独安排50亿元专项贷款,支持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在1993年9月召开的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再次决定从1994 年到2000年,每年增加50亿元的专项贷款,支持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同时,中国农业银行从1992年第四季度起开办了1亿元专项贴息贷款,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农业部于1994年开始组织实施了《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工程》。国家的这些措施的实施,到1995年,就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从表6可见,从1989年到1993年, 我国三大地带的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但是,从1993年到1995年,从高到低依次是:西部>东部>中部。再从中西部合计看,在1989年到1993年,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仍然比东部低4.4个百分点,但是,在1993年到1995年,这个差距减少到只有0.5 个百分点。
表6 三大地带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单位:亿元、%)
地区 1989 19931995 1989~19931993~1995
东部 1029.76
2715.2 5154.327.4% 37.8%
中部 320.85739.4
1376.523.2% 36.4%
西部 139.56313.4
609.4 22.4% 39.4%
中西 460.411052.8 1985.9 23% 37.4%
注:数据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4、1995年计算
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必然增加乡镇企业的职工个人收入,而且乡镇企业的职工主要是农民(在我国的统计年鉴中,乡镇企业一直是在农村经济项目中)。见表7。从表7中的数据可见,在1989年到1993年的国民经济治理整顿期间, 东部地区乡镇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增长率是1.96%,而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呈现负增长。
但是,从1993年开始的东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合作工程,使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企业职工平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东部地区。如果能够持续进行此项工程,将对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产生重要的积极的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从相对差距看,从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我国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的确在扩大但扩大的程度比较小。但从1992年即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以来,差距在较快的拉大。尽管近年来出现了某些减小的迹象,但是,差距仍然是较大的。第二,绝对差距在持续扩大。
二、我国地区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
1.已有研究观点
关于这个问题,我国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多种观点,概括起来有七种。
第一是体制说,代表者是厉以宁。他认为计划体制是导致中西部地区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他认为,近年来,计划体制占支配地位、非国有经济比重较低的地区,经济发展就不容易迈大步。而相反,只要转入市场经济轨道、非国有经济已占到一定比重的地区,经济增长比较迅速。内陆省份的国有企业占的比重较大,宏观经济紧缩后,国有经济受到的限制要比非国有经济大得多。因此,沿海省份在宏观经济紧缩后,还能依靠非国有经济较快的增长而增加收入。而内陆省份则因国有经济的停滞或萎缩而同沿海省份之间扩大了收入差距。
第二是投资政策说,代表者是毛惠辉。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和政策均向东部倾斜。特别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财政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空间转移支付大幅度下降。1979年~1989年,国家从东部转移到西部的国民收入占整个东部的国民收入的6%,比1953 年~1978年的10%下降了4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占东部积累额的比重也由48%下降到21%,下降了28个百分点。二是在外资方面,中西部比东部的差距更大。到1994年底累计,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221608个,合同(章程)外资金额是2993.06亿美元,其中, 89%在东部地区,只有11%在中西部地区。
第三是人口素质说,代表者是王小强、白南风、王晋德。其中,王小强、白南风在1986年出版的《富饶的贫困》,曾在我国引起很大反响。在该书中,他们明确指出,我国资源丰富的西部之所以落后,“不是资源的匮乏,不是产值的高低,也不是发展速度的快慢。人的素质差,才是所谓‘落后’概念的本质规定。”王、白二人强调的人的素质是“特指人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素质”。即西部地区人们缺乏商品经济意识和能力。而王晋德所指的人口素质则是人口教育水平,他认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造成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他引用1990年的数据,以6岁以上人口中, 每万人中受过大学本科和专科教育的人口比重,东部是18.5人,中部是13.2人,西部是12.3人。东部相对于中西部来说,人口素质高,具有人才优势,加上三大区域劳动力流动相对自由,大量人才、劳动力流入经济发达地区。
第四是宏观说,代表者是陈士能,他认为导致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历史上的生产力布局一直就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二是按照国家产业垂直区域分工布局,加工主导型产业集中在沿海地区,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部分在西部地区,这种分工具有一定和合理性。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产品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致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部分效益外流。而东部沿海发达省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使得具有超前试验领先一步的优势。(注:引自陈士能“努力缩小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人民日报》1995年8月24日。 )
第五是多因说,代表是陈栋生、魏后凯、陈耀、刘楷等。他们认为东西差距扩大的原因有四个: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发展起点,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生产力低下,农业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在改革初期的1978年,西部的人均GDP只有东部的54.8%, 第一产业在西部的份额高于东部近10个百分点,即西部在改革时处于传统农牧经济向初步工业化的过渡阶段,而沿海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二是渐进式市场化转变,导致要素资本的单向流动(从西部流向东部)、基础产品价格改革的滞后(初级产品低价输出、制成品高价输入导致价值净外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速度的差距)、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敢于放权,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坚持控制)。三是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优惠政策、出口地缘条件等,均集中在东部地区。四是产业结构效应及资源转换效率,即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第一产业西高东低、第二产业东高西低、工业结构东轻西重)、西部农村工业化进程落后、西部资源转换效率低。(注:引自陈栋生等《西部经济崛起之路》P62~78,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12月。)
表7 三大地带乡镇企业职工人均收入
