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初中英语语法复习课的行动改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语法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英语语法复习比较常见的模式是教师在课上详尽地归纳、整理语法规则并灌输给学生,并课后辅以大量语法练习,片面强调语法的形式和意义。然而,语法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更要使学生清楚形式的运用,赋予语法以交际意义(鲁子问、王笃勤,2006)。在这样的语法复习大环境下,笔者所在的备课组以《生本理念下的初三英语语法复习的行动研究》申请学校立项课题,旨在更好地提高语法课堂的复习效率,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和使用语法。本节语法复习课即为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现状
本次授课内容为宾语从句,是初中英语语法中最重要的一种从句,在英语写作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是初中英语语法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
授课对象为浙江某中学初三年级两个平行班级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曾接触过宾语从句这一语法点。但是通过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使用宾语从句时形式单一,且大部分学生容易在语序和时态等方面出现错误,只有小部分学生熟练掌握宾语从句的各种形式并能熟练运用。
授课教师是一名教龄四年的青年教师,第一年执教初三,也是第一次教授中考语法复习课。该教师所在的备课组由两位教龄十年以上的教师与三位教龄五年以上的教师组成,且均已具备初三复习授课的经历。
三、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反思性的探究活动,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和开展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师自身的教学,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王蔷,2002)。如果这种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能够成为群体的实践与探究,那么,教师就能借助研究群体的智慧将个人正确的认识转化为群体共同的价值,或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的教学风格。基于价值引领的群体研修与自主建构相结合的小课题研究能够丰富教师的过程体验,进而使教学行动的改进成为可能(葛炳芳,2011)。
Altrichter,Posch和Somekh(转引自王蔷,2002)认为行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发现问题,启动研究;分析与了解现状;发展行动策略并实施这一策略;开展交流,撰写研究报告;发现问题,启动新一轮研究。其中,“分析与了解现状”与“发展行动策略并实施这一策略”这两个环节可以构成一个循环的过程(见图1)。
在此基础上,本次研究结合课题研究特点,将研究步骤具体细化,详见下页图2。
四、第一次教学及行动改进
(一)第一次教学
在第一次教学设计过程中,该教师完全独立备课,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宾语从句形式、意义和用法为主要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利用学案设计,暴露形式问题
以下为授课教师学案设计的部分内容。在学案中,该教师概括和总结了掌握宾语从句所要注意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宾语从句的基本形式。
(1)知识点拨
直接引语为陈述句,变成间接引语时应:
①根据意思改变人称;
②注意时态的变化;
③注意指示代词、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和动词的变化。
(2)实战演练
将下列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
①He said,"I like it very much."
②He said to me,"I've left my book in your room."
③She said,"I have not heard from him since May."
④She said,"These books are mine."
⑤He said,"Don't make so much noise,boys."
2.设计课堂活动,阐述语法意义
在课上,授课教师设计了两封信,创设交流语境。此外,该教师还设计了改错和填空两个练习环节,令学生不仅可以根据书信的内容找出连接词、语序和时态的错误,还能根据文章内容选择合适的词填空,巧妙地将形式和意义进行有机结合。书信内容如下(括号中内容为答案):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Dear Xu Qing,
I don't care________ (where) we will visit.Actually I don't know ________ (what) I should do now.My teacher always asked me ________ (why) I made so many mistakes in the exam.In fact,I didn't even know________ (how) to work out an easy math problem.You asked me________ (if) I would travel with you.I'm afraid________ (that) if I can't pass the exam I won't go anywhere.
Yours,
Zhao Gang
除了书信的形式,授课教师还设计了描述图标内容等诸多课堂活动(见图3)。此举既能吸引学生,又让学生全面认识到宾语从句可以表达的不同意义。
3.当堂写作,凸显运用
在复习实践课中,授课教师不仅通过之前几个环节的语言输出充分操练运用了不同形式的宾语从句,还设计了相应的口语表述活动,为最后的写作练习铺垫。教师首先设计了小组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让组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讨论后,带领学生针对讨论中的问题、同伴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使用宾语从句。
(二)行动改进建议
课后,备课组教师充分讨论,在肯定授课教师的部分教学设计和独到之处外,还结合学生的反馈、表现以及观课记录指出了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具体如下:
1.激发旧识
教师在设计课前学案时,将语法规则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但没能激活学生对已学语法知识的回顾。因此,学生在完成学案后,并没有真正地对该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有所领悟。被动地接受教师总结,致使学生在后续的课堂活动中继续出现同样的语法错误。此外,学案中直接引语的改写练习虽然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宾语从句,却也使部分学生片面地将直接引语等同于宾语从句,导致学生宾语从句的表达形式单一。
2.主线贯穿
教师课上设计的教学环节过多,且各环节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整堂课无主线贯穿。学生在课堂反馈中均表示,完成练习的数量虽然较多,但相对比较杂乱,无法确定练习的主线。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始终围绕核心话题展开活动任务,保持活动内容与话题的一致性,使各个环节前后贯通,增加任务之间的连续性和衔接性(杨延从,2011)。
3.监控过程
由于没有主线的贯穿和话题的铺垫,教师在讨论环节发出的指令和要求不够明确,在写作环节讲解的思路也不够清晰,在写作点评环节也出现了诸多语序和时态的错误。因此,教师在语言运用各环节应该仔细研究语法项目的实际运用情境,设计高效的语言练习,充分利用小组活动引导学生的写作过程,保证学生的写作质量。
五、第二次教学及行动改进
(一)第二次教学
授课教师充分采纳了前期备课组教师提出的意见,并在备课组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学案和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1.通过学案激活既存语法知识
(1)实战演练
将下列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
①He said,"I like it very much."
He said that he liked it very much.
②He said to me,"I've left my book in your room."
