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市场扩张效应研究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市场扩张效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内市场论文,外商论文,直接投资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数量越来越多, 累计进入量已经超过了5000亿美元,项目50多万个,占近5年新增投资的30%以上。 随着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从多方面影响到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市场扩张,对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技术进步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中国利用外资的实际情况看,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而不同行业吸引外资的数量是不同的,即密集度不同,因而该行业中内资企业受到的影响也不同。而我们注意到FDI 进入的行业差异引发了内资企业不同的行业扩张速度,那些FDI进入越密集的行业, 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越加迅速,呈现出相互刺激的正向关系,即“行业扩张效应”。那么,它具有一般性和稳定性吗?

利用外资可以增加经济发展中所必须的资金,还能对内资企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提高东道国的技术水平,这是一般的共识。但是,人们注意到外资的进入也可能会对内资企业形成冲击,产生“挤出效应”,带来国内行业规模的收缩,其中大量的研究文献认定拥有先进技术的FDI进入国内市场必定挤占市场份额,打击民族工业。目前的研究大多关注利用外资对内资企业是否产生了技术外溢效应,外溢效应有多大。而对于FDI进入带来的行业扩张问题研究很少。究竟FDI的进入对国内市场产生了“挤出效应”还是“扩张效应”,我们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二、文献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行业扩张的影响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研究的结论却存在着很大差异。国外大部分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将促进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在发达国家尤为明显。Jonathan E.Haskel等(2002)、Wofgang Keller和 Stephen R.Yeaple(2003)分别研究了英国和美国的情况,结果表明,在这两个国家,外商直接投资都产生了显著的外溢效应。此外,Caves(1996 )和Markusen(1995)等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内资企业的市场扩张存在负面影响。Rodrik(1999)认为,尽管大量的研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会对内资企业产生外溢效应,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是有限的,而且FDI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和市场扩张是有区别的。Brian J.Aitken和Ann E.Harrison(1999)采用了委内瑞拉公司的面板(panel)数据,发现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会引起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但另一方面又会提高内资企业的单位成本,使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破产,从而减少了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

国内学者潘文卿(2003)、陈涛涛(2003)、江小涓(2003)等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存在着技术外溢,但是技术外溢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相反,王子君等(2002)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不如技术许可交易来得有效。余永定等(2003)认为FDI的大规模进入挤占了国内市场, 排斥国内企业同类产品的生产,品牌的生存。而FDI 进入引发的竞争和技术外溢对于行业的市场结构带来了什么,已有的研究很少涉及实证研究。

本文的分析,就是要证实FDI进入国内的行业扩张具有积极的影响,我们发现了FDI在一些行业的密集进入不仅产生了技术扩散效应,而且由于竞争和模仿的作用,它能够带动整个行业的市场扩张。为此,我们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来证明这一影响及其作用的机制。

三、理论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可能通过市场开拓和技术外溢对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产生引导和刺激作用。这种作用的力度如果超过了“挤出效应”的影响,则FDI会推动行业的扩张。为了研究利用外资对内资企业市场扩张的影响,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寡头模型,以此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的外部效应,我们称之为“行业扩张效应”。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以下假设前提的基础上。第一,在同一行业中只存在两个企业,一个是占有寡头垄断地位的外资企业,另一个是不具有寡头地位的内资企业。第二,由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生产同一类商品,它们的资本—劳动比率是相同的,在它们的生产函数中,除了技术水平不同外,其他参数都相同。第三,在同一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更加先进,因此其产品的生产可以开拓新的市场。第四,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内资企业可以从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中学习和模仿先进的技术。第五,内资企业是市场化经营的企业组织,对于市场的竞争和刺激具有积极的反映。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内,FDI的技术水平越高, 在一个行业内进入密度越大,竞争越激烈,内资企业的学习效应就越强,技术水平提高也就越快。我们用生产函数的理论来推导这一变化关系。

假设两个企业的生产函数都为A—K生产函数,外资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1)式中,Q[,F]、A[,F]和K[,F]分别表示具有寡头垄断地位的外商投资企业的产量、技术参数和资本品投资,即资产规模。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占有寡头地位,因此,内资企业的产量只能满足外资企业剩余的那部分市场需求量。假设市场需求总量为D,则存在以下关系:

(2)式中,A[,D]、K[,D]分别表示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产规模。根据假设前提可知,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水平越高,外商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就越强烈。因此,可以假设内资企业技术水平和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存在如下关系:

(3)式中,d>0,表示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系数。此外,前提假设表明,外商投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以开拓新市场,因此外商投资企业的规模越大,市场需求也越大。由此可得以下关系式:

其中,b表示外商投资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扩张系数。

将(1)、(3)和(4)带入(2)式,得:

