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新西兰西藏研究现状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西兰论文,澳大利亚论文,西藏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澳大利亚建国于1888年,现有人口1300万,教育发达。共有大学三十七所(不包括遍布全国各地的高等技术专科学校),其中只有一所私立大学。这些大学大部分是战后建立的,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大学。澳大利亚全国性的科研机构只有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没有国立的社会科学研究院。联邦政府根据各大学的专业特点在一些大学设立了许多国家研究中心。
澳大利亚对于中国的研究,主要是在中澳建交以后逐渐开展起来的。随着七十年代白澳政策的被废除、东南亚国家、地区的经济成就和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显著发展以及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推行的“多元文化”政策,引起了许多学者对于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兴趣。作为亚洲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亚洲语言教学也随之发展起来,许多大学甚至中学纷纷开设了汉语、日语和印度尼西亚语课程,亚洲语言已取代了传统的欧洲语言课程,如拉丁文、法语、德语,成为是澳大利亚大学中的热门外语课程,其中学日语的最多,汉语次之。在1987年5 月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发表的《国家语言政策》中,汉语被确立为澳大利亚在国际关系中最迫切需要的、要特别发展的、对澳大利亚最具重要性的亚洲语言之一〔1〕, 大规模的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随之发展起来。目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在七所大学设立了亚洲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主要是以中国、日本、香港、台湾、南朝鲜、东南亚国家为研究对象。
澳大利亚现有70%的大学设有中文系(部分高等技术专科学校也开设中文课程),地处新南威尔士州内陆的新英格兰大学还开设了中文函授课程。这些中文系一般设在现代语言学院(在西方许多大学把亚洲语言或欧洲语言以外的语言称为“现代语言”)或亚洲研究学院之下。一些大学主要以教授实用汉语为主,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双语翻译(从二级到四级);也有一些大学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开设一些关于中国研究的课程,比如中国当代文学、古典文学、电影、大众传媒、中国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对就业是否有帮助、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教师来源所决定的。显而易见汉语教学的兴起,与这三方面关系极为密切,所以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研究课程的设置。
澳大利亚的西藏研究(严格地讲不能称为藏学研究)始于何时无从查考,但正象冯蒸先生描述的那样,六十年代许多世界著名的藏学家曾在澳大利亚作过研究和讲学。如伦敦大学汉学教授沃特·西蒙、荷兰莱顿大学教授德·琼、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阿利斯塔·兰博,曾在中央民院学过藏语的原捷克斯洛伐克的约色夫·高马士等都曾在澳洲国立大学开过讲座〔2〕。澳大利亚的西藏研究在六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高潮, 这和当时世界范围内的“西藏热”不无关系。
关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西藏研究现状,我希望通过对有关学者及其研究方向、图书资源和手段等几个方面的介绍,使大家有一个基本的印象。
一、学者及其研究方向
澳大利亚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遍布各个大学,其中有一些人的研究涉及到西藏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并不是专门从事中国研究的,但他们的研究范围也涉及西藏研究,比如宗教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常常涉及西藏问题。在这里我介绍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
