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润钊
东莞市黄江镇规划管理所 523750
摘要:城市是人与城相融合的产物。个性鲜明的城市总呈现出精彩绝伦的城市空间特色和建筑技艺,孕育出独特、丰厚的城市历史文化。千年古城常州,地理条件理想,历史底蕴丰厚,城市个性显著,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其个性彰显和发展的新的历史转折点。
关键词:城市更新改造;城市个性;保护;创新
引言:随着21世纪经济发展的继续加剧,我国城市的更新改造已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许多城市建成区急剧膨胀,城市内部原有机理、结构和形态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城市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破败陈旧,交通拥堵,原有市政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潜力也已挖尽。可以说,城市的更新改造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然而,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随着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城市的地域文化逐步被全球文化所淹没,城市的民族性被城市的“国际性”所取代。作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与个性逐渐衰落,并存在消失的危险。因此,在全球化和文化趋同的背景下,在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如何既延续和创新城市个性,又能具有现代时尚之风情,并使二者协调统一,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更新改造的内涵
城市更新改造(Urban Renewal)是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各种功能衰退现象而采取有意识的措施,以使城市新陈代谢再次发生的行为,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一个舒适宜人、方便高效、健康卫生、优美且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动态变化过程必然经历生长、成熟、衰退、没落的过程。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所产生的城市病不断暴露,致使城市机能逐渐丧失,城市则进入衰退阶段。若不采取补救措施,城市将会走向消亡。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更新改造发生在欧洲,19世纪末的西欧国家尤其是英国,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城市环境质量严重破坏,城市居民人口下降,大多迁移至郊区,产生了城市中心区房屋闲置,城市失去活力和竞争力。为了摆脱城市的衰落,使居民重新回到城市中来,英伦三岛及欧洲大陆发生了闻名于世的“城市更新运动”,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与发达国家情况不一样,长时间,计划经济时代的“先生产,后生活,重生产,轻消费”的想影响,致使我国城市建设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很低,城市功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出现如下问题:居民住房短缺、街道拥堵陈旧,生活环境杂乱、市政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欠缺。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心区更新的主要任务是疏解过度密集的人口、摆脱效率低下和结构不合理的用地状况、改造落后的城市面貌,避免重踏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覆辙。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更新运动”与我们的城市更新有着差异,改造内涵不完全等同于西欧,且具有更繁重的任务。
二、城市更新改造的文化与个性
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很复杂的实体,一个过程,一种生活方式,一件艺术品,一种生产模式(Montgomery,1990)。文化不仅是学问和艺术,还包括普通的和法律的行为(Williams,1981)。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全部文化的集中体现以及人类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和其它文化形态一样,城市文化可分为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含城市、建筑、工业、产品及工具等);精神文化(法律、宗教及哲学等意识形态);文化价值系统(风俗、伦理、道德及工艺等)。