地区 1989 1993 19951989~1993 1993~1995
东部 1351.61
1460.78 2193.9 1.96%
22.55%
中部 1077.23
683.91291.8 -10.74% 37.44%
西部 959.97659.51007.7 -8.96% 23.61%
第六是基础建设落后说,代表者是田江海。他认为“中西部穷,主要穷在基础设施。由于基础设施跟不上,资源不能输出,原料不能就地转化,只有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因此,越穷越要抓基础设施建设。”(注:引自田江海“关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经济学动态》,1996年12期。)
第七是双重转型说,代表者是宦国渝。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主,而东部地区则是以轻工业为主。二是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发育低,而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发育高。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差距,导致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注:引自宦国渝“‘双重转型’与经济增长”,《经济体制改革》,1996年第6期。)
2.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导致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根据本人在西北地区工作、研究近5年(1988.9~1993.4), 对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进行过较长时间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吸取上述已有研究中的正确内容。本文认为,从改革开放以来,导致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自然原因
中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对阻碍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土地肥力的差异,土地肥力是土地的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综合表现。从自然肥力角度看,在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中,除了东北的吉林、黑龙江为主的东北平原、陕西的汉中平原等地区的土地自然肥力比较高以外,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西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新疆、江南丘陵等主体面积的土地自然肥力较低。人为肥力主要是指土地施肥水平与管理水平等。中西部土地综合肥力较低,导致农业生产的落后。从三大地区的主要谷物(稻谷、小麦、玉米)单位产量可以看到这种差别。见表8。
(2)历史文化原因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发展阶段差距,在解放以前,由于长期的民族不平等政策,导致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相当落后。二是商品经济意识的薄弱,由于地理上的长期封闭,使中西部地区中的高原、山区的居民,仍然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从而商品经济意识比较薄弱。但是,有的民族如宁夏南部的部分地区的回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具有较强的商品经济意识,从而发展较快。对中西部绝大多数地区的人们来讲,商品经济意识薄弱,是长期落后、封闭的历史结果,在计划经济时期,这种薄弱的商品经济意识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还不是太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落后的意识开始发挥出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性的反作用。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冲击原有的自然经济,才能促进商品经济意识的强化。
表8 三大地带谷物单位产量(单位:吨/公顷)
地区 1989 1993
1995
Q βQ β Q β
东部 4493.9 1 7401.9 1 7742.0 1
中部 4189.7 0.93 6923.7 0.94 6987.1 0.90
西部 3818.1 0.85 5784.8 0.78 5795.4 0.75
注:(1)资料据《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4、1996年计算
(2)Q为谷物总产量,β是相对比率
(3)发展政策原因
包括国家内部发展与开放政策两个方面:一是从对外开放政策看,从80年代以来,我国迅速的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但是,开放政策是有地区倾斜的,4个特区、14个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大开放地区(环黄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均在东部沿海地带。从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及其它投资的相对比率看(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计算),1988年、1992年、1995年分别是:1∶0.08∶0.07、1∶0.07∶0.02、1∶0.11∶0.04。显然,在1992年之前,我国开放政策的地区倾斜比较严重,东部吸引外资的优势也比较大,中西部外资相对东部的差距拉得较大。但是,从1992年之后,由于国家增加了中西部地区的开放力度,包括扩大中西部省份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的对外开放、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等,外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迅速增长。在1988 年~1990年之间,东、中、 西三大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它投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38.36%、34.64%、33.55%;而从1990年~1995年, 年均增长率分别是:48.11%、66%、76.67%。与东部地区的相对比率也在增加,而且增加较快。
二是从国内政策看,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国家投资的地区差距。从基本建设投资看,见表9。从表9中可见,从1980年到1985年,国家在中西地区的投资项目与在东部地区的投资项目的相对差距变化不大,但从1985年到1995年,差距开始拉大。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地方基建投资即自我投资能力相当的弱小,在1980年相对东部地区的差距本来就比较大的情况下,到1995年,差距就更大。这是国家执行梯度战略的必然结果。其次,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地区差异。据我国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看,尽管东部地区生产快速发展,但是,其上交税金占全国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1995年,东部地区上交税金总额占全国比重由1985年的60.9%下降到58.1%, 而中西部地区上交税金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则由1985年的39.1%上升到41.9%。 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的“三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
(4)产业发展阶段的差异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三大地带的产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是导致之后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见表10。
表9 基建项目地区相对比率
地区19801985 19931995
国家 地方 国家 地方 国家 地方 国家 地方
东部 1 1 1 1 1 1 1 1
中部 0.82 0.69 0.94 0.6
0.64 0.39 0.61 0.36
西部 0.64 0.42 0.47 0.44 0.44 0.24 0.35 0.21
注:据《全国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理事统计资料汇编1949 ~1989)及《中国统计年鉴1995》计算
表10 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单位:%)
地区 1978 1985
A B C A B C
东部 23.0
57.9 19.1
26.1
51.0
22.7
中部 36.0
47.0 17.0
35.6
