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育”的经济学多因素分析_教育论文

“过度教育”的经济学多因素分析_教育论文

经济学视角下“过度教育”的多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经济学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09)05-0051-04

“过度教育”(Over education)是指人们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了从事工作需要的教育水平。美国教育经济学家亨利·莱文1985年提出了判断过度教育的三个具体标准:一是相对于历史上较高受教育水平者,现有受同样教育水平者的经济地位下降;二是受过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成就的期望;三是职业从事者拥有比其岗位要求较高的教育技能。①简言之,过度教育可以理解为人才的高消费、文凭贬值和知识失业。

高等教育过度的现象在我国已经客观存在,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日益明显。受教育人口的失业率比较高,甚至超过未接受教育和受教育层次较低者的失业率。二是高才低用,就业层次降低。教育层次较高者从事原先通常由层次较低者承担的工作。三是与早期受过同等水平教育的劳动者相比,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的期望薪酬和实际薪资收入水平明显下滑,出现了低薪求职甚至无薪求职的情况。教育经济学家把这些现象归之于个人或社会拥有的教育存量超过了社会中现有职业岗位的需要,即教育的供给超过了需求。②

一、过度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当把过度教育作为教育经济学领域中的一种现象时,经济学就是分析过度教育的理论工具。

(一)人力资本理论:从市场的角度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作为教育经济学的基石始终发挥着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理想市场是均衡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种种原因导致供给和需求变化。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在工资率的作用下,劳动力的供需会自动达到均衡。教育过度只是不完全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暂时现象,教育的投资收益会影响个体对教育的投资。当存在教育过度时,劳动力的工资将下降并导致教育投资回报下降,这将抑制教育投资,促使劳动力供给中的接受教育状况与社会需要自动达到均衡。③随着劳动力在教育选择上的自我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完善,将最终实现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但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并不满足完全竞争的假设,如体制障碍、交易费用以及信息的不完全都会导致求职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不一定能找到与其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工作。④人力资本理论还认为,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的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也将提高,从而可以减少失业人数、降低失业率。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在教育大发展的印度,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就业状况日渐恶化,硕士、博士学位的获得者也在四处寻找就业机会。⑤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人们投资教育能获得回报。因为教育投资提高了配置能力和生产能力,因此用人单位愿意为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支付更高的工资。但前提是受教育者毕业后能找到工作,人力资本理论显然有其缺陷,实际的过度教育问题不可能如该理论分析的那么简单。首先,由于人力资本投资需要一定的周期,人力资本有一个生产过程,市场调节有一定的滞后性。价格或者工资率因素并不能迅速调整人们对于教育的投资,市场因素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往往要延迟很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其次,对教育投资收益的高预期会促使人们在接受高等教育时追求较高的学历,以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优势,得到更高的工资。但扩招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等教育的投资成本,根据公式:教育投资收益率=成本×收益率,要达到预期的高收益也有困难。最后,盲目扩招带来了劳动力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高学历受教育者的供给大于需求,未就业的和打算换工作的往届毕业生也对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形成就业压力,使应届毕业生降低预期收益。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过度教育的问题。

(二)斯彭斯的筛选假设理论: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分析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在他的劳动力市场模型中假定:个体接受教育的成本与能力成反比,一个人的能力越高,接受教育的成本越低,其最优教育程度就越高。⑥

筛选理论认为,在大多数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基本信息了解不全面,很难对其技能和能力做出直接判断。而用人单位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培训应聘者,以使其胜任某项工作。用人单位为减少这种投资风险会根据求职者的信号和标识进行筛选。而教育作为一个人基本信息的外在体现,在各种信号中最为重要,可以发挥筛选器的作用,帮助用人单位在能力各异和为少量就业机会而竞争的求职者之间进行选择,并据此预测求职者的生产能力和付给其相应的工资。由于教育水平是影响求职者未来劳动生产率或可塑性的智力、能力及技能等的有效信号,可以作为筛选器来帮助用人单位识别更具潜力或才能的人。求职者为了更容易获得较好的职业岗位,会不断地提高教育水平。

筛选假设理论还指出:人们重视教育,但受教育的目的不过是获取学历文凭,盲目追逐学历势必导致“文凭膨胀”。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很低的情况下,大学文凭具有很强的信号作用。但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和高校合并成“大而全”,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有所退化,文凭传递的精英人才信号正在不断减弱。同时有一些不注重教育质量和品牌塑造的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保证和证书越来越名不符实。文凭如“货币”,滥发必然导致贬值。经过用人单位的反馈,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信号失灵的现象。要想在日渐拥挤的人才市场上显得突出,就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层次。因此,在工作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有相对上升的趋势,即出现了过度教育现象。

