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德育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德育论文,精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教工作者及理论界基本认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仍应实施精英教育。作为教育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是否也应实施精英德育,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拟从德育工作者的视角着重论述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能否及如何实施精英德育。
一、什么是精英德育
1.精英教育的涵义
精英德育的提出缘于精英教育,把握精英教育的涵义有助于正确理解精英德育。从词意理解,精英教育是指培养精英的教育。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理论和实践中精英教育具有多重涵义:一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精英教育阶段。按照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部适龄人口的比例(毛入学率),将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小于15%的阶段被定名为精英教育阶段;二是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有人说精英教育是以培养具有高超专门知识技能与强烈责任感的人才的教育,还有人说精英教育是建立在高等教育总量基础之上的、由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具有质的规定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多样性的精英教育质量观,“这里的精英教育是指面向规模庞大的高等学校正规教育全体,通过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式提供各类优质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或岗位精英”[1]。
本文所说的精英教育特指在大众化教育基础上以培养少数精英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一种区别于作为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的教育模式。作为教育阶段的精英教育注重的是“量”,只有少数人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但培养的并非都是精英;作为教育模式的精英教育注重的是“质”,着重培养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不矛盾,大众化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基础,只有大众化教育做好了,精英教育才有坚实的基础,因而,精英教育体现在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学校教育的各个学段、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其次,其目标是培养精英人才,这是精英教育的根本所在。这里的精英人才是包括政治精英、学术精英在内的行业精英。最后,教育的对象是少数具有精英潜质及愿望的学生。笔者同意马陆亭老师关于坚持多元质量标准、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使命的观点,也同意业业有精英、行行出状元,但是业业中的精英、行行中的状元居于行业中的塔尖、为数不多,高校生源的层次性随着录取率的提高也愈加明显,具有精英潜质及愿望的学生相对于庞大的在校生应是少数。
2.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理论界对德育的概念认识不一。正确理解精英德育还需科学界定德育的内涵与外延。笔者仅从德育实践者推动工作的视角,在内涵与外延两方面对德育进行界定。
德育的内涵,就是德育的定义是什么。有学者在综合分析了学界对德育的6种定义后提出,大家基本认同“德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以及“‘德’是要把外在的一定社会的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品质”,而“把哪些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品质”则出现了不同说法,并指出,德育中的“德”指的是一定社会的要求内化后的个体的心理品质(德性),心理品质的内容和特征外显于个体的行为(德行)[2]。笔者不对德育下定义,但同意这一分析,认为德育内涵至少应具备三点:德育是一种教育,属于教育学范畴;德育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但不是政治活动;德育的目的是把一定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德性”和“德行”。
德育的外延,就是“哪些社会要求”即德育的内容是什么。有人提出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德育特指道德教育,广义德育指包含较多内容的德育,如“三要素”说(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四要素”说(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五要素”说(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人们基本接受并实践广义德育。也有人提出德育概念泛化,外延空前膨大,几乎涵盖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所有内容,造成道德教育淡化、德育概念混乱、名实不符等问题[3]。笔者认为,要综合考虑教育规律、德育实践和中央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概括明确了德育的外延:“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3.精英德育的涵义
基于对精英教育和德育的理解,笔者认为,精英德育是指在大众化教育基础上培养少数精英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活动,具体讲就是将社会对精英人才“德”的要求转化为精英教育对象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它有以下特点:(1)精英德育的属性:从属于精英教育,因其在精英教育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2)精英德育的目的:将社会对精英人才“德”的要求转化为培养对象的“德性”和“德行”,其因精英教育而生也必将服务于精英教育。(3)精英德育的实施:在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因大众化教育的实现而有精英德育的提出,影响大众化教育的进程将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提精英德育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为什么要实施精英德育?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
1.大众化教育阶段实施精英教育的需要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回答能否实施精英德育必须回答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能否实施精英教育。这是提出精英德育的前提。
对于在大众化教育阶段能否实施精英教育,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应开展高水准的精英高等教育,因为精英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二是要坚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精英教育应该“歇菜”,禁用精英教育的理念经营大众教育,因为精英教育忽略了普通受教育者的素质提高,过分地强调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办学方向[4];三是需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只能是精英主义教育,因为高等教育的选拔是精英主义的[5]。
理论界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是否应该同时实施精英教育有明确的、正向的回答,论述也很详尽。后两种观点的支持者少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都是把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对立起来,只能选其一,要么大众化教育,要么精英教育。因而,有必要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说明,以正确理解在推进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精英教育。
第二种观点强调教育的公平性,担心实施精英教育忽视了大多数人受教育的权利、影响了普通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实施精英教育影响教育公平吗?笔者认为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行不悖。精英教育是以培养精英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其教育对象是潜在的精英,为数不多;大众化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其教育对象为绝大多数受教育者,数量居多。发展精英教育并不是要否定大众化教育,而是要在更好地发展大众化教育、满足大多数群众受教育权利的基础上,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精英人才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部分受教育者成为精英的需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他最需要的或者说最适合于他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公平。同样,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并不是要否定精英教育,国外亦如此。比如,法国的大学是实施精英教育的基地,只有那些高中毕业会考的佼佼者,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进入大学学习,以保证其精英教育的主旨,而持有高中毕业会考文凭或同等学力证明者都可到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主力军的综合大学报名注册。这里的问题是在操作层面要把握好:不以精英教育干扰大众教育,在大众教育中发现精英人才。
