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才[1]2003年在《不同运动项目和强度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感觉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态度量表和体育锻炼感觉量表为测量工具,通过“项目干预”和“强度干预”进行现场实验研究。运用相关理论和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了数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在体育态度的各个维度上,被调查者的得分由高到低男生依次为身心健康、社交、审美、追求刺激、自我磨练和精神解脱;女生为身心健康、审美、社交、自我磨练、精神解脱和追求刺激。男生的各个方面趋于均衡,女生只有身心健康方面较突出。从运动感觉上来看,学生的积极参与感还是比较强烈的。 (2)经过实验分析研究发现,在对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感觉的影响方面,篮球项目明显好于田径项目。 (3)就体育活动的强度方面而言,男生在中等强度,女生在中、小强度对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感觉能够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建议在体育教学内容的确立过程中,尽可能给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以充分满足他们的运动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运动强度的调控或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等,给学生带来身心愉悦感和达到其它的教学目的。体育教学和改革应适当照顾到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充分满足她们特有的体育需要。
安宇[2]2008年在《广西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余体育锻炼对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树立终身体育意识都有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在由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过渡阶段。所以,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终身体育的实现。了解并优化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要解决的课题。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在校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力求探悉广西大学生体育课余锻炼的特点,为更好的开展广西高校体育工作,丰富大学生课余体育生活,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树立终身体育的习惯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广西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结果显示:有96.7%的广西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体育活动。有47.3%的大学生能够每周参加3次或3次以上的体育活动,且男生活动频率显着高于女生。广西在校大学生的每周体育活动次数有较明显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活动次数多。多数大学生(52.7%)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少于3次,不符合体育人口的标准。50.7%的大学生每次活动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60分钟以上者在31.8%。而每次活动的时间少于30分钟的比例占了总数的17.5%。年级越高,每次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也长,男女生没有显着差异。男生随着年级增长锻炼时长也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广西大学生课余体育运动的运动强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广西在校大学生体育人口比例显然偏低,只占总样本总数的30.7%。年级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课余体育运动时间安排比较合理。广西大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前八位排序为:羽毛球、篮球、乒乓球、排球、游泳、武术、跑步、足球。超过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在学校体育场馆进行体育运动。大部分(68.9%)大学生能够基本掌握1-2项运动技术。广西大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情况一般。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自主化,选择性强,46%的大学生是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体育相关知识的。在对体育比赛关注方面,表示“很关注”者占13.3%,“一般”占66.7%,“不关心”的占20.0%。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十分关注高水平体育赛事,水平只停留在观看体育新闻了解比赛动态和结果的程度。通过电视和网络是关注体育比赛的最主要的方式。与同伴一起参与体育活动”(68.8%)和“自己锻炼”(20.5%)是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广西大学生体育消费还处在较低水平上,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广西大学生体育动机主要集中在增进健康(73.5%)、散心娱乐(45.4%)和调节紧张学习上(28.1%),这说明追求身心健康和休闲娱乐是广西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要动机。超过1/3的大学生的体育态度是积极的。男生体育态度较女生更为积极。广西在校大学生表现出年级与体育态度呈正相关性。广西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受体育态度、体育动机、锻炼后心理成就感、体育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学业压力、自身缺乏运动技术等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开设体育理论课;学校体育改革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完善高校课余体育管理组织工作,组织开展好各种单项体育俱乐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大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氛围,积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群体比赛,可在传统的比赛项目中加入趣味性、小型多样的比赛,做到课余比赛大众参与;加强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我国有关的教育、体育法规制度,使学校的体育课外活动得到贯彻落实;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要多样化,趣味化,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能力;加大经费投入,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质量和数量,为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提供好物质保证。
