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研究
张 帅,李庆文,孙奎立*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药管理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6)
摘 要: 在进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状况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二元正态logit 模型,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我认同状况对城市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渴望获得劳动报酬、人品被认可、生活方式被认可、缺乏基本保障、认可自己与城市人一样,以及对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十分显著,相比较而言,模仿城市人的行为、与城市人经常相处、工作被认可、感觉经济困难和向往城市生活的影响则并不显著。分析了各种影响农民工对城市文化适应的因素,并对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和发展方向作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 文化适应;影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建议
农民工主体已经逐渐从20 世纪60 年代的旧一代农民工,逐步更迭替换为“90 后”乃至“00 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经济的繁荣使行业种类愈发丰富,加上科技水平和移动设备的进步,使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新鲜资讯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许多方面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明显的差别。
强化水资源论证管理 促进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 袁 福(3.14)
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现状
1.1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经济适应状况
通过调查,“来城市是以获取劳动报酬为主”这一项中,符合以及非常符合的人数分别为113 人和158人,占比分别为31.7%和44.5%。“为了获取劳动报酬而前往城市工作”的人数达到了261 人,占比达到76.2%,不确定的人数是58 人,占比是16.3%,总人数达到329 人,占比92.5%,这说明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前往城市主要是为了获取劳动报酬。在城市经济适应过程中,“感觉经济适应困难”一项中,非常符合人数是56 人,占比15.7%,符合人数是133 人,占比37.5%;认为自己在城市生活困难的人数是189人,占比53.1%,不能确定的人数为97 人,占比27.2%,总人数达到276 人,占比80.3%。可见,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在适应城市生活中存在困难,农民工从农村前往城市处于一种经济弱势地位。
1.2 新生代农民工价值适应状况
农民工“自我感觉已经能够顺利融入城市”一项中,非常符合人数是57 人,占比16%,符合的人数是106 人,占比29.8%。明确表明能够适应的人数为162人,占比45.8%,而不能够确定的人数达到了112 人,占比31.5%。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自认为已经能够融入城市生活的比例并不高,即便加上不能确定的,也只是刚刚超过一半。农民工自我感觉适应城市生活的程度较低。
“感觉被城市人认可”中,认为非常符合的人数达到50 人,占比14%,符合的人数为129 人,占比36.2%,明确表示感觉能够被城市认可的总人数为179人,占比达到了50.2%。不确定的人数是145 人,占比40.7%。能够被他人认可是自我认知的一个重要概念,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如何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有很大的关联。
缺乏基本保障的相关系数是-1.335,说明缺乏基本保障对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影响是负相关,越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程度就越低,且影响显著。当农民工到城市生活,基本医疗和低保等保障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基本保障的缺失会使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处于很艰难的境地。
一是严格落实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把好环境准入关,强化总量控制要求,否决相关项目5个;二是强化重点排污企业的在线监控巡查,切实防范企业雨天偷排行为;三是开展危废企业(电镀、化工、钢带、门业)大检查。要求各企业对自身固废实行规范管理、完善台账等整改,严厉打击非法转移、随意倾倒、非法填埋等违法行为;2013年完成2家企业刷卡排污总量自动控制系统的建设任务,把在线排污监测点从63个提高到71个。
1.3 新生代农民工日常生活适应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中可以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社保条件的,非常符合的人数是67 人,占比18.8%,符合的人数为136 人,占比38.2%。明确表示与城市人社保条件一致的总人数是203 人,占比57%,而不确定的人数是86 人,占比24.2%。因此在城市的农民工仅有57%能享受和城市人一样的社保待遇,这表示对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存在不友好,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处境将会更加的艰难[1]。
在城市用工方面受过歧视的农民工,非常符合的人数是50 人,占比14.0%,符合的人数是136 人,占比38.2%。综合起来,52.2%的农民工曾在城市用工方面受到歧视,总人数是186 人。本来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就不占有能力或资源的优势,如果他们在城市找工作的过程中受到歧视,那么他们连获取在城市生活的最基本的劳动报酬都将成为一个难题。在用工方面的歧视加大了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困难程度。
The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collapse stability of Shiyakou in Ludian county of
农民工在孩子上学方面存在困难因素中,非常符合的人数为67 人,占比18.8%,符合的人数是133 人,占比37.4%。综合来说,存在上学困难的人数为200人,占比达到了55.2%,即超过一半的家庭存在着孩子上学困难的问题。
2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在二元logit 模型分析过程中,将感觉顺利融入到城市中的人作为因变量,选取模仿城市人的行为、与城市人经常相处、渴望获取劳动报酬、服从城市人、工作被认可、人品被认可、生活方式被认可、缺乏基本保障、感觉经济适应困难、向往城市生活方式、认可自己与城市人一致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2]。
