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第三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第三届论文,讲话论文,教材论文,委员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志们:
这一次换届后新成立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是第三届了。第一届成立于1986年9月,第二届成立于1991年10月。 如果从教委党组决定向审定委员、审查委员发证书,即1985年的下半年算起,至今已整整十年了。这十年中,审定委员会做了很多工作,审查了近20个学科的教学大纲(试用)、8套义务教育教材,以及近20套各种试验教材, 审定了全国大约40多家编写单位编写的成套或单科教材近1300种。应该看到十年中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大量的。除审查了如此之多的大纲和教材(还包括各种挂图)之外,还制订了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工作章程和教材审定标准,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教材走上了一条比较健康的发展道路。十年来,参加审定、 审查工作的同志有170多位,现在已经有9位去世了,我们应当永远怀念他们。 这项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中小学教材建设凝结着170多位审定、审查委员的心血, 也凝结着9位已经去世的委员的心血。 委员们的劳动价值将随着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每一步发展而永远保持其青春。
我想先介绍一下最近几年基础教育发展的情况。
基础教育在1992年和1993年前后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这几年基础教育的发展在投入方面可以概括为:国家拨款保工资,教育附加保民师,事业发展靠集资。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发展所需的投入有国家拨款、征收教育附加税和集资这几条渠道。到了1992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国家拨款保工资保不住了,出现了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教育附加保民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地方把教育附加视为向农民乱摊派,有的地方取消了教育附加,有的地方教育附加不能足额征收;集资也被视为乱摊派,所以不少地方把集资的审批权收到省里,集资几乎陷入停顿。1992、1993年出现的这些波折促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发出了“出路在哪里”的呼声。这些问题经过1993—1994年的整顿,尤其在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决策,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一是明确了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在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的“两个增长”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增长”,即除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生均经费增长之外,再加一个生均公用经费的增长,并恢复教育附加,农村按农民平均收入的1.5—2%征收,城市按“三税”的3%征收, 把集资的审批权放在县一级政府。这样,中小学校舍、设备的建设就得到了初步的保证。此外,中央还出台了一些政策,如城乡中小学校舍建设都要纳入当地基建计划;把对校办产业的免税政策延长两年;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扶助贫困地区专项基金(到2000年,中央和各级政府总共要拿出近120亿元人民币)用于扶助贫困地方普及义务教育。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我们接着开了“两基”督导工作会议,提出到本世纪末实现普及义务教育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基”:一个是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的概念是85%以上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有15%人口地区到本世纪末普及六年义务教育或普及小学三年、四年的教育;一个是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个“基本”的概念是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
实现“两基”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在我国的教育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性质的工程。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全国各省、市的工作进展都比较顺利。 为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采取分三步走的方法, 即1996 —1997年为第一步,1997—1998年为第二步,1998—2000为第三步。我们已分别召开了第一片(经济发达的九个省市)、第二片(经济发展较快的十二个省市)的普九工作汇报会,今年还要召开第三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九工作汇报会。现在各地、各级政府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都抓得很紧,分类指导,提出政策要求,然后分步骤落实,形势发展是很好的。
当然,实现“两基”目标还存在着许多困难。比如,拖欠教师工资就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其原因也较复杂,如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对教育发展不够重视等等。
从目前来说,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还是投入问题。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还要增加。国家教委为此研究了很多政策,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确定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 这个数字已经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今年通过《教育法》时想把这个数字写进去,但由于认识比较难于统一,所以只写了这个比例由国务院确定。9月8日下午,李鹏同志在接见优秀教师代表时强调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就要对教育的投入有倾斜政策。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2.67%,与4%还有一定距离。 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财政预算内的教育投入要继续增加,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其他各种方法来增加教育经费。比如进行办学体制的改革,鼓励多种渠道办学就是增加教育投入的一种方法。还有事业发展本身也是增加教育经费的途径之一。另外还可以在基本建设经费中搞一点附加或提取一定比例。只要教育的投入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如设备问题、校舍建设问题、教师工资待遇问题等都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基础教育的发展,除了教育投入以外,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家教委准备1996年召开师范教育会议,专门研究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就是要不仅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教师的工资收入不低于或略高于公务员的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为教师解决住房问题。岚清同志对此事抓得非常紧,他认为解决教师住房问题甚至比提高教师工资更重要。所以,岚清同志这两年下决心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已初见成效,全国去年在教师住房的投入方面大约是60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可解决14万户教师的成套住房。今年大体也是这个形势, 今年以后中小学教师的人均住房面积可能超过8平方米。再抓几年就可能达到并超过城市居民的平均住房面积。
