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 赵文静
审美教育虽然是直到近代才正式提出的一个独立的命题,但人类的审美教育实践活动却早就诞生了。正如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既是起源于形象直觉,那么只要拥有视觉、听觉等审美感知官能,我们就能够去感受美。而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和启迪,达到鉴赏美的目的,这不仅是当下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的需要。
所谓语文学科,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古今中外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境界,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门基础性学科。透过这一学科定义,我们可以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审美培养的的过程。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时而鸟语花香,时而烈风冷雨……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感受美,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观点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地诵读以及对作品语言的剖析,来激发学生心理上的喜、怒、哀、惧等情绪上的反应,从而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感知文本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
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诗词类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最好的媒介。这类文学作品短小精练,富于韵律感,适宜反复诵读,且画面感极强。古典诗作中:盛唐大诗人李白所作《蜀道难》开篇就连用“噫吁嚱”三个感叹词加强语气,奠定了全文奔放豪迈的感情基调,在这样的基调背景之下描绘了高峻艰险、蜿蜒陡峭的蜀道,让人望而生畏;诗学宗师杜甫以他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典型的秋江景物,那萧萧而下的木叶,那滚滚而逝的江水,无不萧瑟阴森、肃杀悲凉,使这首《登高》历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近代诗作中:戴望舒描绘了阴暗幽深的雨巷深处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是诗人心中幻化出的梦境,这首《雨巷》是他对理想的向往与追寻;而另一位才子徐志摩则是把对留学剑桥的美好回忆与难分难舍之情都化作河畔的金柳、康河的柔波和软泥上的青荇……,写下了动人的《再别康桥》。这些优美的语言,动人的画面,无不饱含作者的深情,同时还寄予了作者的希望。
无论古今,诗词的美都张扬无缺,我们可以从意象、色彩、声音及动静变幻等多个角度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体悟作者塑造的自然美、人文美,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及理解能力
语文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体现的美各不相同。有的颂扬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崇尚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践踏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读鲁迅的《祝福》,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旧社会吃人礼教的坚决批判,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深层,把祥林嫂的个人悲剧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之下,要明确这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并非个例,她是那个黑暗时代的一个缩影,像她一样的苦命之人千千万万,不推翻那个封建腐朽的政权是永远不会迎来属于人民的春天的。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要体会那种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都凭借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硬汉精神,虽然他是一个失败者,但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我们还要由人及己,由此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感悟。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联想及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恰当地融入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回忆”“勾联”甚至“嫁接”“转移”。一旦课文内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联通,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语文教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短暂的课堂时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人、事、物、景,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我们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联想、想象思考的练习,如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清、静、悲凉的,那“秋花”、“秋草”、“秋槐”、“秋蝉”、“秋雨”无不透露出这样的特点。那么同样生活在北国的我们,我们所感受到的秋是什么样的呢?在我们的家乡,最具特色的季节应该是冬季,如果请你来写一篇《故乡的冬天》,你又会怎么写呢?又如荀子的《劝学》一篇,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的变化。那荀卿的观点是否过时呢?有哪些观点需要我们补充发展呢?这些益于联想、想象的训练,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基础有了一定的升华,开始尝试去鉴赏美,探索美。
诚然,以上所谈的审美感知、理解、联想、想象并不是各自独立、泾渭分明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当这些心理要素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协调的状态时,一个审美体验系统就组合而成了。这时愉快的审美体验也就产生了,在这种状态中,不仅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学生的人格修养也能得到完善。
审美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情感教育,而语文是激发情感、建构情感、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因此,通过营造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我们的学生在其中感受美、理解美、想象美,从而获得最佳情感教育,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期待。
【参考文献】
1.朱玉珠、楚金波:《美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赵文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作者论文; 课文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