李楠[3]2017年在《体育运动类APP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了全民时代,各式各样与运动相关的手机软件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体育产业已步入一个新的黄金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高校大学生,他们是手机互联网络运用的主体,同时也是全民健身产业的未来支柱和坚强后盾,自然会受到体育运动类APP的影响。因此,研究体育运动类APP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大同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运城学院这6所山西省的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进行了归纳整理,从山西省大学生接触体育运动类APP入手,了解体育运动类APP的特征以及当代大学生获取体育运动类APP的习惯和方式,分析和研究体育运动类APP对大学生显性体育行为和隐性体育行为两个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运动类APP发展势头迅猛,调查大学生中占80.54%都了解体育运动类APP,他们获得的主要传播途径以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下载体育运动类APP的位于前叁名的分别是Keep、悦动圈和咕咚,使用体育运动类APP的目的以计步、卡路里消耗记录和获得运动计划为主;体育运动类APP对山西大学生的显性体育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对体育锻炼频率、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场地、组织形式以及体育消费方面存在显着影响,对体育项目没有显着性影响;体育运动类APP对隐性体育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体育需要、体育动机、体育态度存在显着性差异,对体育价值观没有显着性影响。针对体育运动类APP同质化严重、数据统计不准确、广告植入等问题,科研团队应该提高其精准度和科学性,完善增强对用户群体的针对性,使产品内容丰富更加专业化,设计出特色和创新功能;大学生要合理使用体育运动类APP,在体育锻炼方面应该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找到适宜的运动强度和负荷,在体育消费方面,大学生应提高自己对健康投资的认知程度,形成积极的体育消费态度;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运动类APP的轨迹记录、数据统计和训练计划等功能,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高校可以根据季节或主题活动需要,在体育运动类APP平台上推出适当的活动或比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这种具有趣味性的体育锻炼活动当中。
王志卫[4]2016年在《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又有别于普通高校,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地方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不能简单传承以往的中专或中学体育教育模式,也不能简单照搬普通高校的学历体育教育模式。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相关问题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地研究影响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总体上还是比较喜欢体育活动的,对体育知识和体育信息还是比较关注的。关注体育信息的途径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体育杂志和书籍;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健康、散心、消遣、娱乐和调节紧张的学习等;选择度过业余时间的方式和参加体育活动场所也是有所区别的;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不高,体育锻炼强度偏小,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偏短,体育活动的项目主要以普及性比较高的,简单重复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快走、慢跑、球类和健美操项目为主;体育活动的形式以朋友、同学一起和学校集中组织的活动为主,以个人锻炼和与家人一起锻炼为辅。(2)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因有:增进健康;为了考试,硬性规定,不参加不行;拥有健美的身材、塑造良好的气质;增长体育知识和技能;运动很时尚,为了展现自我;扩大交友圈,增进感情;为了参加比赛获得好名次;受环境的影响(家人、朋友、同学等);周围有良好的场地设施条件;早已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江苏省高职院校男生和女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因上存在较大差异。(3)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不愿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阻因有:对体育不感兴趣;没有运动技能,不懂锻炼方法,不知道如何进行锻炼;自身惰性和不良习惯;缺少同伴;没有令人满意的体育项目和设施;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有失其举止;运动体验;经济限制;体质弱不适合参加体育活动。江苏省高职院校男生和女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阻因上存在较大差异。(4)针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强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发展对策:强化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着力培养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创建良好的体育物质环境,满足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强化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运动经历,养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创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为体育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构建与职业特征相结合的课程新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胡晨曦[5]2010年在《叁峡大学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分析》文中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大学生体育工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当代大学生总体情况体质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生体质的下降最根本和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得不到保证,学生是否参与体育活动不仅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还与学生的体育态度相关。因此对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与分析,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叁峡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现状进行研究,并分析叁峡大学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是否协调一致,探讨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规律,以把握良好的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协调一致发展的机制。