二、过度教育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除了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过度教育外,我们应看到过度教育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教育现象,必然要受到社会生产发展阶段和教育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因素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这一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不同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上的不同,实际造成了劳动力需求的巨大差异。虽然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过度教育现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总体人力资本水平还较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更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造成人才需求不足。

中国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和加工业为主体,其技术含量低于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结构状况。第三产业是经济发达国家吸收劳动力的主渠道,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明显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过度教育的特征。

固定资产投资过热也是造成我国人才需求不足的原因。我国以前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1/3左右,但是2002年超过了40%,2003年更达到44%,各地投资增长的过快发展影响了投资和消费的平衡。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过高,虽然推动了经济总量的持续发展,但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二)高等教育结构因素

通过人才市场上供需矛盾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结构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地区结构三个方面。

第一,学科专业结构问题。有些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市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而有些学科和专业的毕业生则供过于求,难以就业。虽然从人才总量上看我国只是相对的过度教育,但在某些供过于求的学科专业方面是绝对的过度教育。这与高等教育的结构不能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有关。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有限,在专业设置方面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迅速调整,而且某些应用学科类专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仅使专业结构失衡,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层次结构问题。比较西方国家,从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关系来看,整个社会对各级人才的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社会不仅需要从事高深学问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学术性科研人才,更需要把现有科技转化为产品和现实生产力的大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因此,专科、高职、本科和研究生首先在数量上应达到合理的比例。但随着高校的扩招,这种比例已经开始失调。我国过分注重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这种趋势使众多的学校竞相提高办学层次,专科升本科,本科院校争上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生个人也很少考虑读专科和高职,而是尽最大努力考取本科院校。由于各层次的毕业生达不到应有的质量要求,在就业市场上出现了“挤占效应”。于是博士研究生挤占硕士研究生位置,硕士研究生挤占本科生位置,本科生挤占专科和高职生的位置,很多专科和高职生又因为其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而找不到位置。这样的“挤占效应”使毕业生个人感觉自身教育水平高于工作需要。

第三,区域结构失衡问题。人才流向的不平衡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等因素,我国的高校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了大量毕业生,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而西部不发达地区人才短缺。再加上我国目前市场体系的分割和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制度上的城乡二元分割,限制了人才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还增加了这种流动的经济负担。人才流动不畅,造成了我国地区性的人才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局面,出现相对的过度教育。

(三)传统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自古以来,金榜题名作为光宗耀祖的喜事,受到人们的推崇。“学而优则仕”社会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未来的期望和攀比心理,都使个体在教育水平的选择上体现出非理性,追求高学历以期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近年来出现的“考研热”、“考证热”正是这种非理性的体现。据浙江大学的一项调查,在众多的考研者中,“出于对本专业的热爱,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而报考研究生的仅占15%,而“为了以后能获取一份更高报酬的工作”的占45.3%,“出于目前本科生找工作困难的现实”的占33.9%,“为了获取一定的竞争资本,以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占62.6%。可见,相当多的人是出于功利目的而考研的,把考研当作“敲门砖”,追求的是高学历本身,是一张学位证书。⑦

三、结论

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国的教育发展水平应该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定程度的协调一致。教育的发展可以适当超前于经济发展,但不能盲目地教育先行。尤其在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一种稀缺资源,过度教育会造成资源浪费,对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有负面影响。

要解决过度教育的问题,需要社会多主体的共同努力。政府有主导责任,应当从国家宏观层面,进行预测和调控,给以适当的政策导向,在保证适度规模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的层次以及科类结构调整优化,实现高等教育资源高效率优化配置。加快教育结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的步伐,促进教育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媒体也有义务引导人们理性对待教育投资。

注释:

①杨友国,刘志民.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科学,2006,(3):62.

②何斌.过度教育现象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8.

③(美)安塞尔·M·夏普,查尔斯·A·雷吉斯特,保罗·W·格兰姆斯.社会问题经济学[M].郭庆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8.

④刘志业,栾开政,李卫东.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4):25.

⑤马永霞,田丽.个人高等教育投资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88.

⑥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569.

⑦王勤,王明霞.“考研热”的透析与思考——兼论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问题[J].高等农业教育,2002,(8):84.

标签:;  ;  ;  ;  ;  ;  

“过度教育”的经济学多因素分析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