杰夫瑞·塞缪尔教授(Geoffrey Samuel)。 塞缪尔教授原是澳大利亚纽卡素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现任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宗教学系研究生部主任。他曾出席过在成都和拉萨召开的二次格萨尔研讨会。1994曾与杨恩洪教授合作翻译杨教授的著作。塞缪尔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西藏宗教、社会、音乐和格萨尔研究。主要著作有:《心灵、肉体和文化:人类学与生物学的界面》、《开化了的巫师:西藏社会中的佛教徒》、《西藏社会中的宗教:一个新的研究途径》、《早期西藏宗教的历史:人类学的一个前景》、《岭·格萨尔:东藏史诗的起源及内涵》、《萨满教、苯教和藏族的宗教》、《西藏和东南亚高地:西藏研究知识背景关联的重新考虑》等,还有《西藏历史辞典》即将出版。此外他还对西藏音乐有研究,发表过《拉萨的歌曲》和《格萨尔史诗中的音乐和萨满力量》。塞缪尔教授现在正在从事藏族宗教中的萨满教、印度教历史中与西藏的联系、西藏宗教中的两性关系和社会生态学问题方面的研究以及合作翻译杨恩洪教授的书。
柯林·马卡瑞斯教授(Colin Mackerras)。中国民族问题专家, 中国戏曲专家,格里菲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亚洲与国际研究院院长。曾任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学会主席1985年曾访问过西藏,95年访问过青海、甘肃藏区。
马卡瑞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研究,在他大量的著作和文章中有许多是关于西藏的,其中最重要的关于西藏问题的两部著作是《中国少数民族:二十世纪的融合与现代化》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1912年以来的特征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二十世纪的融合与现代化》主要论述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的经济、人口等政策以及涉及中国少数民族的国际关系问题。其中论及藏族问题部分所占的比例比其他民族都大。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1912年以来的特征与融合》主要论述自1912年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在宗教、家庭、教育、两性关系以及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同样,其中有关藏族的部分所占的比例比其他民族都大。
此外他还有《西藏和中国人》(Tibet and Chinese)和《西藏自治区的戏剧》两篇文章专门谈及西藏。
马卡瑞斯教授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藏族的教育问题和民间音乐。
约翰·鲍威尔博士(John Power),美国佛吉尼亚大学宗教史博士,现任澳洲国立大学亚洲研究院亚洲历史中心高级讲师,教授佛教和南亚历史和文化。据他自己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首先是佛教,然后是印度教和西方宗教思想。关于西藏的主要文章有《母性:佛教和女权伦理中的道德教化》,此文主要研究印度和西藏佛教冥想理论中的母性的观念和当代女权主义;《作为藏文“Sa.mdhinirmocana—suutra”标题的“Sa.mdhinirmocana”一词》, 文章主要讨论汉文、 藏文和印地文对于Sa.mdhinirmocana-suutra标题各种不同的翻译、注释和辞源问题;《典范的失去和重获:〈米拉日巴传〉中的佛教主题》,文章通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米拉日巴传》来评论结构主义的方法论;《〈米拉日巴传〉中的冲突与解决》,该文主要讨论《米拉日巴传》对于佛教思想本身和世界的影响。
鲍威尔在佛吉尼亚大学学过七年藏文,通过了经文阅读、诠释学、冥想、哲学、因明、辩论、语法、心理学、密经、辞源学等课程的“综合考试”和由藏族学者主持的佛教哲学问题的口头辩论考试。他还学了八年梵文,通过了哲学、诗歌、史诗、逻辑、辞源学、因明等课程的“综合考试”。此外他还学过四年古汉语、三年日语口语和两年巴利语(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现已成为佛教的宗教语言),也通过了佛吉尼亚大学的法语综合考试。
鲍威尔现在还担任澳洲国立大学西藏研究电子会议网络的“名单所有人”(List Owner),也就是形式上的主持人,他负责监督这个会议网络按照澳洲国立大学的要求运行。我将在后面谈到这个会议网络。
兰斯·埃科斯博士(Lance Eccles),麦夸里大学现代语言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语言学家。七十年代中期曾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现正在翻译扎西达娃的作品,去年在人文研究学刊上发表《翻译西藏:为说英语的读者翻译扎西达娃的短篇小说》,论述关于在翻译扎西达娃小说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1993年他访问拉萨时曾会见过扎西达娃。
马克·史蒂文森博士(Mark Stevenson),曾在辽宁大学学汉语,研究西藏唐卡艺术,曾访问过青海、甘肃藏区。
杰米·巴梅博士(Geremie Barme,中文名白杰明), 曾留学中国。现任教于澳洲国立大学,中国文学专家,汉语非常流利,为两国总理作过翻译。关心西藏文学活动,曾在他的著作中论及扎西达娃的创作。
二、图书馆资源
澳大利亚图书馆系统很发达,而且设备先进,馆际间检索、借阅全部实现了计算机化,非常方便。
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图书馆,但关于亚洲的藏书却并不多,随着近十几年亚洲经济的不断增长和澳大利亚政府“溶入亚洲”政策的推行,国立图书馆的亚洲藏书有明显的增加,但大多是关于亚洲国家文化、历史、经济等综合性的图书。