(5)式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对内资企业的规模可以产生几方面的影响。第一,外资企业较高的技术水平短期内会对内资企业的市场规模产生挤出影响,不利于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第二,外资企业的进入会通过提供新产品开拓市场,增加市场需求,而外资企业不可能满足全部的市场需求,内资企业可以借此扩大生产规模,实施行业扩张。第三,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会随生产和市场扩张而逐步显现出来,从而带动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扩张。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内资企业行业扩张的影响取决于外资企业的资产规模、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系数、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外资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扩展系数,以及内资企业的技术扩散接受能力等变量的综合影响。

四、实证研究

在理论分析推导的基础上,本文将利用中国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行业扩张的影响。

1、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行业中内资企业的资产规模变动表示行业扩张。在各项指标中,内资企业的资产和产量指标都可以衡量内资市场扩张。而如果用产量指标衡量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就难以分辨是外资企业的进入引起了内资企业产量的提高,还是该行业的市场本身的潜力较大,因而令外资企业选择这些行业作为投资对象。为了解决以产量指标难以明确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问题,本文采用内资企业的资产规模指标衡量行业扩张。此外,本文采用各行业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总量衡量外资企业的规模,考察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市场扩张的影响。另外,由于内资企业资本投入对资产规模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在实证分析中也将内资企业的实收资本作为自变量。由于种种原因,在全部37个工业行业中,从1999年到2002年,只有35个行业在连续4年中都有外资进入,本文只选择这35个行业的指标进行分析。当前只能获得1999年以来的工业行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指标,全部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有关各期。

2、分析结果与说明

首先考察的是内资企业市场扩张较快的行业中外资企业的资产比重,以此来判断外资企业资产规模的增长对内资企业行业扩张的影响。表1显示了1999—2002年内资企业增长速度最快的10个行业以及外资企业总资产在这些行业中的比重。

表1 FDI的进入与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

1999—2002

2002年外资 1999年外

年内资企业

企业资产占 资企业资

行 业 总资产

行业资产比 产比重在

增长率

重在所有行 所有行业

业中的位次 中的位次

医药制造业 56.529584%

22

1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

造业 52.025195%

2 2

电力蒸汽热水生产

供应业43.494675%

2724

烟草加工业 39.293345%

3232

自来水的生产和供

应业 33.793782%

2931

食品制造业 31.904232%

101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业31.191068%

1617

塑料制品业 30.421966%

5 6

造纸及纸制品业 29.687695%

1112

服装及其他纤维制

品制造29.333852%

6 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期

表1显示,从1999年到2002年,在企业总资产增长最快的10个行业中, 除个别行业外,外资企业总资产占该行业资产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这些行业中,外资企业资产占行业资产比重在前10位的行业由3个增加到4个。此外,我们还分别计算出了1999年和2002年外资企业资产比重最高的行业中内资企业总资产扩张的平均速度,这两年外资企业资产比重最高的行业中内资企业总资产扩张速度都为27.56%,而所有行业的平均速度为20.98%。这种情况表明,外资企业的密集进入不但没有降低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速度,反而刺激了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

为了进一步考察外资企业的进入对内资企业规模扩张的影响,我们再对各行业中外资企业资产规模与该行业中内资企业资产规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外资资产规模与内资行业扩张的相关分析

199920002001 2002

相关系数0.654

0.485

0.4990.608

P值 0.000

0.003

0.0020.000

样本数:35

表2显示,从1999年到2002年的各个年度, 外资企业资产规模与同行业中内资企业资产规模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所有的相关系数都可以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值显示,外资企业的资产规模与内资企业资产规模之间存在中度正相关,表明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状况与外资企业的规模成正比。在外资企业进入资产规模大、密集度高的行业,内资企业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也较快。由此可见,尽管外资企业的进入对同行业中的内资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是,总的来说,内资企业的规模没有因为该行业中外资的进入而降低,外商直接投资引起了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再利用(5)式进行回归分析, 判断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行业扩张的影响幅度。考虑到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行业扩张的影响并不是立即发生,本文分别以2000年、2001年和2002年内资企业资产规模为因变量,利用上一年度的外资企业资产规模为自变量。此外,本文在自变量中还增加了内资企业资本。对所有指标均取对数,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回归分析结果

200020012002

常数项

0.9594(5.398**)0.9792(4.845**)

1.0026(5.007**)

滞后一阶外资资产对数 0.0575(3.424**)0.0463(2.478*)

0.0512(2.613*)

同期内资资本对数 1.0222(32.217**)

1.0250(28.886**) 1.0144(28.467**)

R[2] 0.976648

0.970414 0.971338

调整后R[2]

0.975189

0.968565 0.969546

F值 669.1730

524.7931 542.2211

P值 0.000000

0.000000 0.000000

**表示可以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表示可以在5%的水平上通过检验

表3显示,三个回归方程的F值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所有方程调整后的R[2]都很高,说明滞后一阶外资资产和同期内资企业资本能够很好地解释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以各年内资企业资产规模对数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中,外资企业资产规模的系数都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显著地引起了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三个回归方程中,外资企业资产对数的系数分别为0.0575、0.0463和0.0512,表明在这三年里,上一年外资企业资产规模对数的提高都将增加本年度内资企业资产规模,引起内资企业的资产扩张。尽管时间区间偏短,但是我们还是能看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引起了我国内资企业明显的行业扩张。