第三种观点强调高等教育的选拔是精英主义的,必须实施精英教育。笔者认为,决定教育模式的是受教育者而不是选拔机制。选拔机制是精英主义的未必就必须实施精英教育。从高等教育选拔机制上讲,应当说被选拔到大学的学生基本上是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但是在选拔机制没有根本变化而被选拔到大学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学生之间的差距必然拉大,有些具有培养成精英的潜质,但大多数学生未必具备。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同一种教育不符合教育规律。
2.大众化教育阶段实现德育育人功能的需要
德育只有在育人的实践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人才培养会因社会需求及生源状况有所调整,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以及学生的成长愿望不会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降低。基于大众化教育开展精英教育的过程中,德育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提出精英德育的基础。
首先,社会主义事业要求培养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提出要“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这是中央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其次,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行业精英。既要有精湛的业务,又须有高尚的品德,是各行各业对人才特别是对精英人才的要求。有人概括了最受企业欢迎人才的12条核心标准:敬业精神、忠诚、良好的人际关系、团队精神、自动自发地工作、注重细节、不找任何借口、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好的建议、维护企业形象和与企业共命运[6]。其中大部分标准就属于思想政治素质,有的虽不是但需思想政治素质的推动才能变成现实,比如找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好的建议等。
最后,受教育者要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备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精英之才。“学而优则仕的‘仕’代表了一种主流文化取向,在封建社会官本位形态下它指的是官,在知识经济多元价值形态下它可以泛指各行各业的专业精英岗位。”[7]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重教传统的具体体现。“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仕”则是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执著追求。无论“龙”还是“仕”,都需德才兼备。
3.大众化教育阶段德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前提还是基础,都是外因。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德育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必须适应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这是提出精英德育的内因。
一是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德育目标既要定位大多数学生的“有德”,又要照顾部分学生的“美德”。精英教育阶段高校录取的学生基本上是高中阶段的尖子生,学生之间的差距不大。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录取的学生却呈现出大众化趋势,2008年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为57%,而1998年为36%,1978仅为6.8%,意即2008年我国高中在校生的近6成可以升入大学学习,有的省份甚至超过8成,加之国家放宽了对参加高考人员年龄等方面的限制,教育对象日益复杂和多样,层次性更加明显。教育对象的变化必然带来德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有人根据言行与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把品德分为美德、有德和缺德:“有德”是社会及其成员对于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基本要求;当一个人的行为不属于应当履行的义务,而属于奉献时,其行为就不仅仅具有道德的价值,而是具有美德的价值;如果一个人没有履行他应当履行的义务,则他的品德就只能属于“缺德”之列[8]。根据这一理论,德育目标的定位应是“杜绝缺德、立足有德、争取美德”。争取美德即为精英德育的目标定位。
二是培养环境的变化,要求德育途径既要适应大众化的变革又要设定精英化的培养。基于校园的开放,各种社会思潮、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涌入校园;基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学生可便捷地得到海量信息;基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各种市场原则和目标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基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的生活已融入社区化和社会化的因素;基于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得到了强化,等等。相对自由的培养环境必然带来德育途径的变革。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寓德育、网络德育、心理素质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已逐步完善,针对个体学生的资助、辅导、咨询也已逐步发展起来。面对社会对精英的需求以及部分学生成长为精英的愿望,培养精英的德育途径也必将在大众化教育的进程中发展和完善。
三是就业方式的变化,要求德育内容既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一般要求,又要适合培养“美德”学生的需求。由国家统分包分到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业压力伴随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步入大学就面临就业压力,尚未毕业就开始就业竞争。因而,在德育内容的设计上既要考虑社会本位,即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要求,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思想方法等,还要考虑学生本位,即学生成长成才就业的要求,如发展辅导、就业指导、职业精神培育等,只有社会本位与学生本位相结合,才能在内容的设计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还要考虑国家本位,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具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无论是国家本位、社会本位,还是学生本位,都既有大众德育的要求,又有精英德育的要求。
精英德育是大众化教育阶段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三、怎样实施精英德育
1.树立培养精英人才的德育观念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实施精英德育首先遇到的是观念上的障碍,诸如,要不要实施精英德育?精英德育有无作用?会否影响大众化教育?等等。树立正确的精英德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一要树立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也要培养精英人才的观念。理论界对此的正向论述较多,但是对于教学型或职业院校的领导和教师来说,他们自认为自己承担的是大众化教育的任务而较为忽视精英教育,因而特别需要培养精英人才的意识。二要树立德育工作在精英人才培养中可以发挥作用的观念。精英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努力,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德育是精英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培养精英人才德育责无旁贷。三要树立实施精英德育不影响大众化教育的观念。精英德育与大众化教育的关系已经明确,精英德育是在大众化教育基础上培养精英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活动。在实践中需要预防用精英德育的内容和途径覆盖所有学生的倾向,妨碍大众化教育的正常开展就违背了精英德育的初衷。
2.设定培养精英人才的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服务于德育目标。这里仅提出围绕培养精英人才设定精英德育内容的几个原则:一是面向具有精英潜质及愿望的少数学生,大众化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设定服务于大众化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适合精英德育的需求,因而需要在现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设定适合精英教育的德育内容;二是面向培养不同类型精英的需要,精英是分类的,有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学术精英,也有专业技术精英,要结合培养不同类型的精英设定德育内容;三是面向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特点,基于大学文化的差异及高等教育选拔机制,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的学业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追求各异,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成长为精英的需要设定德育内容。
3.开创培养精英人才的德育途径
大众化教育的德育途径面向所有学生,不适合精英德育的需要。一要建立遴选机制,把具有精英潜质及愿望的学生挑选出来;二要建立培养机制,通过重点培养、敞开式教育、设立专项奖学金等形式对挑选出来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三要建立培养基地,为精英德育的实施搭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