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_心理学论文

灾后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_心理学论文

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灾后心理疏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进行论文,灾后论文,教师论文,心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表现出了崇高师德和卓越师风,他们把生送给学生,把死留给自己。出现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值得我们学习和赞颂。

汶川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抗震救灾,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但是灾难给幸存者特别是未成年的学生,留下的心理阴影仍然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灾后的重建工作异常繁重,不仅要集全国之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受灾火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重建家园,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安抚心灵上的伤口。尤其是学生,无论是生理和心理上他们都没有成熟,经此大难,特别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或教师的突然死亡或者受伤,对劫后余生的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惶恐、心悸、悲痛和无助等等,出现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极为不适应现象。灾难之后出现这些情况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会给学生今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心理伤害。今天谁来对学生心理救援,又有谁由“心理救援”转向“心理援助”,我们认为最好的和最直接的心理疏导者应该是教师。

一、教师是对学生心理疏导的关键人员

对学生心理疏导的队伍很复杂,教师是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机的关键疏导者。教师要成功有效地疏导学生的心理危机,自身必须从意识上和行动上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一)提高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意义的认识

据统计,国际上一场重大灾难,受灾的人群中70%会因心理疏导成功而恢复正常状态,近30%的人会因灾害产生的心理疾患影响终生。我国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中,因心理创伤导致焦虑症、恐惧症、神经症的患者,要比正常人高出2-3倍。因为当时不重视心理学,也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工作,导致了这种后果。今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灾区的一些学生目前陆续地稳定下来,并逐步恢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面对这些饱受身体或心理创伤的学生,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灾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疏导他们的心理危机,特别是进行长期的心理援助。让这些孩子尽快从灾难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重新面对现实,恢复学习和进行生活,这是教师对孩子们的一种人文关怀。

(二)积极调适自身的心理状态

地震过后,不仅仅是学生会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教师自身也会出现各种反应。要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危机,首先要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教师可能出现下面这些情况:(1)害怕、无助和失望。害怕自己心理崩溃,担心灾难真的再次发生,而自己却没有能力保护亲人和学生,特别是有的老师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自己还仍然处在悲痛之中。觉得人类在地震面前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期望奇迹会发生,但是一次又一次失望,感到很无助。(2)悲伤和自责。亲人、朋友和学生的伤亡,导致有些老师悲痛不已。希望伤亡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为自己的幸运生存而感到不安。(3)悲愤。认为上天太不公平,地震为什么要在这里发生,破坏力这么大,夺去了很多的亲人、特别是学生的生命,于是悲愤至极。(4)精力不集中。总是想念和回忆着遇难的家人、同事或学生,一想到地震和灾后的惨景,焦躁不安,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经常发呆,无法专心去做别的事情。(5)身体不适。由于心理上的各种压力和焦虑,导致身体上也会出现不适的症状,特别是经过紧张和惊险的逃难之后,感到人总是疲惫不堪,提不起精神。还会出现失眠、做噩梦、心神不宁、出冷汗、心悸等情况。

我们知道,出现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只要积极地自我调节和放松,地震后一段时间内这些症状就会有所减轻或消失。教师尽管要接受专业心理学工作者的心理疏导,但主要是依靠自我疏导,可以向亲人、同事和朋友讲述这种经历和感受,大家一起相互鼓励和支持,还可以在家人面前释放心理上的压抑和悲痛。暂时减少教学工作量,适当放松。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与孩子们在一起可以减轻烦恼和悲痛。只有自己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才能给孩子们一片光明和温暖。

(三)主动寻找专业心理疏导工作者的帮助

不管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都要积极主动去找专业心理疏导工作者的帮助和支持。找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并不代表你心理不正常,很多正常的人在状态不好的时候都会去找心理学工作者。他们是为正常人缓解压力的专家,可以有效地帮助你和你的学生脱离灾害心理阴影的痛苦。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组织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在暑假期间对灾区的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的培训,当地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机会和资源,为自己和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由于在灾难中当地教师罹难严重,有关领导部门正在积极组织和抽调四川或其他地区的教师进入灾区学校,以补充教师队伍。这部分教师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应该与有关心理学单位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如经常拨打心理咨询热线等,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帮助。我们建议,对于灾后已进行正常上课的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至少定期有心理疏导和干预的志愿者来帮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部的组织下,我们已经编写了灾区中小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灾后心理疏导手册,目前正在积极进行中小学心理资源建设,为灾区教师提供可以利用的资源。