澳洲国立大学图书馆是澳大利亚资金最雄厚、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学术性图书馆。藏有全澳70%有关亚洲研究的图书。
由于澳大利亚研究西藏的历史并不长,所以在关于西藏的藏书上,量并不大,而且也没有什么珍本,我只在麦夸里大学图书馆的珍本室看到过一套十九世纪在瑞典出版的西藏地形图。国内出版的几种主要的有关西藏报纸、期刊都可在澳洲找到。国外近几十年的出版物也大多可以查到。感到困难的是档案材料,由于澳洲远离藏学档案丰富的欧美大陆,所以限制了澳洲学者对于档案的利用和一些需要利用档案进行研究工作的开展。
三、研究机构
澳大利亚没有专门的西藏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大多是大学的学者,也有一些是所谓“私人研究人员”即所谓“社会上”的研究者,大学的研究人员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其中又以人类学、宗教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学者居多。
澳洲国立大学是澳大利亚资金最雄厚、藏书最丰富的大学,并集中了大量的各个学科的专职研究人员。因而可以说是澳洲藏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随着近十年来许多国际间的争端往往是以军事介入为初,而最后的解决还是必须政治解决,比如南非、柬埔寨、波黑、中东等问题的解决,都是政治解决的典范,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设立了争端解决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国际间和国家内部民族、宗教、社会以及个人间各种争端的解决问题。有的大学设于法律系之下,有的设于政治学或国际关系学系之下。其中基本问题也是被研究的一个课题。
四、学术组织、会议和出版物
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学会(Chinese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学会是澳大利亚全国性的中国研究组织,会员大多是各大学的学者。该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除了澳大利亚的中国问题学者出席外,还有许多来自亚洲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每次双年会都会从大陆、香港和台湾邀请一些学者作大会发言。
该双年会通常设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少数民族问题和语言教学等十几个专题,有时也会根据内容和参加的人数设立专题。1993年7 月在布里斯班举行的第三届年会就设立了一个西藏专题,杨恩洪教授从格萨尔概况、中国格萨尔研究的现状及神授艺人几个方面作了的发言,我主要介绍了西藏当代小说的发展和扎西达娃的创作,认为在八十年代中期西藏文学的创作已成为一种文学的自觉,而扎西达娃对西藏文学在文学意义上的现代化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墨尔本大学的马克·史蒂文森作了关于1949年以来藏族唐卡艺术状况的发言。他的材料主要是根据他在甘孜和青海藏区所做的田野调查。
1995年7月在悉尼举行的第四次双年会上, 没有单设西藏专题小组,因为专门谈西藏的只有我一人,但设有一个少数民族专题。主持人是马卡瑞斯教授。他在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特征问题的发言中谈到了藏族文学问题。我在发言中简要地回顾了藏族专业人才教育的发展,介绍了几位国内目前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藏族学者,同时也回答了与会者关于藏族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学会没有专业性的出版物,只有一份不定期的报道性的杂志,这恐怕是囿于财力和人力的问题。
澳大利亚人类学学会(Australlan Anthropological Society)
澳大利亚人类学学会于1988年8月召开过一次年会, “西藏和喜马拉雅地区社会”作为年会的一个重要专题,共有十二个人提交了以“密宗及日常宗教”为主题的论文,其中九人来自澳大利亚,两人来自新西兰,一人为在澳洲国立大学学习的中国学者。
塞缪尔教授和另外两个人编辑了一本会议论文集:《密宗和西藏的大众宗教》收录了“西藏和喜马拉雅地区社会”专题的十二篇论文,由新德里的印度文化和阿地塔·普拉卡什国际学院1994年出版。
澳大利亚新西兰西藏学者双年会(Australia & New Zealand Tib-etanist Biennial Conference)
自1988年澳大利亚人类学学会的“西藏和喜马拉雅地区社会”专题讨论会以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人类学学者为主的从事西藏研究的群体雏形,到九十年代演变成澳大利亚新西兰西藏学者双年会。最近一次年会于今年年初举行,大概有30—40人参加,讨论题目涉及戏剧、历史、人类学、当代政治、西藏与西方等问题。
西藏研究电子会议网络
随着各国政府纷纷大量投资于“信息高速公路”,以适应各行各业不断增长的对于获得世界范围的信息要求,通过电子手段传递资料已成为西方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1995年12月,由澳洲国立大学库母斯计算机部,“社会科学与太平洋研究院”和“亚洲研究学院”联合建立了一个西藏研究电子会议网络系统。澳洲国立大学的宗旨是提供一个世界范围的“交通车”(Communications Vehicle)和一个电子档案中心,为任何从事研究或有兴趣于西藏及相关区域的艺术、文化、人口、经济、历史、语言、文学、政治、哲学、宗教和社会的人士服务。
