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李莉

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李莉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 重庆 400052)

【摘要】 目的:探讨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2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二甲双胍和拜糖平进行治疗,将采用不同治疗措施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BG、2hBG及HbAlc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2hBG水平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而对照组患者的FBG下降程度较观察组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HbAlc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均可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但相对来说,拜糖平对降低2hBG作用更显著,而二甲双胍对降低FBG作用更显著,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关键词】 拜糖平;二甲双胍;Ⅱ型糖尿病;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154-01

Ⅱ型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疾病,主要是由于B细胞功能异常而出现胰岛素抵抗不足及胰岛素抵抗的症状,会导致肾、心脏、血管等器官的功能障碍,且糖尿病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因此,Ⅱ型糖尿病的治疗刻不容缓。[1]为帮助患者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本文特将二甲双胍和拜糖平运用于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对比两种措施的临床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将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2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占60例。

对照组:本组患者中男性34例,占56.67%,女性26例,占43.33%,年龄跨度为57~77岁,平均(66.54±0.23)岁。

观察组:本组患者中男性33例,占55.00%,女性27例,占45.00%,年龄跨度为58~78岁,平均(66.25±0.21)岁。

对照组和观察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能够进行有效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每次服用0.25g,每天3次,随后可根据患者的血糖值对剂量进行调整,最大剂量为0.5g/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观察组:采用拜糖平进行治疗,初始剂量为50mg,每天3次,随后可根据患者的血糖值对剂量进行调整,最大剂量为100mg/次。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告知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并加强对患者的运动指导。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值(FBG)、餐后2h血糖值(2h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并在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BG、2hBG及HbAlc,用t检验,采用“%”表示不良反应发生率,用卡方检验,当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对比P<0.05,表示对比差异显著。

2.结果

对照组Ⅱ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的FBG、2hBG及HbAlc值分别为(13.25±2.53)mmol/L、(17.54±1.65)mmol/L、(11.46±1.57)%,而观察组分别为(13.28±2.46)mmol/L、(17.34±1.32)mmol/L、(11.35±1.32)%,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而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FBG、2hBG及HbAlc分别为(6.13±1.23)mmol/L、(12.64±1.46)mmol/L、(8.75±1.75)%;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86±1.67)mmol/L、(10.25±0.34)mmol/L、(8.71±1.24)%。

由此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后FBG、2hBG及HbAlc值均得到了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2hBG水平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而对照组患者的FBG下降程度较观察组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HbAlc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其中,出现低血糖1例,恶心呕吐1例;而对照组出现低血糖3例,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Ⅱ型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及B细胞功能缺陷所致,临床上常会引发微血管及大血管合并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拜糖平为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对葡萄糖苷水解酶进行有效抑制,通过与a-葡萄糖苷酶可逆性结合,从而抑制各种糖类分解,有利于机体对果糖及葡萄糖吸收的延缓,尤其对控制餐后2h血糖效果更显著。拜糖平对糖化血红蛋白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不会对胰岛素分泌造成刺激,有利于改善患者外周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不易增加低血糖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本次研究中将12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BG、2hBG及HbAlc值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拜糖平和二甲双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2hBG及HbAlc值均得到了下降,但观察组患者的2hBG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而对照组患者的FBG值下降程度较观察组更显著(P<0.05);且两组患者的HbAlc值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由此可知,采用拜糖平和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但相对来说,采用拜糖平对降低患者餐后2h的血糖较显著,而二甲双胍对降低患者空腹血糖作用更显著。

总而言之,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均可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但相对来说,拜糖平对降低2hBG作用更显著,而二甲双胍对降低FBG作用更显著,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参考文献】

[1]胡刚健.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32-133.

论文作者:李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  ;  ;  ;  ;  ;  ;  ;  

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_李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