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科建设_大学专业论文

论高校学科建设_大学专业论文

论高校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十分重要。抓学科建设,必须明确学科建设的意义,掌握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研究和解决在新形势下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

从高校的实际情况看,学科建设这项最重要的工作,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学校,没有校领导分管学科建设,也没有一个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学科建设工作。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个方面通力合作;工作难度大,而且不易见成效;工作复杂,难于考核。因此,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用主要精力抓学科建设,院、系领导要将学科建设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任务。高校学科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针对认识对象,而将自己的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具体体现在:单元独立,保持张力,注重实效,自由探索。大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因此,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

学科发展水平,是一所大学在国内外地位的主要标志。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例如,美国1999年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排在第一,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正如田长霖先生所说:“加州理工学院为什么会变成这么著名的大学?它的腾飞就是靠两个教授,一个是密立根,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校的实验物理迈进了世界一流;然后是冯·卡门,钱学森先生的老师,他把美国的航空技术带起来了。有了这两个人,加州理工学院就世界知名了。”

科学研究的水平取决于学科发展的水平。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首先要能抓住学科前沿。前沿是学科的生长点,前沿的突破就是创新;前沿是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突破前沿,学科就向前发展了。能否抓住学科前沿,对于学科来说,是学科自我评价能力成熟的标志;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学术带头人最重要的品质。只有在高水平的学科,才能洞悉学科前沿,抓住学科前沿。

科学研究中重大问题的解决要靠强大的学术实力。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可能聚集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建设高水平的基地,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只有高水平的学科,社会才能对其产生认同感、信任感,因而也才有可能承接重大的科研项目。由此可见,没有一流的学科,不可能建成一流的大学。

2.学科是教授们成长、活动的土壤

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重要特点是事业单位与学科组成的矩阵结构。一方面,教授们在学校的院、系等事业单位中活动,另一方面,又活跃在与国内、国际密切相联系的学科领域。教师与学校、社会的联系主要通过学科,因而,他们对学科的忠诚大于对学校的忠诚。

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一流的学者。中国有一句俗话,叫“水涨船高”。综观我国各大学的院士,一般集中在某一两个高水平的学科。例如大连理工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力学学科,吉林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化学学科,华中科技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机械学科,中南大学的院士主要产生于材料学科。1998、1999两年评选出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大多产生于国家重点学科。因为一流的学科有大师举旗,在高层次的研究与碰撞中,学者们耳濡目染,学术水平自然能够得到较快的提升。

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一流的学者。现在各大学都在竞相引进人才,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一流的学科,很难吸引一流的学者。假如你这个学科没有博士点,不能培养博士,高层次的人才不愿意来。有的单位不惜重金,聘到了一两个水平较高的教授,但由于学科水平太低,最终也很难留住人才。

3.学科、专业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

每个学科,通过自己特有的语言、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形成自己的学科文化。这种学科文化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和规范作用,主要表现在:

引导人的道德品质定向发展。多数的学科、专业,将对应一定的职业。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要求。例如,教师应“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医生应“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工程技术人员要重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养成严谨的作风。这些要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影响学习者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每个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的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思考问题的方式、习惯。例如,文、理科,注重学术性、理论性,讲究思想的高度,观点的新颖,并以此来衡量、评价别人的成果。工、医、农科,则注重实用性,往往以“有没有用”来衡量事物。因而,对某一件事,往往文科学生问“为什么”,理科学生问“是什么”,工科学生则问“怎么操作”。

对学习者的性格施加一定的影响。在这方面,培根作了透彻的分析,他认为:“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智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我国古人也有“学问变化气质”一说。

对人的未来成熟有着重要的关系。学生进入大学,确定了专业,自己今后的发展就与这个专业联系在一起。学科、专业“授人以‘能’”,培养他今后谋生的能力;“激人以‘动’”,激发他今后献身专业、奉献社会的动力。未来也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与学科、专业相联系的对未来的构想,将影响学生的成长。

二、明确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

加强学科建设,必须十分明确其基本内容和主要环节。我认为,高校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四个方面。

1.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学科体系结构,大体包括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学科方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把学科分成12个门类(文、史、哲、经、法、教育、理、工、医、农、管、军事),74个一级学科和321个二级学科。 这是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主,兼顾行业的特点对学科进行的归类。一级学科由若干二级学科组成,二级学科由若干学科方向组成。因此,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

一个学科有多个方向,一所学校不可能去建设所有的学科方向,因而,学科建设中首要的任务是选择、调整学科方向。在选择和调整学科方向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在学科的本体部分,要设立研究方向。现在有一种趋向,有的学科,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了生存,完全放弃学科的本体部分,如历史学科转向旅游,先进制造学科只搞数控和CAD,等等。 在设立学科方向时,在学科的本体部分,至少要有一个方向,否则,本学科难以发展。

要确立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建设。学科建设中,应审时度势,采取“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的策略,选择能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或者独一无二的研究方向。例如,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二战后,果断地从核物理研究转到天文和生物的研究,结果发现了基因双螺旋结构,此发现成为20世纪人类几个重大科学发现之一。特色方向的选择,可以在主体部分,也可以在非主体部分。例如我校理论物理以引力研究为特色,新闻学科以信息传播为特色,都取得了好的效果。