个性即事物的特性,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和教育水平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性。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各个城市的空间布局、自然风貌、传统色彩、建筑风格、城市形态不尽相同,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城市个性。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奇山异水,又有五千年的历史,气韵独特的城市自然不少。例如北京城市的个性就是雍容、大气。皇家的紫禁城,百姓的四合院流露出千年古韵;自杭州,有京杭大运河贯通城中,独特的西湖群山环列;城南钱塘江蜿蜒入海,形成了 “江河湖山在城中”的自然山水景观。香港城市的个性则是开放与现代,城市由摩肩接踵的高楼大厦组成,好似一片钢筋混凝土的都市丛林。离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城市个性就无从谈起。城市的个性已经渗入到市民生活的骨髓之中,早已成为城市不可割舍的血脉,它就是城市的灵魂。
三、城市更新改造要发展城市个性
3.1时代呼唤个性
面对中国城市个性的消失,人们开始谨慎地审视全球化行为,并重新探讨现代文明的价值。现代化决不是制造单调和重复,而是塑造更加多元化与自我的工作追求和生活方式。
城市要在残酷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善于推销自己,展示出良好的城市形象,必须在宏观经济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和作用。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的品牌,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此时城市不仅要具有现代城市的共性,更需要城市的个性特色。“耀眼夺目”的城市个性必将吸引更多的“眼球”,有力地促进人才、资本及市场等资源的汇集,为城市注入强劲的动力,进而创造更多的财富。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孕育了城市个性,城市个性蕴涵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历史积淀。每一个城市的个性都表征了一种文化,都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宝库。人类文化要继续、发展和丰富,也需要从各种地域文化中吸取营养,通过并列、对比、交错及渗透等手段进行打散、重构,以达到在继承中创新的目的。个性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选择。21世纪的城市,不只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环境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3.2 保护城市个性
保护城市个性不仅要保护那些代表地域特色的古文物和古建筑,还应当包括保护地方民俗,地域文化和地方精神的内容。古老的城市遗存和地方传统为城市营造出人文环境,也展现出地域色彩鲜明的文化环境,它们不是城市发展的负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不少决策者和开发商对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泯灭了地域文化,削弱了传统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从而丧失了发展城市个性的良好契机。保护城市个性不是一味怀旧和复古,不是幼稚地模仿古代建筑,不是用本土文化被动地抵制全球文化趋同的趋势。传统城市之美,并非全写在表面形式上,表达一种传统“意境”要比采用某种形式重要得多。传统文化具有的历史感以及神秘感,建筑与环境所散发的原始与古朴的气息,才是保护城市个性所追求的目的。在具体做法上,首先,保护更新应着眼于整个街区,而不是局限于几条街道立面或单体建筑的保护。对土地利用、房屋使用、结构质量、建筑风貌、外部空间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深入调查,进而对保护的范围进行分等分级,使保护与更新有机结合。其次,保护更新着眼于本地区商业、文化、居住、旅游活动的复苏和发展:依据历史街区的现状环境特色及该地区传统风貌保护特色,在研究中结合考虑建筑风貌、建筑质量等因素,要采取保护整修、协调开发和开发重建等多种保护更新方法。(1)、保护整修:是指通过修缮整治,使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文物建筑从内部设施到外部形象都恢复其原有风貌,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主要包括各级文保单位和有价值的古物遗存。(2)、协调开发:对建筑质量和建筑结构尚好可对其内部及外部结构进行改造以提,又具有传统风貌特色的建筑,高居住条件或改变其使用性质,但传统风貌格局保持不变。如澳大利亚悉尼市岩石区为最早来澳淘金的移民聚居区,是悉尼的重要历史地段,在重新开发过程中,规划当局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采用了协调开发的原则,使之既延续了历史文脉,又重新焕发了光彩,成为该市旅游业的重要景点。见图1。
另一个值得借签的例子是法国的贝让(Persan)结点广场,该广场距巴黎30km.广场是一个90m x110m的封闭式院子,四周完全由建筑围合。这个院子与城市其他部分割裂开来,除了几个过路者从一层经过外没有其他人来此,因此逐渐变为一个危险的社会空间,围绕着广场的通道也很不安全。人们决定对此进行改造,因为广场的历史建筑和整体环境曾维系着几代人的生活,寄托着人们丰富的回忆和情感。因此,设计采用重新组织和调整居住区空间结构而不改变其整体面貌。通过拆除广场4个角,打开视线走廊,并为步行穿过广场的人们提供道路(见图二)。曾经没有窗的卫生间也由于以上的拆除而形成山墙可开窗获得光线,山墙设计了园形阳台来装饰。为了赋予这个建筑新的形象,建筑的入口在转向外部街道的一侧,通过用砖砌筑的框饰、阳台、新的带有装饰的街道号码门牌来强调。过去,广场内建有屋顶上铺混凝土板块的半地下停车场,现在这个广场南面一半的混凝土板块屋顶被拆除,以便能够在中心的圆形场地上栽植大树,为了保证住宅内的日照,大树一般只栽在广场中心部位,靠近建筑仅仅栽植小灌木。广场北半部,水泥石板被保留,公共部分用白色混凝土墙和浅绿色栅栏限定,植物栽植在花坛里。在主轴线上可见到顶上带有铜雕的传统风格的柱子。广场南部稍稍下沉,种植的植物比广场北部多,通过柱子形成特点。阶梯、缓坡、白色水泥墙体连接广场南北部分。改造后的建筑完全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了街区的物质面貌和精神面貌。打开视觉景观通道后,不只是使建筑发生变化,空间也产生变化,由此街道也被重新解读,并赋予了新的特色和意义。(3)、开发重建:城市内建筑质量差、风貌一般的传统民居及简房陋棚、违章修建的建筑可以拆除后重建,重新塑造外部空间环境,但应与周围的传统风貌相协调,以达到城市景观整体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保持城市原有的熟悉度。