43.6
20.8
西部 35.2
45.7 19.1
35.9
40.3
23.8
地区 1992
1996
A B C A B C
东部 19.9
51.0 29.1
16.3
48.8
34.9
中部 28.7
45.7 25.6
25.6
44.8
29.6
西部 31.3
41.2 27.5
27.1
41.3
31.6
注:a.据《全国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 ~1989年)及《中国统计年鉴1994》计算。b.1996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信息报》1997年4月16日。c.A为第一产业,B为第二产业,C为第三产业。
首先,在1978年即改革开放初期,三大地带之间的第三产业差距很小,但相对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例较大,第二产业比例较小。其次,在1985年,即城市改革开始不久时,比较起来,由于农村的改革发展,在三大地区中,东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有明显的增加,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略有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均在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均在提高,但西部地区提高较大。从总体上看,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比东部地区高,三大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差距很小。再次,在1992年,即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年,从1985年到1992年,三大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最大的特点,便是东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大,第三产业增加较大。同期, 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也较大, 但仍然比东部地区高出9~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东部地区低5~10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与东部地区有了明显的差距。最后,在1996年,即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四年后的时期,三大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均在下降,但西部下降幅度最大,达4.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均在提高, 但东部地区提高最大,达5.8个百分点。 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均在下降,而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却在微小的提高(0.1 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仍然高于东部地区。从上述分析,从1985年到1996年,变化较大的是第一产业的变化,东部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9.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了10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下降了8.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变化较小。第三产业变化较大, 东部地区增加了12.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增加了8.8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均增加了7.8个百分点。
(5)转轨不适综合症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从“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经过“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一直在增加市场经济的比重,最终在1992年开始实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有企业相对本身是市场经济产物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处于严重的不利的状态,突出地表现在市场竞争力的差异。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正式提出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三大地区的最主要的差异是工业企业结构的变化。东部地区的集体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城乡个体企业发展迅速,它们本身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很自然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国有企业则从生产管理型转向市场管理型,从原来的根据国家计划生产,突变为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而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一直缺乏强有力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在市场营销主导时代,这些类型的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区中,工业总产值结构见表11。
表11 我国工业总产值(单位:亿元)
地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城乡个体企业
1989
19951989 1995 1989 1995
东部
6716.94 16579.91 5652.03 23976.12 597.21 6823.19
中部
3749.24 9521.62 1608.32 7267.41 329.69 3555.41
西部
1976.74 5118.15 587.74 2379.19 130.77 1121.97
注:据《中国统计年鉴》1989、1995年计算
根据表11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表12。
表12 我国工业结构变化
地区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城乡个体企业
1989
19951989 1995
1989 1995
东部 51.8%35% 43.6%
50.6% 4.6% 14.4%
中部 65.9%46.8%
28.3%
35.7% 5.8% 17.5%
西部 72.4%59.4%
22.6%
27.6% 5%13%
从表12可见,在三大地区中,从1989年到1995年,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均在降低,但从比重上看,中西部的国有企业比重均高于东部。从增长速度看,中西部国有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比东部高。但是,从表13中的相对差距比率看,中西部的国有工业企业相对东部的相对差距,在1995年比1989年减小了。而集体企业相对差距基本没有变化,但城乡个体企业的相对差距拉大了。但是,事实证明,只要企业能够尽快转变管理思维方式,从找市长变为找市场,加强科学管理特别是市场营销管理,中西部国有企业这种不适应症,是可以迅速改变的。其中,最成功的案例是四川长虹电器集团、新飞冰箱、贵州航天集团等。
结论:综上所述,导致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东部地区的差距拉开与拉大,是多种原因的综合结果。其中,有些原因是难以改变的,如区位、自然环境等,而有些原因是外部导致的,主要是国家政策,这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加快国家整体发展的所必需付出代价。还有些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内部所致,特别是发展阶段的差异、商品经济观念落后等。这样,在探讨如何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时,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仅仅从感情出发。
表13 我国工业增长率与相对差距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地区 βG
β G
1989 19951989 1995
东部 1 1 16.3% 1 1 27.2%
中部 0.56 0.57
16.8%0.28 0.30 28.6%
西部 0.28 0.31
18.2%0.10 0.10 26.2%
城乡个体企业
地区 βG
1989 1995
东部 1 1 50.1%
中部 0.55 0.52
48.6%
西部 0.22 0.16
43.1%
注:β是相对差距比率:G是从1989~1995年均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