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叁峡大学学生总体上体育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但体育态度的叁个维度之间是不平衡的,其中体育认知表现最好,体育行为倾向最差。并且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态度也具有差异性。2)叁峡大学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比较贫乏。其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都得不到保证;同时对运动强度的把握也是不足,不能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参与的运动项目与所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具有差异性。要培养学生科学锻炼,将所学体育知识运用到日常锻炼中,同时针对不同性别开设不同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3)叁峡大学拥有齐全的运动场所,但其对外开放制度使得一部分场地资源被外校人员占用,无法满足本校学生的运动需求。而采取的收费制度对本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造成经济负担。学校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应该首先满足本校学生的体育需求。4)叁峡大学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呈现背离趋势,体育态度与锻炼行为极为的不协调学生占了绝大部分。使得良好体育态度优势得不到利用。学校要积极组织体育活动及培训,增加学生参与机会,保持良好的运动体验。5)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协调一致的学生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比较小,能很好的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来调节自身的体育锻炼行为;而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不协调一致的学生对外界环境依赖性强,需要外界的约束和压力的推动,才能克服自身惰性。应该根据叁峡大学学生的不同素质特点,区别对待。
王安东[6]2008年在《山东省高中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2006年国家教育部对我国学生健康状况的第叁次监测报告显示,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略有提高外,其余各方面素质自2000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个别地市的监测结果还显示,当地学生的身体素质甚至已经降到了20年以来的最差水平。专家认为学生体质多年的持续下降最根本和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的体育锻炼得不到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开展不仅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还与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有关。因此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育态度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原因。高中生这么一个社会公认的活力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希望和未来,但在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泛滥下,他们在超负荷地学习,体质每况愈下,对他们当前和今后的生活都造成了或将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鉴于此,对高中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与分析就显得更为迫切。本研究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从山东省东、中、西部各选取一所高中进行调查,调查样本为450,并对其中一所学校的100名同学进行了内隐体育态度的测量。研究者以社会心理学领域中近年来提出的双重态度模型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别对山东省高中生的外显体育态度和内隐体育态度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影响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并对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解释。本研究对影响山东省高中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先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确定与山东省高中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相关有显着性的因素,然后再对这些因素进行R型因子分析,总结影响高中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因子。本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1、山东省高中生外显体育态度积极:通过对测量数据分析可知,山东省高中生的外显体育态度平均得分为77.9分(满分100分,及格60分),远高于及格水平,说明山东省高中生的外显体育态度积极。2、山东省高中生内隐体育态度与外显体育态度存在较大差别:本研究所测得的结果表明,高中生的内隐体育态度要差于外显体育态度,即用inquisit 3.0软件所测得的学生的体育态度(基于学生潜意识的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与使用自陈量表所测得的学生的体育态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外显体育态度的测量中有97%的学生表示对体育运动有好感,喜欢体育运动,而在内隐体育态度的测量中有33%的学生在潜意识当中对体育运动持消极态度。3、影响山东省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因素:对假定影响高中生体育态度的因素进行量化,在量化的基础上对其与体育态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再对与体育态度有显着性相关的因素进行R型因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体验、高中生周围的体育氛围以及大众传媒中的体育报道叁个因子对学生体育态度有重要影响。4、山东省高中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存在一定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的运动技能贫乏,只能从事对技术要求不太高的运动项目;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功利性很高,他们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就是缓解学习压力,为更加高效地学习服务。