He told me that he had left his book in my room.
③She asked,"Can I borrow your book?"
She asked if she could borrow my book.
④The teacher asked,"Why are you always late for class?"
The teacher asked why we were always late for class.
(2)规律总结
间接引语是宾语从句的一种形式。将直接引语改为间接引语时要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宾语从句的以下规律:
①引导词:从以上句子中可以看出,当宾语从句的从句是陈述句时,用________引导,可以省略引导词;当宾语从句的从句是一般疑问句时,用________引导;当宾语从句的从句是特殊疑问句时,用________等特殊疑问词引导。
②时态:主句为现在时或将来时则从句可以用________时态;主句为一般过去时时,从句一般用________时态。
③语序:宾语从句的语序是语序,即________。
(3)知识补充
①除上述练习涉及的动词said,told,asked以外,可以引导宾语从句的动词还有________。
②一些形容词也可引导宾语从句,例如:I am happy that you are here.结构类似的宾语从句还有________。
③某些宾语从句的主句是疑问句,例如:Can you tell me where you are from? 结构类似的宾语从句还有________。
2.主线贯穿,强化课堂意义
在第二次课堂实践中,授课教师将课堂主线设定为授课班级班主任的婚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巧妙地将课上的各个环节与婚礼的主题相结合,课堂活动一气呵成,井井有条。例如:教师将第一次教学中的第一封信替换为婚礼邀请函,由将要结婚的教师将其发给一名外籍教师。由于发信教师不是英语教师,在写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授课教师则引导学生帮助发信教师查找并改正信函中的错误。这一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符合实际语言运用情境,练习成效显著。邀请函内容如下:
课堂实践调查的主题也由旅游改为人们的婚前感受(见图4)。这样的设计不但能够保持考查学生宾语从句的目的,还能配合课堂的主题,使前后活动较为自然、顺利地衔接。
随后,授课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第二封信件,并运用“He asked…/He wanted to know…”等句型总结出写信人面临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操练了宾语从句的疑问句式,教师也就暴露出的语序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纠正与讲解。信件内容如下:
Hi,Emma,
How's everything going after getting married? I'm having my wedding party this weekend and there are so many things to think about,so I really need your advice.
Where did you hold your wedding party? Is hotel a nice choice? I' m considering hotels that are close to the West Lake,large but inexpensive.Which one do you suggest? Am I supposed to wear a suit or traditional Chinese costume? I won't be able to take my own photos.Who else can do it for me? How can I make the wedding special and unforgettable? After the wedding party,we will go for our honeymoon.My wife and I love peaceful places where we can do lots of outdoor activities.Can you give me your suggestions?
Thanks!
You Ning
3.在过程中监控语法运用
在第二次课堂实践的运用过程中,授课教师设计了小组活动表,用以监控学生的语言输出和运用。教师先要求学生记录各小组成员关心的有关婚礼的问题,再请部分学生进行转述。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再一次强化了宾语从句的语序这一授课难点,并为课堂最后的写作练习积累素材。讨论话题及小组活动表格具体如下:
Group Work Topic: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Mr.You's wedding?
教师通过写作练习纸明确写作任务,监控写作过程。写作练习结合了信件阅读及小组讨论的话题与内容,是对授课内容的归纳与总结。
写作要求:
(1)请先简要叙述Mr.You的问题;
(2)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你的回答;
(3)写下组内成员最关心的3个问题。
这一环节能够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进行有效监控,使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此外,结合中考的写作题型进行写作训练,也能对学生的中考写作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二)行动改进建议
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在教学观摩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们探讨教学过程,分享教学理念,为这节语法课提出了更多切实可行的行动建议。教研组的教师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年级,通过课程观摩,教师们也对宾语从句这一语法点在各学年学生中的使用情况有了更完整和清晰的认识,对该语法点的教学重点也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1.突出重难点
教师应结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在复习学案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第一次教学学案相比,第二次教学学案在设计理念和内容方面均有可观的改进,学生在语言输出中对于时态和语序等问题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在语序变化方面的掌握程度依旧需要进一步强化。学生在课后也表示,对于陈述式宾语从句语序的掌握还不够扎实。而第二次教学学案中语序变化这一难点并未得以重点呈现。因此,该学案仍可进行进一步完善,强化宾语从句语序部分的讲解与练习。
2.设置真实情境
教师能够以婚礼这一主线贯穿课堂,使课堂教学流畅合理,一气呵成。学生对话题兴趣较强,课堂讨论也更加热烈。然而,课堂活动个别情境的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例如:发信人的第一封信里出现了很多语法错误,而第二封信中却无任何错误;此外,在收发信件双方均是中国人的情境下,第二封信的写作语言却是英文。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更加注意设置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板书语法地图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了学案的幻灯片课件,但在板书的设计方面则稍显杂乱。语法复习课的板书应充分体现语法点的框架和重点、难点。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设计语法地图,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语法知识,并使学生在课后能通过语法地图对语法点形成总体把握、进行专项梳理。
通过本次行动改进,教研组、备课组和授课教师在语法复习课授课方法上达成了共识:在形式上,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学案了解学情,激活学生已知的语法知识,突出重点、难点,并辅以板书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法意识;在意义上,教师在复习课中要始终贯穿课程主题,设计有趣话题,创设真实情境,努力实现任务之间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运用上,教师应贯彻交际性原则,结合中考特点设置信息沟,融合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加强对目标语言的输出监控。此次行动改进过程表明,授课教师与教研组间相互配合、展开行动研究是一种效率较高、效益显著的教研行动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个人素养,还能促进备课组各成员之间的合作,提升集体科研能力。教师应遵循“课上暴露问题—研讨发现问题—行动改进问题”的有机循环展开课堂教学与探讨,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