3.3创新城市个性
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未来的文化在今天的创造性活动中诞生,而不是来自于传统的滞留。只有不断创新,适时地动用先进科学文明的成果,结合地方性的适宜模式,赋予城市个性新的意义,才是个性的生存之道。在全球化环境当中,城市个性文化和国际性文化可以相互转移和补充,一方面优秀的个性文化可突破地域限制而转换为国际性文化。同样,国际文化和其他外来民族文化也不断被吸收、融合为本地域文化的一部分。单纯的“模仿”是个性消失的重要原因,积极地面对全球物质文明,对其进行分析取舍。在保留本地区地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充实和发展本地域的地域文化,将极大地丰富城市的个性,为古老的城市平添了现代的气息,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上海新天地为大家推崇的一个典型。新天地广场位于上海市中心区淮海中路的南面,兴业路把整个广场分为南里与北里两个部分(见图三)。新天地广场是上海目前最吸引人与留得住人的一个文化休闲好去处。吸引人的是它那上海老式石库门弄堂的海派文化风韵,留得住人的是它那内容丰富、风味独特、品味高雅的中外餐厅、咖啡座、艺术展品与专卖店,这两者恰到好处地融合一体相辅相成。在广场南里还有一个露天广场,经常有西人乐队在那里演奏当代音乐,聚集了大量观众。可见,新天地广场作为旧城改造中的一个成功范例。它的成功与这个旧城区的新理念是分不开的。为了使旧建筑在改造后不至于被淹没在与之极不协调的环境中,更新改造时在它们周围划定一个风貌保护区以保护其环境风貌,并对保护区内的建筑提出三个保护层次:核心保护、协调性保护与再开发性保护。保留石库门建筑原有的贴近人情与中西合壁的人文与文化特色,(见图四)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贩于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把百年石库门旧城区改造成一片新天地。改造前后其建筑风貌、传统特色基本保持不变。周围新建建筑无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建筑风格上都与原有建筑保持一定延续性和协调性,并形成一种 “场”的氛围,人们在那喝茶、聊天,十分自然和谐。当人们走在黄陂路与兴业路上仍然可以领略到八十年前一大会址的环境风貌,同时整个广场又散发出现代气息,真正做到了保护与创新有机结合。但是在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在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创新过程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如杭州市的信义坊、河坊街。信义坊人气不聚,平日里 500米长的街上仅十几人“闲庭信步”;河坊街是百年老街,大排档、杂货店林立,使仅有的几家百年老店举步为艰。昔日的繁荣和历史价值已成过眼云烟。今天的局面,值得人们深思。
结束语:
一个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有个性、可识别、有内涵的城市。人们看到它今日的生气盎然与全面发展,必然会联想到它过去辉煌的历史,并以此来展望它明天发展的可能性。在全球化和文化趋同的背景下,在城市更新改造的大浪潮中,既要改变不合理的空间物质形态,提高人们的生活品位,更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因为城市作为一种环境,除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培养人才的功能。我们要从人类文化整体高度,去洞察城市这个文化的特殊载体,既要把一个城市作为特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的载体来体验城市个性,又要把这种特性纳入全球文化总体坐标之中,这样才兼顾到了城市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1世纪是人们个性化发展的时期,城市只有保持自己独特的风貌与魅力才能显示它永久的活力。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当前的城市更新改造创造一个既适应现代生活需要、满足市场机制要求,又使文脉得以流传、品位得以提高的新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任致远.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让,2011.3
[2]耿慧志,杨春侠.城市中心区更新的观念创新.城市科学,2012.9
[3]郝娟.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天津大学出版社2016.5
[4]王庆红等.城市的更新.平原大学学报.2012.10
[5]刘炜.关于城市个性的思考.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2.8
论文作者:梁润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6
标签:城市论文; 文化论文; 个性论文; 建筑论文; 广场论文; 风貌论文; 更新改造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