5、影响山东省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对假定影响山东省高中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进行量化,在量化的基础上对其与体育锻炼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再对与体育锻炼行为有显着性相关的因素进行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对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分别为:应试教育、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经济因素、重要他人以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6、山东省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度不高: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高中生的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那么明显,尤其是通过自陈量表所测得的高中生的外显体育态度。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外显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锻炼时间相关性较高,内隐体育态度与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锻炼强度相关性较大;总体来说,内隐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要高于外显体育态度。7、制约高中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不一致的因素:体育态度的强度、体育态度的普适性、体育态度的成分关系以及其他的心理变量都有可能对二者的相关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杨洋[7]2006年在《初中生体育态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其他领域研究的基础上,对初中生体育态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量。主要研究思路是:首先测量男女生体育态度的特点;进而研究男女生的体育态度各维度及总体是否存在差异;之后探究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体育态度对学生体育态度是否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体育态度量表(ATPA)以及自制问卷为测量工具,通过对学生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体育态度量表从社交、身心健康、自我磨练、审美、精神解脱、追求刺激六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调查,男女生分发不同的问卷。被试包括沈阳市第43中学及沈阳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初中部的1—2年级学生共计400人,男女生各为200人。运用相关理论和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理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初中生体育态度的综合排序是身心健康、社交、自我磨练、精神解脱、审美、追求刺激。在体育态度的各个维度上,被调查者的得分由高到低男生依次为社交、身心健康、自我磨练、精神解脱、追求刺激、审美;女生为身心健康、社交、精神解脱、审美、自我磨练、追求刺激。男生各个方面趋于平衡,女生只有身心健康方面较突出。男女生体育态度各维度及总体之间并不存在显着性的差异。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与男、女学生体育态度各维度及总体不呈现相关性;家长的经济收入与男、女学生体育态度各维度及总体不呈现相关性;家长的体育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与女生体育态度各维度及总体不呈现相关性,与男生除了在社交这一维度上呈现出相关性,在其他维度和总体上都不显现相关性。
金钊[8]2010年在《沈阳市高校大学生从众心理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这是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就目前来看,单独研究高校大学生从众心理或单独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文章较多。但是,将大学生从众心理与体育锻炼态度结合起来,研究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文章却十分少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调查沈阳市高校大学生从众心理与体育锻炼态度入手,分析沈阳市高校大学生从众心理与其体育锻炼态度的相互关系。有意识的在教学活动合理的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效应,帮助高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为高校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男生的理性从众要好于女生,女生的非理性从众要强于男生,男生在锻炼态度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向这两个维度上得分高于女生,而女生在锻炼态度的行为认知和行为控制感这两个维度上得分高于男生,男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好于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2、理工农医类大学生的遵从行为表现的最强,而师范类大学生的盲从行为上表现的最强,不同高校大学生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各因子上都存在显着差异。3、理科的大学生在从众行为的积极性上要好于文科的大学生,在遵从行为上理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要好于文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4、一年级的大学生从众行为要好于二年级的大学生,在遵从行为和服从行为上二年级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要好于一年级大学生,在盲从行为上一二年级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得分各有高低。5、乡村的大学生积极的从众情况要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好,在遵从上城市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好于乡村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建议:1建议高校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从众心理,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2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提高女生从众心理的状况,还应该深入挖掘男女体育锻炼态度差异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女生的体育锻炼态度。3在体育锻炼态度上,不同类别高校的教育者应该借鉴其它学校的教学经验,来提高本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4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所学学科及生活环境的不同产生的差异,来根据实际情况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得高校大学生都能够全面提高锻炼态度的积极性,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意识。