获取劳动报酬因素的相关系数是1.311,说明获取劳动报酬对城市文化适应是正向影响,农民工越希望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就越能够顺利融入到城市生活。
2.1 获取劳动报酬成为适应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动力
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渴望获得劳动报酬显著水平0.034<0.05、人品被认可显著水平0.021<0.05、生活方式被认可显著水平0.00<0.05、缺乏基本保障显著水平0.04<0.05、认可自己与城里人一样显著水平0.00<0.05,这5 项影响因素对融入城市生活均为显著影响。而模仿城里人的行为、与城里人经常相处、工作被认可、感觉经济困难和向往城市生活这几项影响因素,对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的影响结果为不显著,对具有显著性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如下。
获取劳动报酬成为农民工前往城市的主要动力。获取劳动报酬对适应城市生活的显著水平0.034<0.05。农民工前往城市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报酬,在数据分析的结果中得到确认。根据结果看,新生代农民工来城市获取报酬对于文化适应状况的影响十分显著,这与之前的预测相吻合,无论是之前的来城农民工,还是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都以获取劳动报酬为主要动机。
心里正念叨,咚的一声,我脑袋撞在了墙上。没等我反应过来,就听见嗷的一声,一个黑影趔趄了一下,蹬蹬蹬蹬跑远了。还好,原来我撞的不是墙,是人。
2.2 能够被城市人接受的个人特质有利于城市文化适应
人品被认可的相关系数是2.085,生活方式被认可的相关系数是2.670。当人品和生活行为方式等带有个人特质的因素能够被城市人所接纳时,所对应的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水平就会越高。
人品被认可和生活方式被认可的显著水平都小于0.05,说明当农民工的个人特质被城市人接受的程度越高,那么该农民工就越能更好地适应城市的文化生活[3]。
(134)毛边光萼苔 Porella perrottetiana(Mont.)Trevis. 刘胜祥等(1999);赵文浪等(2002);马俊改(2006);李粉霞等(2011);余夏君等(2018)
2.3 缺乏基本保障阻碍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
“感觉被城里人排斥”一项中,非常符合的人数是43 人,占比12.1%,符合的人数为53 人,占比14.9%。综合符合和非常符合,明确表示感觉到被城市人排斥的人数是96 人,占比达到了27%。不确定的人数是98 人,占比27.5%。综合不确定的人数达到了194 人,占比54.5%。这说明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很明确地感受到被城市人排挤。在不确定的占比中,说明至少曾经一次感受到过被城市人排挤,但是感受被排挤的次数不多,因此才会是不确定。加上模棱两可的不确定人数,结果就达到了54.5%,这说明至少有一半的人曾经在生活过程中受到城里人的排挤,这对农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带来了很大困难。
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开展水稻育苗、培育壮秧,是实现机械化插秧工作推广应用的关键。在机械化插秧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水稻插秧田相对集中,面积较大,而育秧田面积较小,所以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及时选择和安排好与大田秧苗栽插相适应的育秧田块。
2.4 自我认同程度对城市文化融入的促进作用
农民工认为自己与城市人一致的相关系数为2.429。这说明自我认同对城市文化融入是正相关,即自我认同程度越高,农民工的城市文化融入就越顺利。
自我认同意味着对自己的了解和定位,调查研究中发现,农民工普遍存在角色冲突的问题,深层次就是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方面的问题。
3 结论与对策
通过分析渴望获得劳动报酬、人品被认可、生活方式被认可、缺乏基本保障、认为自己与城市人一样等方面,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状况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下面提出促进农民工适应城市文化的对策。
3.1 加强农民工的文化建设
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往城市,源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如果只是简单地放在安置处理好农民工来城务工的环境,帮助他们提高工资,或者是改善居住环境方面的话,对他们融入城市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需要更多的是城市对他们自身价值的肯定,城市肯定他们的价值,可以保障他们的基本收入,还能帮助他们完成自身角色认知的转变。
3.2 关注农民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农民工缺乏自我提升和能力培养的环境和机会,绝大多数农民工都停留在固定的低端岗位,只是单纯地提升熟练度,并没有能力进行横向拓展。如果农民工在社会中提供的服务始终是低端且低效的,那么城市反馈给农民工的发展空间也是低端和低效的。为了改善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性,需要调整一系列综合体系方案。对低龄化问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学校帮助初中刚毕业的农村学生学习一技之长,帮助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R].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530.
[2]罗霞,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03(1):109-113.
[3]韩振方.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32-33.
文章编号: 1004-7026(2019)18-011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D621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9.18.061
基金项目: 山东省高等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81043904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张 帅(1995—),男,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通讯作者: 孙奎立,副教授。
(编辑:李唯哲)
标签:文化适应论文; 影响因素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论文; 合理建议论文;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药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