以上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从1999年开始, 外资企业资产比重较高的行业,即FDI密集进入的行业,内资企业的扩张速度也就较快;(2)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可以加快同行业内资企业的扩张市场的扩展。(3 )在市场开放和竞争的条件下,FDI的进入可以形成和国内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五、内外资企业相互激励的机制和事实

按照FDI的直接投资理论和公司内部化理论, 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对外投资是以市场占领为目标的,技术的直接转移是不存在的。那么,对于一个接受大量FDI的国家经济来说,市场的开放能否带来技术和国内工业的进步,还是会变成一个工业殖民地,这变得似乎难以确定。然而,事实证明,通过技术扩散和行业竞争的作用,一个行业外资的大量密集进入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使该行业获得发展,而且将引发该行业国内企业的扩张和市场的拓展。一个开放的行业内外资企业可以竞争性发展并存,而且还有着企业间相互刺激和激励的机制,技术相对落后的内资企业在竞争的刺激下,有加速发展的趋势。理论推论和实证分析可以证明这一点,那么这种相互激励而不是挤出的机制是怎样的,有无特殊的条件和环境假定,这也是有待解释的。按照行业开放和技术存在明显落差的条件,企业的公私营性质不分但都实行市场化营运,刺激的机制可以由一系列因素达成。

第一,市场的带动和技术的扩散可引发企业的模仿,生产的合作互补,引起企业的自主研发和产品生产。FDI的进入一般会保持技术的内部化交易, 而产品的市场化,生产加工过程的协作联系,员工的流动,是不可避免的,但这都有可能引起技术的扩散与转移,使国内原有的生产者或新进入的竞争者获得技术的推动,实现生产能力的改进。国内产业扩张中较有代表性的行业是汽车行业。在FDI进入前,汽车行业是一个高度保护的产业,实行贸易的管制,国内行业长期是“老三样”一统天下,产品几十年老面孔不变样,改革开放初期,汽车业实行进口替代,几种固定的车型占领和分割国内市场,使得行业的进步和扩张十分缓慢。

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开始对FDI开放,大量外资厂商以合资、合作的形式进入国内,其技术包括车型都为外方所有。国内一度认为开放将对内资汽车业带来“灭顶之灾”,国内汽车业无法承受外资汽车的冲击。但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合资企业和国外品牌汽车产量大发展,而自主品牌的汽车也在迅速发展壮大,从华晨中华,到吉利、奇瑞、哈飞、江淮、华普、红旗,这些吸收了国际汽车工业智慧和技术的国内品牌,它们站在国际巨人的肩膀上,吸收了国际流行的设计元素,有效应用了国际汽车业的成熟技术,开发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产能已经超过了10年前国内汽车业的总量。国内汽车业非但没有被挤垮,反而是日益壮大。

第二,市场的扩张与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可以借力于FDI的进入和市场开发。FDI的大量进入,从总体上可以提升产业层次,甚至可以使产业结构出现跳越升级,有人担心由此而形成“工业殖民地”,但市场的发展表明它同时培育出了一大批新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电子信息业的发展最具有代表性。从中芯、中兴,到龙芯、海信、TCL、联想、紫光, 我们看到了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它们显然是得益于FDI进入后行业的扩张和竞争刺激。虽然在设计、加工制造技术方面, 目前国内企业与Intel、 AND、 Hitachi等国际巨头还有差距,但是市场的刺激和发展使得这种差距在迅速地缩小。这也正是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以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所显现出的积极的效应。

六、简要结论

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对内资企业的影响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外资企业进入是引起了同行业中内资企业的资产扩张,还是造成了内资企业的收缩,这是关系到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问题。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行业扩张的影响,可以为调整我国利用外资战略提供参考。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行业扩张的影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内资企业的市场是否扩张要取决于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的密集进入引起了内资企业的行业扩张和产业的升级,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引导内资企业市场扩张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的研究结果同时引出了两个方面的政策意义。首先,我国应当持续加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力度。外商直接投资对同行业中内资企业行业扩张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表明外资企业的进入有利于开拓市场,提升产业层次。因此,加大利用FDI的力度不仅不会抑制内资企业,还能促进内资企业的发展。其次, 在利用FDI的过程中,应该有所选择。不同的外资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是不同的, 在引进外资时,应该注重引进技术含量高、产品潜在市场大、出口能力强、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的进入将可以拓展国内的市场,并通过外溢效应提高内资企业在该行业中的比重,带动国内企业的行业扩张。

标签:;  ;  ;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市场扩张效应研究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