要不断寻找新的生长点。现在,学科发展变化很快,只有不断地寻找新的生长点,学科建设才能焕发生机。生长点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这就要求不断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学科前沿,寻找新的生长点,努力创新。

2.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对一所大学而言,是实力的象征,地位的象征,声望的象征。学科建设,关键靠教师,特别是大师级的学者。一个学科,往往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在;学科带头人走了,这个学科也就跨了。其道理不言而喻。

在学科梯队建设中,应注意着重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不同的学科,对其梯队结构的要求不同。一般而言,学科梯队中要确定一位在本学科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每个学科方向,要有一至二位在本学科方向上学术地位比较高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每个学术带头人下面,还要配备职务、年龄等结构合理的若干名助手。

要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提高他们的素质。学术带头人要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很强的研究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善于把握和抓住学科前沿,带领本学科始终走在学科建设的前列。一些学术带头人,工作勤奋,成果不少,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但是,未能形成有重大影响的课题和成果,离院士的要求相去甚远。其重要原因之一是视野不开阔。学术带头人还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一个大学者,一生也只能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最多两三个,因此,每个教授都应该集中考虑自己一生主攻的方向、问题。这个问题必须是重大问题,必须是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必须是自己有可能解决的问题。学术带头人要站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度,有宽阔的胸怀和气度,善于团结和带领学术梯队的同志共同奋斗。

要处理好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负责人的关系。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学术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学术管理,同时学科建设又涉及人、财、物等方方面面,要加强行政管理。因此,一个学科,既有学科带头人,又有学科建设负责人,如所长、系主任等。有的学科,二者合而为一,一位教授,既是学科带头人,又兼任所长、系主任,是学科建设负责人。在这种情况下,二者之间没有矛盾,主要的问题是配备好助手,减轻其负担。但多数学科,因为学科带头人年龄较大,或者学术研究任务太重,或者组织能力欠缺,另外配备了学科建设负责人。在这种情况下,团结显得十分重要,两者要互相尊重。特别是学科建设负责人,要多听取学科带头人的意见,不能仅仅把他们当牌位,冷落了他们。

3.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

现代学科建设离不开基地。世界各国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都十分重视和下大气力投资建设高水平的基地。我国为加速基地建设,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文科研究基地、教学实验基地、产业化基地等等。这些基地的建立和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我国高校的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各个院、系,教研室都追求小而全,致使有限的资金分散,造成设备重复,利用率低。而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有的设备用不了几次就过时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同时,资金分散的结果,造成只能购置水平较低的设备,不可能集中购置重大设备,因而基地的水平不高。第二,实验室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本科以上的毕业生不安心实验室工作,通过考研,转教学岗位,纷纷离开实验室岗位;部分在岗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很难胜任高水平基地建设的需要;实验室人员不愿承担服务性的工作,致使领材料、报销等具体事务都落到了教授们身上,教授们不能集中主要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工作。

在基地建设中,要全校,甚至全省统一规划,集中有限资金,建设若干开放式的高水平基地,并制定相应的规定,做到资源共享。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少而精的实验室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解决他们的提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待遇等问题,使他们安心为基地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4.项目是学科建设的载体

现代科学研究,首先要立项。通过立项,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创新之处,筹集资金,组织队伍。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大的项目的研究,才能出大的成果,获大奖,培养和锻炼高水平的学者,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项目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十分重要的环节。

争取重大项目,首先要组织起来,联合作战。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要争取和完成大项目,靠单兵作战是不行的。组织工作是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的责任,院、系领导要用主要精力抓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组织大项目。要发动教授,特别是有学术思想的教授、教师,经常“碰撞”,寻找新的生长点,构想新的课题。因此,要花力气做好项目设计和争取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学术梯队很重要。

争取大项目,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评奖、科研提成等,都要有利于团体作战,有利于鼓励争取大项目。

三、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学科发展和建设既受内动力作用,又受外力作用。内动力指学科逻辑地自主发展的规律,外力主要指社会需求。现在,学科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都在发生极大的变化。

首先,学科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各门学科,各层次分支学科将不断地交叉,同时又加速地综合,使科学朝着一个领域内不断地深入和多个领域综合交叉的整体化方向发展。如在考古、遗传、动物、医学、化学、数学等学科综合、交叉的基础上产生了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一步综合并定量化,产生了系统科学、科学法学、工程伦理等学科;科学和技术形成共生关系,协同发展,导致产、学、研一体化;科学与社会之间发生强相互作用,社会发展越来越以科学为基础,社会需求将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速度;科学共同体进一步国际化,科学研究需要有国际眼光,了解世界研究的现状、前沿。