(四)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要坚持“助人自助,渡人自渡”的理念

心理疏导讲究“助人自助”。就是说,心理学工作者一方面要通过对咨询者进行心理疏导,排除心理障碍。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咨询者学会今后如何应对各种心理问题,获得自我帮助、自我疏导的技能。帮助学生渡过心理危机,消除灾难带有的创伤,是心理学工作者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我们在帮助孩子们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痛苦和困惑。只有自己主动地拯救自己,才是真正的有效心理疏导。毕竟,这些孩子们今后可能还会遇到各种曲折和困难,甚至是灾难,只有自己的内心坚强才能顶住雷霆万钧之势。用自己的双手普渡自己,才是万能之主。

二、教师要深入了解灾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教师首先要能敏感地意识到灾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如此重大的灾难会给所有的学生带来心理创伤,有些心理和行为上的表现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和直接受到灾害程度的差别,心理创伤的表现也会有轻重、深浅和缓急的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创伤感受的差异,然后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才能有效地恢复他们的心理创伤,安抚心理伤口,使他们在挫折的磨砺中更加坚强地成长起来。

(一)可能出现的正常心理和行为反应

在这样一场巨大灾难性的地震过后,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创伤性的反应。这些反应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教师不要过分担心。如果正确应对,一段时间后这些反应就会慢慢减轻或消失。学生面临的突出心理问题主要是情感上的变化,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悲痛、害怕、无助、内疚和悲愤。他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受到了严重的身体伤害,怎么不悲痛呢!他们害怕地震再次发生,害怕亲人或自己受到伤害,害怕自己精神失控,害怕自己不能应对这一切;以后怎么办,还能学习吗,谁来帮助自己,他们内心充满着无助;他们恨自己为什么没能救出亲人,自己不想单独获得这份生存的“幸运”,觉得自己还未来得及向亲人表达自己的爱他们就遇难了,于是内心自责;他们认为上天太不公平,认为地震为什么要在这里发生,认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痛苦和需要,于是悲愤至极。伴随感情的变化,行为也逐步异常,他们对正常刺激震惊、麻木、混乱,对地震相关的事件反应敏感,他们在生理上失眠、做噩梦、呕吐,甚至于大小便失禁。

(二)及时发现异常心理和行为反应

当学生出现下面情况时,教师要及时联系有关专业的心理疏导工作人员或精神科医生进行帮助,避免造成不良后果。(1)持续时间过长。如果上面所提到的情况持续时间超过了6周,仍然没有好转或减轻的迹象,就应该寻找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进行及时的疏导和干预。(2)异乎寻常的变化。有学生在行为上出现异乎寻常的变化,且持续较长时间。比如,突然谈到一些和现实不相关的事,非常敏感,出现幻觉,看到不存在的东西或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神经过敏等现象。(3)过度悲伤或退缩性的行为。有些学生失去了家人,长时间处于悲痛之中,经常无缘无故地痛苦;或者过于悲伤而处于自我严重封闭状态,整日不愿和他人交往、说话和做事情。(4)严重的生理症状。有严重的头痛、肚子痛,身体某一部分不能动,甚至晕倒。(5)伤害自己的行为。有伤害自己的身体甚至自杀的意图或行为。

(三)密切关注学生灾后心理变化的三个阶段

根据一般人群灾后心理变化的状况,也可以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从美国“9·11”事件和我国台湾省1999年大地震留下的资料看,灾后受灾人群的心理变化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灾后最初几天。家园被毁,痛失亲人,五雷轰顶,一切突如其来,急需心理救护。心理学称为“紧急应变期”。第二阶段:一般指灾后前三个月。局势逐渐稳定但人的情绪难以稳定,经常沉浸在灾难的悲痛、恐惧、焦虑之中不能自拔,难以回到正常生活中来。心理学称为“冲击初期”。第三阶段:一般从灾后第四个月开始。痛定思痛,情绪仍难稳定,尤其是失去亲人的人群。但经过各方面的安抚和自身的调适,已进入长期适应的初始时期。心理学称为“心理重建阶段”。心理重建的任务是长期、艰巨的,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缓解,走出痛苦心境,开始新生。

三、教师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对灾后学生的心理疏导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必须坚持的工作,而且要和日常的教学和生活密切结合,根据学生心理创伤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的心理疏导。惟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消除灾难的创伤,重塑心灵的目的。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我们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治疗。例如,尽管亲人或朋友出了问题,自己心理尚属健康。但毕竟受到了创伤,所以需要使其心理更加完善。对于这类个人意志和性格比较坚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在学校或班级接受生命意义的教育和地震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生命和灾难的认知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地自我调节情绪,尽快恢复灾难带来的创伤。同时,还可以组织他们帮助身边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为严重的同学,通过帮助他人或各种公益活动来积极康复心灵的伤痛。又如,有轻度心理障碍,多表现为不哭不笑,孤独、冷漠、呆滞、行为缓慢等。对于这类学生,教师需要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和组织,请专业心理工作者或志愿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后,以沟通、疏导、抚慰等方式,鼓励这类学生释放、宣泄和调整不良情绪,稳定心态。再如,有严重心理障碍,多表现为极度焦虑、恐惧、悲伤,以及上面我们提到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对这种类型的学生,需要请精神症、神经症方面的医生进行帮助。