以上向大家简单地通报一下基础教育方面的情况。我想要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搞好,除了上面讲的校舍、设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外,还要加强教材的建设。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要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除了校舍、设备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要继续采取措施、完善政策,把它们搞好以外,还要下很大的功夫把教材建设搞好。
十年来,我们的教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教材已改变原来的“一套教材打天下”的局面,迈出了“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的步子。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现在我们至少有八套义务教育教材。我想中小学教材建设的任务能不能这样提,就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要建立一个面向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因为从整个教育来说,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所以我们的教材建设也要适应这样的要求。
我想这样一个教材体系首先是有中国特色的,即这个教材体系应当是有我们国家的特点,我们民族的特点。这里最重要的是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在教材里要有较好的体现。要把5000年来文化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吸收到教材中来。如何把这些好的东西吸收进来,是很值得研究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通过教材对培养年轻一代产生作用,使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我们的教材还应该是基础的。如何体现基础的特色呢?我们强调两个基本,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小学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就那么长,因而要把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教给学生。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中小学教材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虽然对素质教育还有争论,但这不影响使用这个词来表达我们的思想,而且我们所讲的素质是后天的,是在后天环境里通过教育和训练而形成的一些基本的品质结构,这种品质结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都发挥作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它的目的不是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而是要面向全体,使国民素质得到整体提高。致力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这才是普及义务教育的目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材应考虑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当前应着重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文明礼貌和遵纪守法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以及一些基本技能的教育等薄弱环节。
作为一个新的教材体系,除了必须是中国的、是基础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以外,还应面向21世纪,还要注意跟踪科技的发展,注意先进的科技成果的吸收和传授。今年的科技大会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口号。理科教材要注意加强科技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科学的意识、养成科技兴国的意识,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所以,如何把一些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成果通过通俗的、孩子们能接受的语言传授给他们, 这是我们的教材应该考虑的。 否则就适应不了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21世纪的需要。
在今后一个阶段教材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是要继续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建设。全部审查完以后,还要进行修订;二是要完成高中阶段教材的编写审查任务,高中阶段教材要与义务教育教材相互衔接;三是无论义务教育教材还是高中阶段教材,都面临改革的问题,不仅各个学科要改革,而且总的体系也要改革。现在各个部门都要求在中小学设课、加课,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面临严峻的挑战。
现在学生的负担已经够重了,所以我们的教材必须改革。改革的方向,我觉得不应该再增设许多新的学科,而是要走设置综合课程的道路。我认为设置综合课程不一定会降低教育质量。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也实行综合课程。基础工具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是要保证的,其他的如物理、化学、生物,可以综合设置自然科学,思想品德、历史等,可以综合设置社会科学,再加上一个艺术类课程。设置综合课程,我觉得要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开展研究、开展试验。浙江在搞综合课程的试验,我听了他们的汇报后给他们鼓了一点劲,要求他们在全省范围里继续坚持下去,说不定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可以为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
开始试验,确实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师资跟不上,有的课程教不了。因为师范院校是通过分科课程培养教师的。现在要教综合课程,有些教师当然教不了,这就存在一个教师需要培训和适应的问题。所以,我们允许进行试验,不要一下子在很大的面上推开。在一些地方经过试验,在师资队伍、仪器设备等各个方面都跟上了,再考虑在大范围内推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目前各个部门的需要。因为这是综合课程,所以法制教育、环保教育、人口教育等都可以朝综合课程内放,而不是专门开设一门课。根据浙江的调查,89%的教师认为设置综合课程的方向正确,80%以上的学生反映设置综合课程好,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现在有些同志担心搞综合课程与按分科教学进行的高考衔接不上,怕影响升学比例。针对这种担心,我们要研究一些政策,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帮助各地把这件事办好。我们的审定委员、审查委员如果有可能,也请关心一下浙江省的改革试验,支持他们把这项改革搞好。因为这项改革成功了,对我们全国教材改革是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