其次,社会也在发生极大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高等学校从社会的边缘推向社会的中心;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学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教体制改革给学校和学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以上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学科建设中要着力研究、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1.要给自己学校的学科发展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属精英型高等教育,带来的问题之一是,学校往往都盲目追求高水平,大多数学校处于一个层次,形成一种办学模式,缺乏个性。高等教育大众化,从全国来看,需要形成研究型、教学型、单科性、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以满足各种生源入学的需要和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人才。面对这种情况,每所大学都要给自己的发展重新定位,以求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学科结构上,要比较齐全,力争办成综合性大学。世界著名大学一般都经历了一个由单科性、多科性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过程。例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从以文为主,发展到文、理、法、管、医、工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德国工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则从以技术学院为主,发展到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我国的著名大学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例如,南京大学从以文、理为主,通过延伸、扩展,分化、发展,交叉、综合,有选择地新建学科,建设学科群等多种方式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则通过合并和自己创办新学科的方式,走向综合性大学。

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学科体系上,要形成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体系。其中特别要重视基础学科。因为基础学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展的先导,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没有高水平的基础学科,其他学科就不可能高水平地发展。正如有的教授指出的,工程技术研究有多深,取决于你的数学基础有多深。

创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的布局上,要尽可能按一级学科建设,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

其他类型的学校,则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特点,合理建设学科体系,以应用、交叉学科为主,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同类学校中争创一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要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

世界一流大学,也不可能使其每个学科都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但必须有一个或几个学科是世界顶尖的学科,一批学科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一所大学,如果有一个或几个一流的学科,或独具特色的学科,这所学校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影响,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同时,也可以使其他学科的教师感受到什么是一流水平,什么是特色学科,从而带动整个学校学科的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近20年来,一方面发展机械、电力等自己的重点学科,使机械学科的综合水平达到国内第一,同时又集中人力、财力发展激光专业,使激光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科,为“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的大学组建以后,华中科技大学又提出了“从多科性大学向文、理、工、医、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和“以信息学科、生命学科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大力发展信息和生命学科。

突出重点,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就是要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教师队伍的结构,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一旦选准,就要“有所不为,有所为”,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重点学科。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经费上,给重点建设的学科增加3%—5%,其他学科则减少3%—5%。在进入指标、教授晋升、房屋分配等方面,都应向重点学科倾斜。同时,要建立竞争机制,在学科建设中,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

3.要促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科学与技术形成共生关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趋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知识传播,知识发现,知识物化相互独立。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到19世纪,以电机、内燃机的产生为标志,科学进入生产,知识传播与知识发现,教学与科研开始结合。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多层次变革出现以后,知识传播、知识发现与知识物化相结合,教学、科研、产业相结合,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学校重视产业决非权宜之计。

现在的学科建设,不能仅仅考虑教学和科研,还要考虑产业,考虑技术创新。前面论及项目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本环节之一,如果离开产业基地的建设就很难争取到大项目,也很难去完成大项目。

北大方正,对北京大学信息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华中科技大学经过近几年的探索,提出了三个层次,三条主线的产、学、研发展模式,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个层次是指,校内产、学、研,社会产、学、研,国际产、学、研;三条主线是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产、学、研的协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建设。

4.要重视制度创新

学科的交叉、综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学科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新的创造、新的生长点,往往产生在学科的交叉处。多学科交叉发展,在组织制度上,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原有组织结构形式的约束,因而往往迈不开步子。这是全世界大学都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大家都在寻求解决办法的一个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在学科建设中,学习、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做法,采取建立中心的方式,集中相关学科的力量,建设新的学科。例如,为了发展IC设计,成立以沈绪榜院士为学科带头人,吸收图像所、电子科学与工程系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的IC设计中心,运作良好。为了发展信息学科,建立包括计算机学院、电信系、控制系、光电系等院系的“信息特区”,制定特殊政策,成立相应的机构,统筹信息学科的建设。这些组织方式,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事业单位和学科组成矩阵结构,这是高等学校组织结构的最大特点之一。大学组织制度的创新,要充分考虑学科建设的特点;推进学科建设,要努力实现制度创新。这一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5.要建设有利于学科发展的环境、氛围

直到19世纪末,世界科学中心仍然在英国,本世纪初,德国发展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直到二战以后才转到美国。德国当时并不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1925年左右,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经济困难,科学家的生活条件很差。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德国仍然能够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这主要源于其学术传统、环境和氛围。德国有开放和吸引人才、注重积极培养和选拔青年、重视哲学、数学领先等等传统,这些传统、氛围,促进了德国科学的发展。推进学科建设,同样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首先,要使学校的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意义,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学校领导和院、系负责人,要把学科建设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广大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各职能部门和职员,要为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一流的服务。

其次,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学科建设的关键是梯队建设,特别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要尊重和依靠学术带头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他们要扬长补短,扬长避短,有时候还要扬长“护短”。

再次,要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学术上要创新,必须给予创新者以充分的学术自由,让学者们在自由探索和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理论,从而推进学科建设。

最后,要造成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氛围。建设和发展学科,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现在,学科发展非常快,竞争激烈,稍一放松,就会落后。因此,需要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氛围。对学科的贡献,也就是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近几十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上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正如周光召同志指出的,我国“没有完全领先、开时代之先河、开创性的科研成果和重大的科学发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在21世纪,我们要加速学科建设,创造出开时代先河的重大科研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标签:;  ;  ;  ;  

论高校学科建设_大学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