这个网络可以随时自由地加入和退出,同时澳洲国立大学要求每个参加者要保持凝聚、愉快和有礼貌的交流态度,而且应该限制自己的问题于学术性。如果作不到这几点,将被要求离开网络。加入这个网络有很多好处,首先,可以迅速地将自己的文章通过网络传输给世界各地的藏学研究者,同时也可以获得他们的文章;(文章一但发送到“中心”,就会立即被发送到网络成员的电脑,并在中心自动存档)。其次,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学者交换彼此间的看法;(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中心”获得有关学者的电子邮件地址,从而进行个人间的讨论。)再次,可以通过网络向全世界索取你所需要的资料;(只需向“中心”发出求助信,有关的学者就会告诉你何处可获得你所需的材料。)
新西兰的情况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关系十分密切,两国之间交通非常方便,在澳新之间基本上感觉不到国家间的区别,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也十分频繁,许多学者都曾在澳、新两地任过教。澳大利亚纽卡素大学的塞缪尔教授曾在奥塔哥大学人类学系任教。所以。在人力资源和图书资源上两国间可以充分地共享,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入澳洲任何一间大学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查找和预留自己所需要的书,然后通过大学图书馆在一星期之内从澳洲借到书。
新西兰的西藏研究谈不上有什么规模,但由于与澳洲学术交流间的特殊关系,所以新西兰的西藏研究也可以看作是澳洲西藏研究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说是一个整体。
保尔·哈里逊教授(Paul Harrison)任职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哲学宗教学系。他于1976年获奥克兰大学一级荣誉中文硕士学位,因他学习成绩优秀,在读硕士学位期间曾获多项奖学金,1976年获英联邦政府奖学金赴澳洲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世界著名藏学家德·琼(J.W.de Jong),1980年获博士学位, 他的博士论文的领域是大乘佛教的文学,主要利用了梵文、藏文和中文的资料,其次还利用了日文、法文和德文的资料。保尔·哈里逊教授1987年曾在四川大学英语系为研究生教授英文写作课程,1994年在牛津大学巴利奥学院为研究生讲授梵文、中文和藏文经文并在暑期开设了以《探索大乘佛教的起源》为主题的七个讲座。他的一个博士生托尼·哈勃(Toni Huber)是专门研究藏族的各种仪式、宗教地理、环境问题等。
哈里逊教授定期参加国际西藏研究学会的会议和在澳、新地区举行的历次与西藏研究有关的会议,可以说是新西兰目前最重要的藏学研究者。哈里逊教授说他不认为自己是个“藏学家”,而是一个“佛学家”“迷失”在西藏这片领域,正在努力地探索。
哈里逊教授说他对于西藏的研究是从他研究佛教文学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结果,在研究佛教文学中,需要利用藏文的资源,主要的是《甘珠尔》和《丹珠尔》,这又引导他进入了判评藏文标准经文版本的问题,从而又进入了更复杂的藏文经典的研究,主要是《甘珠尔》,他的三本著作都是关于研究佛教经典的,都在日本出版,其中一本是关于德格版、那塘版、拉萨版和北京版的《甘珠尔》版本目录比较研究的。
他近期的主要文章有:
《探求藏文〈甘珠尔〉的出处:一个草勘的报告》;《寻求大乘的原义:我们到底在寻求什么?》。此外还有被收入各种专集的六篇文章将于96和97年出版。
罗勃特·R·福瑞门先生(Robert R.Freeman), 他是日本驻奥克兰领事馆的工作人员,精通日语。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乘佛经的研究,其中他广泛地利用中文和藏文的佛经相互比较,然后译为日文。他多次参加在日本举行的关于佛教和印度及南亚研究的会议,也曾为日本基督教女青年会开设讲座讲授佛教的基本概念。
总的看来,澳新地区的西藏研究是与世界范围内的西藏研究相关联的,在六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高潮,在八十年代中期逐渐恢复并发展起来,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88年于纽卡素大学召开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西藏学者双年会,标志着澳新地区的西藏研究已成为世界西藏研究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注释:
1.张饼柱、陈申,澳大利亚的中文教育,世界汉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学院,Vol 34,4—1995。
2.冯蒸,国外西藏研究概况,北京,社会科学,1979。
标签:藏文论文; 西藏佛教论文; 世界语言论文; 大学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文学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藏族论文; 佛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