吴彬[9]2017年在《初中生体育学习倦怠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找出学生体育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城乡差异以及深层次的影响原因,分析其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史青的《大学生体育学习倦怠量表》自编《中学生体育学习倦怠量表》,对常州市钟楼区部分初中学生体育学习出现的倦怠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常州市钟楼区初中学生目前对现行“体育与健康课”存在倦怠现象,在成就感低这七维度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得分。2七至九年级的学生在情绪低落这一维度中,七年级学生得分低于其他两个年级,说明八、九年级学生情绪低落现象严重,情绪低落得分越高倦怠现象越严重;九年级行为不当得分高于其他两个年级;在成就感低这一维度中,九年级在成就感低这一维度中得分较高。3农村的学生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得分高于城市的学生均值,说明农村的学生情绪低落较严重;在行为不当这一维度上,农村的不当行为居多;在成就感低这一维度上,农村学生得分相对较低,农村的成就感得分最高。研究结论1常州市钟楼区初中学生目前存在相当的体育学习倦怠,男生学习倦怠现象比女生严重。2常州市钟楼区初中高年级学生体育学习倦怠现象高于低年级学生群体,其中八年级和九年级没有明显差异,3常州市钟楼区初中郊区学生体育学习倦怠现象高于城区学生群体。4学生对体育学习目的认识不明、自控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初中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倦怠的最主要原因。5、常州市钟楼区初中学生产生体育倦怠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出工不出力、迟到早退,逃课。
徐伟[10]2013年在《长沙市中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整篇文章在完成的过程当中,在研究方法上分别运用了问卷调查与访谈,数据统计等多种研究方法。文章就目前长沙市初高中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体育态度的现状、影响他们体育态度的主要因素以及他们为什么会喜欢和厌学体育的原因做了系统的阐述。而在研究对象上,本人对长沙市10所随机抽取的中学,并以1000名中学生(包括初、高中)和50名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访问,并根据当下长沙市中学生体育态度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得知:1.在被调查和访问的长沙市中学生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喜欢进行体育运动和参与体育课的学习,而且在锻炼过程中他们的态度也是十分的积极;可是由于性别不同的原因存在,他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的体育态度还是有显着性的差异;另外由于男女生有着不一样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特点,对体育的认知和亲身经历的感受等方面的差异,男同学热爱体育和对体育态度的积极性的比例要相对的高于女同学。2.由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对体育的认识深浅度、对体育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存在学业学习的压力等各方面的不同,他们之间的体育的态度和基本锻炼情况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虽然学校校园环境存在着差别,但学生在体育学习态度方面却无明显的差异;而学生们在选择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场地和参与体育活动方式情况的差异比较明显。3.影响长沙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因素有几个方面:学校校园的环境、家庭氛围及营造的环境、社会外界的环境、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影响因素,比如重要人物、自身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大众传媒的影响等。4.学校体育经费的不充裕、学校管理的疏漏、教师责任心较差,采取“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考核标准单一化、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缺乏选择性、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师教法缺乏灵活性、教师过于严肃、以及教师不能做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等方面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主要学校因素;家庭独生子女、父母过分宠爱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家长对孩子学习不关心、家长的体育学习态度、体育行为方式、受教育程度、工作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体育氛围、父母体育兴趣和家庭体育锻炼器材等方面是影响学生们体育锻炼态度的主要家庭因素;学生所在社区体育知识的宣传、体育指导员、体育场地设备设施、大型体育比赛的组织与参与,体育明星、当地体育氛围、大众传媒、社会舆论、应试教育的和校外娱乐活动场所等因素,都是影响长沙市中学生体育态度的主要社会因素。5.当前在我们国家普及的学校体育教学方式,对学生们的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但如果要学生从根本上端正自己的体育学习态度,从态度的依从服从阶段内化为自己的体育习惯与行为阶段,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还必须依靠社会的力量、家庭体育氛围的营造、学校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更新以及学生自身体育认知的提高等环节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 不同运动项目和强度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感觉影响的研究[D]. 邓文才. 苏州大学. 2003
[2]. 广西大学生课余体育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D]. 安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3]. 体育运动类APP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影响的研究[D]. 李楠. 中北大学. 2017
[4]. 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行为调查与分析[D]. 王志卫. 北京体育大学. 2016
[5]. 叁峡大学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分析[D]. 胡晨曦. 上海体育学院. 2010
[6]. 山东省高中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与分析[D]. 王安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7]. 初中生体育态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 杨洋.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8]. 沈阳市高校大学生从众心理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D]. 金钊. 沈阳体育学院. 2010
[9]. 初中生体育学习倦怠问题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吴彬. 苏州大学. 2017
[10]. 长沙市中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分析[D]. 徐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标签:体育论文; 体育锻炼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运动强度论文; 体育功能论文; 高中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