(二)灵活地安排学习和活动的内容

前面我们提到一般人群灾后的心理变化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学生与一般人群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目前主要处于第二阶段心理冲击期。经过党和国家大力抢救和一系列灾后重建工作,使得灾区学生逐步恢复了日常的生活和学习,整体的局势也日趋稳定,但是灾难对同学们的心理冲击仍然存在。劫后余生的心理余悸,常常笼罩在他们的心理。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特别是有些严重的学生对进入教室仍然有恐惧感,即使坐在教室,也担心是否还会发生地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对学习的任务可以适当放宽些,不要急于赶课程进度,把主要精力和任务集中在疏导学生心理创伤上。在同学们完全稳定和适应后,再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当前,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心扉敞开,正视现实。因此这个阶段可以通过简单的学习和各种公益活动,帮助同学们恢复心理的安全感。

此外,也要注意在不同的时间或场合下,孩子们更容易显得悲伤和痛苦。如早晨刚刚醒来,又有面对灾难的事实;晚上放学时,以往都有家人来接回家,现在却无家可归;别的同学意外地找到了自己的家人或亲人,而自己却再也不能与家人团聚。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三)科学地开展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首先,引导孩子释放心理压抑,摆脱心理负荷。教师在学生面前不要回避,应让他们把心理压抑的悲痛、恐惧和焦虑通过正确的渠道进行宣泄和释放,以减轻心理上的负荷。一定要让他们哭出来,说出来。现在不会哭,以后可能也就不会笑了。如此重大灾难,心理上的悲痛是正常的。宣泄的作用可以使感情不被压抑,不让悲伤和恐惧滞留在心里,进而避免造成精神的深层伤害。因为地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生们可能一直想着遇难的亲人,心理觉得很空虚根本不想别的事情,反复地想着地震及其震后悲伤的画面,只要一闭上眼睛就会看到恐怖的情景。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时,要引导孩子们把心理压抑的东西释放出来。当学生反复叙述与地震有关的事件或对地震的奇特想法时,老师要耐心倾听。西北师范大学彭德华教授介绍的方法是:“无言的陪伴;无条件地倾听;无条件地接纳哭诉;多用行动表示关怀和理解。”这些都是简单而有效的。对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要用他们能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认真解释。只有让学生放下心理上的包袱,才能走向新生活。

其次,帮助孩子恢复安全感,消除后顾之忧。幼儿一定要有人带,中小学生要置身于人群中。从电视中几次看到,有的孩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操场的角落里仰望天空,或在屋里独自发呆,这不行!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和其他人在一起。老师、社区干部、志愿者等救护人员,一定不要让这样的孩子落单!我们在电视中看到一位解放军战士摘下手套去和一位刚获救的学生握手,这是非常好的。这一肢体接触的动作或拥抱,对于受到创伤的孩子,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会产生非常有效的心理安抚和安全感。更为重要的是,要消除同学们对今后生活和学习的后顾之忧。因为在失去家人的痛苦之后,他们首先就会想到今后如何生活下去,对未来非常渺茫。因此,教师要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深切关怀来启示他们。胡锦涛总书记说:“要从小学会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将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温家宝总理说:“政府会管你们的。管你们生活,管你们学习。”有了避风的港湾,才敢于无拘无束地遨游大海。

第三,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教育让他们了解:地震是人类目前还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幸存者要勇于面对现实,珍惜生命,不辜负国家和全社会的关爱和救助。当然,这样的教育,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建设美好未来。对未成年的学生来说,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往往不知所措,对自己和他人失去信心。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和关爱,让孩子们体会到,虽然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非常渺小和脆弱,但是,来自全国人民的支持,来自党和国家的关怀,来自周围人和教师的爱,又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起来。历经磨难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坚不可摧。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可以给年龄小的同学安排简单的手工劳动,让年龄大些的同学参与灾后重建的工作。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要尽量有规律,减少孩子的不确定感。即使学校没有复课,教师也可以找安全的地方将孩子集中起来开展活动。多给孩子正面的鼓励,表达对他们的爱和欣赏。有了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自信,才能有勇气面对新的困难和踏平今后的坎坷。

标签:;  ;  

灾后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